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召翠
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分別是:自主、合作、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現實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當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但事物都有兩面性,當前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運用不夠科學合理,又存在著弊端,教師應當有效利用這種學習方式,改進教學策略,揚長避短,使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語文;學習方式
目前,小學語文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還是靠教師的講解,針對這一現狀,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這一方式,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應用到具體實踐中,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完成新課程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一、小組合作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學會和他人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應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而生的一種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它有利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同學之間交流互動,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精神,發展學生的交往和探究能力,還能讓課堂氛圍更寬松,極大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小組合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給了每個學生自主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就是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過程。此外,通過討論,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得出自己的新認識,從而提高了思維創新能力。
2.小組合作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能夠得到極大的提高,從而由被動學習變成了學習的主人,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更高,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的速度也在加快。學習在此刻成了一件快樂的事。這種自主性學習習慣的培養對學生以后在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有利的。
二、小組合作的弊端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弊端有以下幾種情況:
1.分工不合理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即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也不同,教師單純按照座位鄰近的方式簡單分組,是不科學的。如此一來,教師無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差異性。而且在隨機的小組合作交流時,學習好的學生發表看法的機會較多,而對于一些弱勢學生來說,他們不敢表達,只停留在聽別人說的層面,而不積極思考。這就有違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對弱勢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2.小組合作學習中缺乏教師的指導
在實際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針對學生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引導。當學生意見產生分歧時,會很迷惑,不知道怎樣解決。這樣的合作交流單純只是學生之間展開的,教師并沒有參與到其中來,這就導致了合作學習沒有效率,討論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
三、小組合作實施策略
1.教師要明確任務
在合作學習前,教師要先給學生布置好交流的問題,并且要求問題要有價值,問題的設置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思考和辯證能力。否則學生之間亂討論、瞎討論,最后也得不出所以然來。這樣只是流于形式的合作活動,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無效的。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布置好具體的學習任務,并帶著任務進入合作學習的環節中,讓每個學生都在小組內發表看法,并展開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2.選擇合適的內容
語文課堂上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來學習。教師要選擇教學中容易有不同的地方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這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如,在習作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習作主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促使學生思考應該從哪幾方面寫,寫什么內容等。這樣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了學生不會寫,沒有思路的問題。如,在學習寫蘇教版三年級《我喜愛的文具》這篇習作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圍繞文具的特點和用途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要求把話說順暢。這樣寫起習作來就容易多了。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解到重點或難點時,也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對課文中的重點內容或難以理解的內容展開討論,這樣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可以集思廣益,經過思維的碰撞,產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沒有必要讓學生討論的地方就不必要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裝飾課堂了,否則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收不到實際效果。
3.科學合理分工
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前提是對小組成員的分工要科學合理。不能總是讓學習好的學生當組長,這樣其他成員的能力得不到展示和提高,與新課標倡導的尊重學生個性化也是相悖的。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時要體現公平原則,讓每個學生都有當組長展示自己的機會。對于學習相對差一點的學生來說,他們通過鍛煉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的運用,但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其弊端,通過教師科學合理的小組分工,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質,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鄭云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調控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王燕鴻.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