韓瑩瑩
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幼兒家園共育理念及方法對家庭和幼兒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雙方對幼兒的早期教育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交流,更需要雙方對幼兒早期能力的啟蒙教育達成合作。但就當前的家園共育現狀而言,家庭與幼兒園在幼兒早期能力的培養問題上還存在不少誤區和問題。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園共育;能力培養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園共育是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環節,幼兒期是一個人個性化和社會化發展完善的關鍵性時期,在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幼兒的特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全面培養各項社會技能。家長在這一過程中起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幼兒園的配合也是共育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二者必須在理念與方法上形成一致意見,各取所長,相輔相成,將更好地完成幼兒能力培養這一共同的目標。下面本文將就家園共育闡述幼兒的能力培養。
一、大力培養幼兒社會性發展
幼兒的社會性包括自我意識、社會認知與社會行為,等等,社會性能否健康發展決定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具備充分適應社會的能力,而在家園共育合作中,幼兒園對社會性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體現在幼兒園日常的教學活動里。通過提升專業知識,創新教學理念等途徑,幼兒園應當將塑造社會人格的目標融會貫通,并將其與日常教學活動進行深度的有機結合,通過游戲等教學語言,綜合整合各項資源,利用不同活動的多種優勢,全方位發展幼兒社會性教育。
以創新教學活動為依托,幼兒園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以多角度、立體化的實踐活動促進幼兒社會化水平。例如,在選擇與當地自然人文接觸這一教學活動時,幼兒園應當秉持科學的態度,合理選擇具有當地獨特的文化符號、人文標志,利用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大幼兒對當地社會人文環境的認知。其次,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并非簡單將教學地點局限在幼兒園,而是放在極具特點的文化符號里,如此一來,不僅僅有利于幼兒形成文化認同感,更吸引了幼兒學習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習興趣,能夠充分取得幼兒社會良性發展的效果。
二、提升幼兒語言能力水平
眾所周知,幼兒時期對語言的塑造和提升具有長遠且深刻的含義,不但是教育的目的,更是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等發展的途徑之一。家庭與幼兒園應當將語言能力的形成放在首要的地位,因此,家園共育應當肩負發展幼兒語言水平的重擔。站在家庭的角度來說,幼兒的語言能力需要適宜的氛圍,則為幼兒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語言環境具有必要性。家長可以通過閱讀、交流等渠道,遵循幼兒的天性,以輕松親切的方式交流,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另一方面,幼兒園的責任則是為幼兒在家庭環境外提供各種教學活動,以保持幼兒始終不脫離該語言氛圍。幼兒園可以制訂在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宗旨,圍繞語言環境這一中心,不斷更新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方式,提高幼兒與家庭共同參與的積極性。亦可以利用日常教學活動的資源,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比如組織能力等等技能,有利于促進家園共育合作下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水平的發展。
三、切實完善幼兒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與語言能力是相得益彰的兩種技能,在幼兒早期教育中,二者缺一不可,相似又有極大的區別。對閱讀能力而言,需要家庭與幼兒園充分利用各項文化設施,營造適宜的文化環境。例如,開展各式閱讀活動,形成學習閱讀的教學氛圍,建立閱讀交流平臺,讓幼兒及其家庭都能夠在閱讀的同時和他人溝通交流,共同學習。與家庭相比,幼兒園應當通過利用專業的教育資源,設置更加專業化的設施,打造更加專業化的氛圍,為幼兒提供方向指導,樹立家庭與幼兒的閱讀意識,提高閱讀能力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
從家庭的角度來說,應當善用互聯網、圖書館等多媒體資源,和幼兒園形成合作關系,與幼兒積極參與到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來,并且引導幼兒學習,與幼兒一同學習,比如,應用優秀的刊物吸引幼兒興趣,再如,和其他幼兒一起閱讀,讓幼兒能夠愿意閱讀、喜愛閱讀,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培養出優秀的閱讀習慣。而家長在幼兒的閱讀能力與語言能力都得到提升的同時,亦可從中覓得與幼兒的親子互動之道。
在家園共育的模式之下,家庭與幼兒園的通力合作是促成幼兒能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家庭與幼兒園在幼兒早期教育和能力培養中,是兩個不可分割的個體,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既互相借鑒又互相學習。幼兒園應堅持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緊緊抓住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通過創新教學語言,增強幼兒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幼兒各項綜合能力,合理利用家庭在幼兒教育中的基礎地位,最大限度促進每個幼兒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熊麗娟.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70-72.
[2]魯肖麟.幼兒教育家園互動研究述評[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