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的權重,并給出基于綜合模糊評價法進行綜合評價的思路。
【關鍵詞】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指標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環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大氣污染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涉及群眾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面對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與治理需求,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印發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重點區域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實現規定的目標。
大氣污染防治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難以回避的伴隨產物,也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各級地方政府將大氣污染作為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制定了相關政策以控制污染的持續蔓延和惡化。政策投入運行后究竟有什么效果,政策的實際效益和效率如何,是否達到預期政策目標,如果沒有政策評價,就很難確知。
二、研究綜述
目前,我國大氣污染政策評價研究較少,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研究方面。戴昌達最早提出應用衛星遙感技術TM圖,并參照評價濾波器平滑圖像能力強弱的思路設計了暫稱之為“圖像模糊度”的計算方法來檢驗大氣混濁程度,通過治理前后大氣清晰透明度對比情況以說明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何梅研究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對顆粒物控制有效性評價。張裕芬等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神經網絡法、小波分析等)研究大氣污染控制效果的有效性。
由于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及社會對大氣污染關注度的提升,2010年以來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大量頒布大氣污染防治政策,也引發了對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研究關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績效評價與區域協調機制研究課題組[5],提出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預評價和年度評價制度,結合評價調整措施,保障達到預期目標。預評價指標應包括:顆粒物濃度下降比例,重污染日減少天數。年度評價指標應包括:顆粒物濃度下降比例,污染物減排、能效提高、能源結構調整等措施完成進度。建立終期評價制度,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技術基礎。終期評價指標應包括:顆粒物濃度下降比例,重污染日減少天數,經濟、產業、能源結構變化、人體健康等效益。
2014年清華大學與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聯合發布《基于“大氣國十條”的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評價》報告,這是第一份對現有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進行定量化評價的研究報告。研究團隊基于基準年2013年排放源清單和區域空氣質量模型進行了空氣質量模擬與校驗,然后量化分析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系列措施的減排效果,最后進行目標年空氣質量模擬,評價“行動計劃”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杜鵬生等在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評價與建議中對我國2000年以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進行了歸納和總結,評價了政策的實施成效和存在問題,其評價主要采用描述統計的方法。研究結論指出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大氣污染的到了一定的控制,并從法律制定、管理機制、違法處罰、政績考核、經濟調控和公眾參與方面提出了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對策和建議。但其評價研究僅限于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燃煤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和能源消費總量的數據對比研究,不能全面地反映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效果。
三、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指標體系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客觀性原則。客觀性是人們科學認識政策實施效果根本原則。真實有效地評價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實施的效果應以實際發生的排放或事項為依據,并準確地進行計量和分析。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評價指標都需要搜集客觀真實的數據,才能從源頭上保證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實施效果評價的科學性。
2.動態性原則。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實施要跨度數年甚至數十年,選擇評價指標時應當能體現時間尺度上政策實施效果的變遷狀況,要充分考慮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動態調整的特點,能較好地對系列政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效果趨勢做出準確的量化分析與描述。
3.層次性原則。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指標體系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復合指標體系,囊括的要素眾多,二級指標能集中體現一級指標的內涵,一級指標能集中反應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實施的影響機理,從而清晰條理地評價政策實施效果狀況。
4.可操作性原則。從政策評價的科學性來說,指標選取越全面就越能夠反映事實,然而實踐中很多指標對應的數據是很難獲取或者說不可能獲取到,容易導致評價結果失真或者評價不能進行,所以,在建立指標體系時深入考慮到其可操作性是必要的。指標對應的數據可以直接獲取或者間接獲取,并且通過整理能夠應用到評價模型中去。特別是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涉及的面廣,選取指標時既要顧全大局,又要兼顧評價的科學與可操作性。
(二)指標的選擇與說明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政府無疑是中堅力量,傳統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出現問題以后再去治理,但是大氣污染防治既是一個系統復雜的社會行動,又需要長的時間跨度才能有所收效,這個過程中給人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近年來,政府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應對目前嚴重的大氣污染,全國范圍地展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選擇指標時,綜合考慮到大氣污染物排放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以及與人口規模的關系,用排放強度進行指標表征;我國的能源結構是導致大氣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用單位GDP能耗、人均能耗、能源使用效率等刻畫能源使用情況;用污染物年均濃度,良好天氣占比和酸雨頻率等指標反映大氣環境質量;用廢氣治理投資,環境監測點的布設等指標體現政府的政策實施情況。綜上,形成四個一級指標,二十個二級指標的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四、綜合評價分析
(一)確定指標權重
指標權重是各評價指標在各評價準則下的相對重要程度,正確、合理的設置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實施效果的綜合情況。本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見表1)。
(二)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五、結語
本文構建的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為政府及有關部門做決策提供參考。基于綜合模糊評價法進行評價是一種常用的思路,另外還可以結合其他評價方法進行組合評價,能夠降低各評價方法的干擾因素,對被評價對象(區域、省、市)進行考察調研,搜集各指標值以進行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EB/OL].[2012-10-29]. http://www.zhb.gov.cn/gkml/hbb/gwy/201212/t20121205_243271.htm?COLLCC=3300992824&
[2]戴昌達. 利用衛星遙感評價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J]. 中國航天, 1998,(1): 10-11.
[3]何梅. 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對PM(10)控制的有效性評價[D]. 重慶大學, 2002.
[4]張裕芬,朱坦,馮銀廠,等. 大氣污染控制有效性的評估模型及應用[J]. 中國環境科學, 2009,29(3): 225-230.
[5]郝吉明, Walsh M P.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績效評估與區域協調機制研究[N/OL]. 中國環境報.[2014-12-3]. 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HJB201412030022&DbName=CCND2014.
[6]中國清潔空氣聯盟,清華大學.《基于“大氣國十條”的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評估》[R/OL].[2014-09-25].
http://www.efchina.org/Attachments/Report/reports- 20150925-zh/report-20140925-zh
[7]杜鵬生,姚建,李毅,等.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評估與建議[J]. 四川環境, 2015,(1): 96- 100.
[8]張樂,曹爽,李士雪,徐凌忠,李群偉. 層次分析法的改進及其在權重確定中的應用[J]. 中國衛生統計,2016,01:154-155.
作者簡介:鄧亮如,(1989-09),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