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夏

“你留心看嵊州的傳統民居,從梁架、梁托,到斗拱、雀替,到欄桿、欄板,再到隔扇、門窗,隨處都可以看到工匠們運用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線刻這些我們如今在課堂上講授的雕刻技法,以刀代筆,以木為紙,寫意的表現山水、花鳥、人物和歷史故事,把一方簡簡單單的木頭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絕倫。”執教于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的木雕工藝美術大師張瑜說。
雖然不如東陽木雕那般名聲在外,但嵊州木雕,尤其是仿古木雕卻因其獨特的創作技藝和藝術欣賞價值享譽一方,成為嵊州的文化名片之一。
深耕木雕行業多年
再覓專業發展新機
嵊州木雕是嵊州傳統民間工藝之一,主要應用于建筑和家具的雕刻裝飾,內容主要包括戲曲小說、神話佛道、吉祥喜慶、民生百態等。明清是木雕鼎盛時期,據有關文獻記載,清朝時期嵊州數百木雕藝人在紫禁城中從事雕刻裝飾,而嵊州留下的古建筑中木雕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嵊州本地收藏和研究傳統木雕的風氣漸起,仿古木雕應運而生。隨著一批以紫檀木、花梨木及其他名貴木種打造的高端藝術品受到市場的廣泛青睞,嵊州仿古木雕正式進入了木雕行業的中高端市場。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嵊州的木雕企業越開越多,市場越做越大。據不完全統計,嵊州現共有仿古木雕企業300余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嵊州的木雕行業,幾乎每個從業人員都跟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從這里畢業的,有在這里進修過的,有在這里執教過的,有朋友家人在這里學習木雕的。總之,只要一提起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無論是行業內的名家大師,還是一名普通的從業人員,幾乎都有說不完的話。
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與木雕,可謂“情緣深厚”,中心早在1989年就開辦了工藝美術與木雕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歷經四代教師的不懈努力,將該專業建設為了省級示范和省級特色專業,2013年學校更被嵊州市政府確定為非遺教育實踐基地,2014年又被確定為民間工藝后備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15年專業實訓基地成為省級工藝美術實訓基地。
一路走來,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在木雕傳承和人才培養上可謂碩果累累,而能夠取得這份成績的關鍵,副校長鄭波認為,正是學校號準了非遺文化傳承的脈,既延續了傳統手工藝的工匠精神,又立足于時代發展需求賦予了傳統技藝更為深厚的文化土壤,進而為傳統技藝的古韻今承覓得了新機,借助學校多年來在行業的深耕,真正實現了對人才的“精雕細刻”。
兼取傳統與現代之長
創新“工作室化”教學
16歲開始學習工藝美術,20歲拜師學習傳統木雕,25歲成立自己的創作工作室,從業經歷超過20年,如今已成為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浙江省根藝美術家的嵊州根藝技能大師張瑜,從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畢業,學成歸來后又重新回歸學校,扛起了工藝美術與木雕專業第四代“掌門人”的大旗。
在既有現代標準化學習經歷,又有拜師學藝經歷的張瑜看來,兩種教育模式各有其長短。就傳統民間工藝而言,現代職業院校的標準化教學固然可以為學生打下一個較為全面的技能和素養基礎,但卻難以獲得傳統師徒通過言傳身教而傳承的工藝精髓和工匠精神,而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雖然可以保證技藝傳承的完整性,但卻也可能造成徒弟只知技藝,而缺乏廣闊的藝術視野和文化積淀,從而難以實現個人的持續發展,因此取二者之長,避二者之短,就成為了張瑜這位第四代“掌門人”繼續將本專業發揚光大的新契機。
從2012年開始,針對本地木雕產業的小散化特征和對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張瑜在傳統手工藝師徒傳承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原有的小班化教學,以工作室為載體,以工匠精神的培育為核心,以培育中高級技能人才為目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人才培養模式。
“嵊州地區的木雕企業相對比較小散化,在產量上肯定是比不上東陽和樂清,但是小散化也為我們做精做細提供了機會,與此對應,我們在專業人才培養中,也遵循小而精的原則,而以工作室為載體,一方面可以通過小規模的教學,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提升教育教學的個性化和細致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師生進一步發展為‘師徒,將幾代教師凝聚起來的工藝傳統和工匠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張瑜說。
目前木雕專業共建設了6個教師工作室,創作和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有選擇地加入,以“小學徒”的身份參與工作室的創作和研究工作。通過將工作室這一工藝美術領域的典型工作模式,轉化為便于學生介入參與的“工作室化”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完成了由教育者向師傅和項目經理的角色轉變,學生則完成了學習者向徒弟和助理設計師的角色轉變,學生通過跟隨教師參與創作的全過程,在實踐中學材料,在實踐中學設計,在實踐中學工藝,更在實踐中學精神,真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項目化,學習情景的崗位化,學習過程的職業化和學習成果的社會化,提升了教育教學效果。
