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威 顧陽
關鍵詞:新材料;拓展;經典老游戲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9-0072-02
“城門城門幾丈高……一米一米三……”清脆的兒歌聲夾雜著歡笑,三五好友,一小片空地,小伙伴們就可以玩個痛快,憶起童年光景,人們嘴角總露出會心的微笑。現在的孩子在“水泥森林”里,不僅減少了運動的機會,也降低了與人接觸溝通的頻率,為了讓現在的孩子既能鍛煉身體,又可以增添生活樂趣,筆者對老游戲進行了改編,重新設計后的游戲人們的參與度更高,運動強度更大。
踢毽子——多人合作踢
游戲目標:發展學生的腿部力量,全身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游戲方法:畫一個直徑約3米的圓圈,5~8名同學為一組,在圓圈內圍成一個圈,一名同學在中圈“發球”后,其他同學相互合作踢同一個毽子,使毽子不落地,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一組失誤少、踢的次數多。
游戲規則:踢毽子的同學不能離開圓圈,但可以采用各種形式的踢法。
游戲建議:此游戲改變“踢毽子”單人形式,充分體現團隊合作,高年級學生開展時,可采用隔網對抗的形式,增加游戲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砸沙包——地滾球
游戲目標: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及全身協調性,提高反應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游戲方法:在一個羽毛球場大小的場地上,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在場地內“防守”,另一組在場地兩端進攻,用軟式排球攻擊對手,被擊中者就罰下場,若防守者接住來球,則可以讓一個“陣亡”的戰友起死回生,或者延續接球者生命值。
游戲規則:進攻方不可以越線進攻,全體同學注意安全。
游戲建議: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采用足籃排球均可。此活動可培養學生的球感,發展全身協調性及快速反應的能力,在使用不同器材游戲時,要根據器材特點,增加相應的安全規則。
編花籃——動車組
游戲目標:鍛煉學生的腿部力量,發展團隊協作能力。
游戲方法:8~10名學生成縱隊站立,后面的同學用右手拉住前面同學的腳踝,左手扶在前面同學的肩膀上組成“動車組”,在規定的時間或者距離內,哪組跳得遠或時間短為勝,跳的過程中可繼續選擇編花籃的口令“編、編、編花籃”。
游戲規則:隊形不能斷,如果斷了的話需要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游戲建議:改編傳統的行進路線和隊形,增加了參加的人數,更能體現團隊合作能力。
對腳——四肢碰
游戲目標:發展學生四肢的協調能力,提高肢體反應能力。
游戲方法:首先兩個學生手拉手面對面站立,邊跳邊相互對腳,然后同時對一側腳,對一側手,逐漸加快速度,看哪一組速度快、失誤少。
游戲規則:兩名學生相互配合,減少失誤。
游戲建議:改變傳統的對腳游戲只是單一對腳的形式,逐漸增加難度,如遇學生單數,也可自己手腳相互碰。
兩只老鷹抓小雞
游戲目標: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游戲方法:游戲開始前先分角色,即兩人當母雞,兩人當老鷹,其余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后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兩只老鷹可以抓任意一支隊伍的任意小雞,母雞極力保護身后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后左躲右閃。
游戲規則:小雞隊形不能散開,如散開需重新組隊。
游戲建議:在原游戲的基礎上,設置兩個“老鷹”加強了游戲的競爭感,提升了游戲時孩子運動的強度,讓孩子體能更大程度得到鍛煉。
石頭、剪刀、布
游戲目標: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靈敏性素質及上下肢協調能力。
游戲方法:“石頭、剪刀、布”是猜拳的一種,兩人玩時,石頭克剪刀,剪刀克布,布克石頭,讓孩子用腳來比出石頭、剪刀、布,先用腳前掌著地,進行預備跳躍,等到最后一下停住并做出動作。
游戲規則:兩人須同時做出動作,可采用“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形式。
游戲建議:改變過去站在原地不動的“石頭剪刀布”,讓孩子原地跳躍,及時做出反應,不僅可以兩個人一起玩,還可以多人游戲。
掃地雷
游戲目標:提高學生靈敏素質,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游戲方法:一名同學手拿籃子,同伴踢球,持籃的同學主動接球,盡可能將球接入籃子中,輪流交換完成任務,全班參與可采用男女搭配的形式,看一看哪一組動作最嫻熟,接球最準確。
游戲規則:兩人要有一定距離,并適當增加難度。
游戲建議:此項運動可以在陽光體育大課間進行,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腳法技能,推動足球運動的發展,也不會受到場地限制。
大王小王
游戲目標: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加強學生的思維,提升綜合身體素質 。
游戲方法:提前畫好場地,選出一個人當大王,要在游戲中發出命令,其他同學依次站好,大王發出任意動作口令后,大家隨后依次完成動作,當大王發出停止的口令時,所有人立即停止,在大王的帶領下,依次跳回自己原來的位置,跳不回去的人即淘汰。
游戲規則:游戲中不允許推拉同伴,聽到大王口令后回到自己位置即可。
游戲建議:可適當增加參與學生數,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