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瓊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完全融合關系。區域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高職教育發展水平反過來又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高職教育由于其鮮明的辦學特色、明確的辦學目標和對區域經濟發展顯著的促進作用,日益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歡迎,并率先在歐美國家獲得了快速發展,繼而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研究分析國外發達國家高職教育和區域經濟互促發展的實現模式,對于進一步探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相關問題,促進重慶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實現良性互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
在美國,實施高職教育的主要機構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區學院(技術學院)。美國的社區學院普遍建立于20世紀初,但直到二戰以后(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于社區學院改變辦學方向,確立了以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為主要職能,同時兼顧其它適合自身的教育職能,才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20世紀60-7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人數增加的主要渠道。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接受高中后高職教育的學生比例從15%上升到了80%,社區學院為美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進而走向普及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美國的經濟也開始了持續的快速發展。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學院創建20上世紀70年初期,是德國實施職業教育的主要機構之一。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多為高中畢業生、待業青年等,企業與學生通常會簽訂合同,學習的方式有以下情況。可以是到職業院校進行三年半的學習,假期到企業實習。也可以是本科教學與職業培訓同時進行;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職業院校也可以聯合綜合性大學共同培養在職的碩士或博士,專業主要是工商管理方面,可以是體育管理、經濟管理等方面。德國的職業教育特別強調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職業院校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到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師資力量培養等方面都體現了這種要求。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日本的職業學校稱為專修學校,以為社會多方面服務的人才為目標。專修學校的人才培養在注重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同時兼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不刻意追求學歷,而是以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為指導,重視實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培養。日本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職業相結合,通過到企業現場的實習提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能力;同時更加重視人才培養的全面發展,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技能型工人而是在現代企業中既能發揮獨自作用又具有合作精神的社會人。
二、專業與課程設置以服務區域經濟結構為導向
德國職業學校的專業設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結合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設置相關專業,相比較綜合性大學重視理論研究,應用技術大學更加注重人才技能的培養,也與德國的綜合性大學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日本專修學校的專業追求多樣性和實用性的統一,學科與專業設置的實用性與多樣性例如既有社會熱門的工業學科。也有冷門的服飾、家政學科。日本專修學校能夠從市場出發,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專業設置廣泛和靈活,注重實用性,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貼近企業的崗位和社會的需要,這種專業設置避免了熱門專業扎堆現象,均衡了資源的配置,兼顧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實習實踐無縫融合
國外的職業教育大都強調授課方式的實踐性,例如澳大利亞的職業學校通常開設大量的實踐課程,重視指導學生用理論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方式通常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這類課程以工作過程為一個大項目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項目選題可以由學生自選,也可由教師指導完成,還有很多時候是由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提出。企業既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會安排企業人員與教師一起指導學生完成此類項目課題。同時還要求學生有一到兩個學期的“ 實習學期”,實習期間學生需要進入企業實習,積累實踐經驗。
四、重視就業的高質量
美國高職教育尤其重視高質量的就業,其社區學院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合作開展“訂單式”的對口人才培養、提供有針對性的特色培訓項目(如快速啟動項目)為當地企業發展服務,從而直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德國十分重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實習和實踐,學生積極參與實習及勤工儉學等活動,充分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因此在就業的時候能夠收到更多企業的歡迎。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依托區域經濟的特色產業開設為地區經濟服務的專業,嚴格的畢業制度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為企業提供人才。
五、強化師資配備
美國社區學院的教師,既包括專任教師,也包括從社區、企業、醫院等招聘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占教師總數超過了一半,這些實際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講授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更強。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博士學位,如果擔任教授還要有至少5 年的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經驗。除了專職教授,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還有大量的兼職教師到學校指導學生,這些兼職教師有些是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有些是社會相關方面的專家,在某些學校兼職教師的數量甚至超過專職教師。
澳大利亞的職業院校對師資的要求不刻意追求其學歷更是更加重視其實踐經驗。學院要求教師要具備教師資格證、學歷證、專業職務證、技能等級證和繼續教育證。這就要求教師要參與相關專業的技能等級考核,同時不斷的進修強化自身,這種要求促進了教師的再教育培訓也有利于教學改革的不斷升級更新。雙師型教師還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師必須有三到五年的企業工作經歷,或者每年有一個月下廠實踐的經歷,這是硬性標準,保證了教學內容始終聯系企業實際生產的現狀。同時澳大利亞也要求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要有科研能力。
六、重視科研成果轉化
應用技術大學的科學研究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通常是以和企業合作的方式進行,即應用技術大學以企業實際運行中遇到的問題為科研項目,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作為回報企業為大學提供研究經費。這種方式促進了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親密關系,在解決企業生產問題的同時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
綜上所述,國外的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密切結合,重慶高職院校應根據區域發展規劃,結合自身情況,面向當地產業、行業和企業,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教師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拓寬校企合作的方式,進一步融入和服務區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與當地經濟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皇甫偉.國外職業繼續教育發展的共性分析與啟示[J]. 繼續教育研究2012( 4).
[2]郭強.美國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交流模式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1).
[3]許長青.高等教育國際化:歐洲案例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8,(01).
(本文為重慶市青年項目《高職教育服務重慶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