除了教師工作室,學校還積極引進各級有影響力的大師名匠,如國家級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根協主席鄭劍夫,國家級根藝大師吳筱陽和省級根藝大師鄭興國等擔任兼職教師并組建大師工作室,一方面與教師工作室形成教育的合力,提升專業教育的高度和精度,一方面與教師工作室進行創作領域的切磋和交流,提升教師自身的工藝水準。
立足素養教育三維度
夯實學生專業成長基礎
在教學內容上,除了關注傳統技法的教學外,張瑜更看重對學生整體美學修養的培養。“很多時候,學生能否成長為一名有所成就的工藝師乃至名匠大師,更多的還是在于學生個人的美學修養和文化底蘊是否足夠深厚,有了良好的個人素養基礎,學生才可能實現專業上的長足發展。”張瑜說。
為此,學校專業建設小組從理念、理論和實踐三個素養教育的維度出發,針對學生美學修養和文化底蘊的提升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規劃。在理念上,從專業20余年發展歷程,經歷四代“掌門人”發揚光大的真實故事中萃取對于堅守傳統文化和技藝的信念,采用講座、展覽和視頻觀摩的形式,傳遞給每一屆新生,讓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和未來要從事的職業產生足夠的敬畏感。此外,向本地優秀的老師傅、老藝人借力,將他們通過畢生實踐積淀下來的創作理念和傳統文化修養以口口相授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起對于傳統技藝的認同感,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傳統美學理念。在理論上,借鑒上世紀30年代首次提出“民藝”概念的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的理論學說,強調工藝之美的價值,開設民藝論、工藝文化等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更系統地建立起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在實踐中,充分利用嵊州本地“萬年文化小黃山,千年剡溪唐詩路,百年越劇誕生地”的豐厚文化資源,組織學生下鄉觀摩采風,并與嵊州市藝術村合作,安排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在藝術村的各個傳統民間工藝工作室進行學習實踐,讓學生充分吸收嵊州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豐富自身的藝術涵養。
發揮自身平臺資源優勢
助力傳統民間藝術回春
“我們學校在本地的傳統木雕行業深耕多年,輸送了眾多優秀的行業人才,也積累了豐厚的資源和人脈,不論是出于專業持續建設的需要,還是對于推動行業整體發展所應承擔的責任,都促使我們走出校園,聯合企業、產業和社會,整體考量和布局嵊州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副校長鄭波說。
2015年,學校以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平臺為目標,注冊成立了紹興市德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此為紐帶建立嵊州市工藝美術行業產業企業群,與20多家行業內的優秀企業開展多元合作計劃,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為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自身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提升平臺,同時通過與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推廣領域中的合作,一方面為教師工作室提供長期可持續的項目資源,一方面打通學校與企業和行業內部的溝通交流壁壘,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
學校還充分借鑒木雕專業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與戲劇服裝、竹編、木魚、紫砂等其他五個嵊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合作,建立民間工藝工作室,嘗試在傳統工藝美術領域實現集群化的發展。在原有市級實訓基地基礎上創建省級工藝美術實訓基地,建成包括木雕、根雕、戲劇服裝、竹編、木魚和紫砂在內的6個專業實訓室,以及1個試樣車間和1個技術改進車間,大大提升了硬件水準。而通過建立各個民間工藝系統的交流、互訪與合作機制,則極大地促進了嵊州傳統民間藝術的相互碰撞、相互提升和相互推動,同時也為學校下一步開設相關專業做了鋪墊。
學校同時積極承擔推廣和宣傳嵊州傳統民間藝術的社會責任,充分挖掘、整合自身掌握的各類學術、行業和社會資源,收集整理民間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學校優秀師生,以及散落在民間的老師傅、老藝人的作品,進行掃描、存檔和匯編。在學校原有的木雕作品展示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嵊州民間藝術對外交流中心,通過面向社會開放參觀,定期舉辦名家講座、主題展覽和現場體驗等活動,讓傳統民間藝術重新回歸大眾。此外,學校還與嵊州地區的中小學校、公益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共建合作,由專業教師進行傳統民間藝術的知識普及和宣傳推廣,在提升傳統民間藝術社會認知度之余,也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
“傳承和發揚傳統民間藝術對我們學校來說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自身建設發展的機遇,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努力和創新,讓傳統民間藝術重新尋回文化中、市場中和民眾心中的春天。”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副校長鄭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