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的設計領域,已經無法從技術手段與哲學理念去重新演藝設計風格的時候,許多設計師重新從繪畫與雕塑等藝術形態那里找尋新的設計路徑。一種藝術形態的發展原本就會受到其它藝術形式影響與啟示。從這一相互膠著的相互轉化中找到其新的思路,就變成了建筑設計發展新的動力。
關鍵詞:極少主義 60 年代 啟示
一、極少主義藝術
雖然許多設計作品中都能找到極少主義的痕跡,但是當代設計師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去認識與理解設計語境,所表達的手段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極少主義并不是一種引領時代的“風格” 與“主義”,而是一種設計思維和理念。但是依然我們可以從這種思維發展的軌跡中找尋到共同極少主義的特性。
自至上主義、構成主義及風格派的發展勢頭走向窮途末路之后,西方現代藝術逐步趨向于藝術創作的原點進行探索。作品越發純凈而單一,體現來源于藝術家對現代藝術自我的認知與理解,將藝術還原一個絕對獨立的實體。亦即追求擺脫真實客觀世界中的本位意識與具象元素,使藝術擯棄掉所有流派和主義的既定法則,與曾經中的記憶和過往的理論斷絕任何聯系。這種純粹的帶有僧教徒般的教義,使藝術家們堅信,只有形態回歸到原始的本源,色彩從形體中徹底的解脫出來,藝術才有可能成為獨立元素。
當現代藝術家擯棄了意識形態和個人化的情感色彩,遠離感性與聯想,以幾何形態來表達世界的存在法則,藝術創作就會成為一種純粹的文本性的理性體驗。這場運動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逐漸形成了帶有宗教色彩的極少主義觀念。極少主義一方面盡可能簡化藝術家創作的主題元素;另一方面減弱了藝術家的主觀臆想和沖動的宣泄。以可復制的產品代替作品的唯一性。早期的極少主義更多的通過雕塑與裝置進行直截了當的表達。這種形式的極簡抽象主義繼承了俄國構成主義和荷蘭風格派的理性觀念,藝術家甚至將展覽場地與自然場景融合在一起,脫離傳統藝術的創作過程,把制作的工作完全交給工廠或者作坊。最終的作品也完全無視傳統意義上的作品與場景和環境之間的聯系,空間平面與立面、人與作品、作品與作品之間,甚至與展廳空間內外都成為了作品的一個整體或者部分。
這種方式無疑把至上主義、構成主義及風格派所強調的非情感元素推向了極致,進而使極少主義觀念走向了現代藝術的反面,以至于七十年代的美國變成了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條鴻溝和界線。
極少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作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應該與背景及周圍場景形成一個整體。藝術作品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作品本身,而是有其存在的環境因素,而這種存在的價值不需要藝術家進一步的敘述。
同時這種思維方式也與中國古老的禪學思想有著許多相同的理念,通過以自身感悟來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將事物最本質的一面展示出來,讓觀眾自主參與構建作品的完整性。
六十年代的西方藝術界,對極少主義出現了不同的爭論,而極少主義這一概念也無法對這一現象所隱藏的意義進行完整的表述,但至少表達了這樣一種關念:本源化的形式,具有特立獨行的表達方式,昭示者現代藝術一種新的范式。在極少主義的藝術作品中見不到形象化的的人物造型和符合邏輯的色彩關系,極少主義雕塑家比亨利·摩爾、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則走得更遠,他們完全采用幾何化和線性的方式,將人物形象進行抽離和簡化,對于形象的拋棄以及采用的超現實方式,反映了二十世紀藝術界所追求的時代話語。
二、極少主義的藝術啟示
極少主義原本是想借用現代藝術的這種形式建立一種對物質的界限進行劃分的方法與原則,以此將事物之間的聯系打斷。實際上這種界限的劃分只不過是極少主義對“簡約性”的追求與肯定。這種劃分界限的結果無疑昭示了作品的自明性,拒絕主觀意識的融合與糾纏,直到公眾確認它的存在,其內核隱藏著多種藝術語境的相互融通與語義嫁接。對建筑設計中空間與陳設、空間與環境之間視覺與心理的尺度把握有著明確的暗示和深刻的啟示。
極少主義以這種拒絕任何隱喻與裝飾性介入的原則,來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美學體系。它是通過物體對自身冷靜的陳述,而不是對描述結果進行渲染。這種對三維空間的描述方式,對理解建筑設計空間的簡約特征及之間的矛盾沖突,提供了認知與思考的途徑 。
極少主義藝術對作品自身客觀存在的方式提供好了更廣泛的可空間,對其合法性特給予了更加確切的可能性。極少主義建筑設計也正是通過空間與構造等要素來界定空間存在的真實性及合法性。它們共同之處是都排除任何強加于空間內的具有裝飾與表現意味的形式。拒絕一切自我行為的方式,然后再通過各種法則使其合理化。
極少主義藝術家認為物質在三維空間中的真實存在是具有排它性的,空間內部“物質”的客觀存在”,是極少主義所追求的理想。建筑設計同樣可以遵循極少主義藝術的原則和方法,把技術與形式隱含在對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邏輯關系中,而對周圍的喧鬧與繁雜一言不發。
如果將“物質”對其它藝術領域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劃清它們之間的界限作為極少主義藝術的宗旨,這顯示出極少主義藝術跨越諸多范疇的一種企圖,這種跨越也正是鏈接建筑設計的一種路徑。同樣極少主義建筑設計也通過這種“跨越”表達一種“中性語意”的觀點。在嚴格的幾何學控制下,極少主義建筑的內、外部都同樣安靜。
三、極少主義與設計思維
極少主義藝術的理論與原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的運用,更多的是設計師對于建筑設計作品中各要素之間關系與原則的把握,他們并沒有直接采用極少主義的藝術手法,而是吸取極少主義藝術的思維方式,將極少主義藝術中的純凈與靜默的物質般的真實存在溶入到設計作品中。極少主義通過將“物質”放置到空間與環境中,通過“人”的介入,強調作品特有的完整性與獨立性,這種思考方式將傳統意義上的純藝術形式轉變為可識讀的文獻作品。
具有公眾特性的極少主義藝術樣式,也帶來了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理論與實踐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藝術思維方法與思考過程使人聯想起一些極少主義建筑設計作品。它們都具有通過排它性來體現自身的完整性,有共同的設計思考的特性。其作品冷漠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的藝術思想產生了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
四、結語
當今藝術界與設計領域,人們在紛繁復雜的風格中又重新回到了對極少主義的審視與思考中,憧憬一種理性主義的情感表達:排除虛幻而又莫名的象征與表現,追求一種至高、永恒的藝術精神。極少主義設計已成為當今的一種設計時尚,越來越受到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極少主義建筑設計方法與理念被許多設計師用來實驗,并產生一種特定的歷史現象。
參考文獻
【1】《超越現代主義》 吉姆。萊文著常寧生辛麗仲偉合黃進譯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5
【2】《現代藝術的終結》 阿瑟。丹托著歐陽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
【3】《當代美國藝術家論藝術》 埃倫。H。約翰遜著姚紅林泓飛譯上海美術出版社 1992
【4】《極少主義》 北大建筑董豫贛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
【5】《為什么推崇密斯》 伊一木時代建筑 2002。2期
【6】《一種觀察事物的方法》 卒姆托建筑師 99期
【7】《哥特形式論》 德沃林格爾著張堅周剛譯中國美術出版社 2004
本論文由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極少主義設計在遼東地區的設計研究》提供資助 項目編號:W2014334
作者簡介:
劉先軍 1967年4月生于遼寧省丹東市,漢族,碩士。現工作于遼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