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
摘要:在國家全面啟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模式背景下,作為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學校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培養、質量保障、導師隊伍建設和學位授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嘗試,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社會需求,做出了努力。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雙軌合一
一、“雙軌合一”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背景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據社會特定職業領域需要,培養專業能力較強、職業素養過硬、能夠在實際工作發揮創造性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2009年以來,我國大力發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并逐年擴大招生規模。2012年,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6號),明確了構建“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全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工作的重點。
2015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教學[2015]5號),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和臨床醫生職業特點,全面改革考試內容,促進科學選才。同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2015]9號)(以下簡稱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要求等十一條指導性意見。
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式需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達到培養單位學位授予要求按期畢業的研究生可以同時獲得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碩士畢業證和碩士學位證,即“四證合一”,實現了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與創新,實現了研究生學歷與能力協同發展。
二、“雙軌合一”研究生教育的實踐
1.招生和資助政策改革與實踐。我校于2014年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2015年首次招收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往專業學位研究生招錄標準偏低,除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可申報外,臨床醫學成人本科和高職高專畢業,甚至非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也可申報。我校于2014年9月確定的首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對象為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其中包括了本科考生和同等學力考生,在錄取結束后(2015年6月)國家公布了《關于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按照要求,納入規培范圍的應為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生且獲得學士學位的考生,因此當年已錄取的1名同等學力考生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6月發布的《關于對2015年錄取的不符合報考臨床類別執業醫師資格本科學歷要求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處理意見的通知》轉為按照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式培養,畢業時僅能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今年,經過嚴格審核報名條件,2016級全部考生均為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且獲得學士學位,目前已順利通過規培注冊,畢業時將有條件達到“四證合一”。為保證參加規培的碩士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避免與單純規培的醫師同工不同酬問題,研究生在享受學業獎學金和三助待遇同時,學校將國家助學金金額由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中規定的每生每月600元提高到每生每月1200元,學校還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創新和各級各類活動、評比,設置相應獎項進行資助,保證了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
2.培養方式與考核標準改革。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錄取后,統一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系統注冊,并安排在國家級或國家級協同規培基地進行規培。按照教育部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并軌研究生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需完成至少33個月的臨床輪轉,因此我校研究生新生于每年8月初提前報到,集中在暑假期間安排為期5周的理論授課時間,課程包括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的公共必修課與專業基礎課,之后研究生轉到相應二級學科所在規培基地進入臨床輪轉,專業課與住院醫師的理論課程相統一,由規培基地統一開設,選修課與臨床技能考核內容相結合同步開設與考核,研究生需填寫《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手冊》。研究生的臨床培訓細則參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規范化培訓醫師同時參加科室和基地的相關考核,考核通過后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培養期滿方可獲得學位證書。研究生需在第二學年內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得《醫師資格證書》,培養期滿方可獲得畢業證書。
3.加強管理體制,完善導師隊伍建設。學校建立逐級負責,權責明晰的三級管理體系。完善“研究生院-臨床學院科教科-學科培養點”三級職能管理體系,明確體系上下級之間的指導關系。學校研究生院發揮統籌領導作用,負責宏觀政策制定和指導;科教科負責在本單位輪轉學生規培過程中的教育管理;學科培養點落實培養和教育管理各環節工作,理順輪轉安排、運行和考核等事項。“雙軌合一”模式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不同于單純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必須堅持一定的學術標準,保留對學位論文的要求,但又有別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標準,學位論文可以是病例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導師作為碩士研究生的科研領路人,對培養研究生高水平的臨床科研能力起著關鍵作用,也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要保證。“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下,學校要求學科培養點實行導師組制度,成立以導師為中心的指導小組,采取導師指導和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原則,杜絕了導師不支持研究生去輪轉實習,而是在實驗室里完成科研課題的現象。
4.完善質量保障,建立分流機制。學校加強了研究生培養過程監管,包括研究生公共課程授課和考試環節管理、對公共課程和任課教師評價管理、專業課和專業外語管理、導師及導師組管理、臨床輪轉和技能考試管理、學位論文的開題、中期考核與答辯環節的管理等。學校為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教學秩序,對不適宜繼續按照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的學生,按照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采取合理分流機制: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未通過學位課程考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或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校批準,可申請延期培養一年;第二學年內未獲得《醫師資格證書》者,可申請轉為學術學位研究生繼續學習,但應按照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完成學位課程學習和論文答辯;對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獲得《醫師資格證書》、完成學位課程考核,但未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者,可對其進行畢業考核和論文答辯,準予畢業。畢業后3年內取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者,可向學校申請授予碩士專業學位。
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展望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軌合一”培養模式的全面推進是全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構建“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論素質、人文素質、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協作能力,有利于培養單位實現培養高層次醫學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國家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虹,陳琪,朱海濱.構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和興的“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04):11-15.
[2]杜占元.探索創新深化改革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再上新水平.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01):1-6.
[3]雷笑瑜,張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模式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5,(02):65-67.
[4]尹正,雷麗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01):6-11.
[5]雷麗萍,王曉民,呂兆豐.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