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選擇本院接收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2例應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聯合短節段弓根丁棒系統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設為觀察組,40例應用短節段弓根丁棒系統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設為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椎體高度丟失與對照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末次隨訪椎體高度丟失、末次隨訪Cobb角比對照組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椎弓根椎體內阿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較好,能有效減少手術后疼痛,減少椎體矯正高度、角度的丟失,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 骨質疏松 脊柱骨折 效果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是常見骨折類型,但是患者一旦發生該類型骨折,由于椎體為松質骨,容易出現壓縮、爆裂等癥狀,如果僅僅采用短節段弓根丁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該骨折,則撐開復位后椎體中通常存在空隙,單純依靠內固定物來支撐會引發應力集中,最終可能出現內固定物松動、斷裂[1]。本文對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并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選擇本院接收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獲得了滿意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選擇本院接收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32例應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聯合短節段弓根丁棒系統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設為觀察組,40例應用短節段弓根丁棒系統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設為對照組。在觀察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2例,年齡63~73歲,平均年齡(70.24±3.71)歲,對照組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年齡64~75歲,平均年齡(70.31±3.58)歲。觀察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與對照組患者并無較大差別,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全麻,取俯臥位,手術入路:正中縱切口,以骨折平面為中心,將上、下小關節突、椎板、棘突暴露出來,確定骨折部位上下位正常椎體的椎弓根,將椎弓根釘、連接棒妥善安裝好,將骨折脊椎撐開復位。在C形臂機輔助下,對骨折部位的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如果椎體高度不理想,預計突入椎管骨塊無法閉合復位,則將局部椎板切除,對椎管進行探查,用L形錘打器錘打復位椎管骨塊,如有需要則安裝橫連接。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行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找到骨折脊椎兩側椎弓根,經由骨折脊椎進針并按照椎弓根釘,在C形臂機輔助下,確定椎弓根方向、深度、具體位置良好,之后取出椎弓根釘,獲得植骨通道。根據椎體撐開程度決定植骨量,將探子置入植骨通道內探查是否存在破裂等情況,如果無破裂,則用植骨漏斗將粒狀人工骨植入其中,用推入棒將人工骨輕輕地推入椎體,盡量讓人工骨植入受損椎體中央。植入成功后,將骨蠟涂在椎弓根入口位置,沖洗切口,置入引流管,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對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疼痛情況。記錄患者手術前椎體高度壓縮、術后椎體高度丟失、固定物斷裂和松動情況以及手術前、后Cobb角。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并采用軟件SPSS18.0對該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術后椎體高度丟失與對照組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末次隨訪椎體高度丟失、末次隨訪Cobb角比對照組低,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3 討論
老年患者由于身體處于衰退階段,身體靈活性較差,再加上骨質疏松癥,容易發生骨折[1]。臨床上通常采用短節段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該方法術中復位固定的效果較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患者身體的活動,椎體前柱由于支撐不良,使得固定系統產生應力集中,最終導致內固定物發生松動、斷裂,使得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椎體高度丟失與對照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兩種手術方法的基本指標相似,手術過程并無顯著差異。但是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末次隨訪椎體高度丟失、末次隨訪Cobb角比對照組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能減輕患者疼痛,減少椎體高度丟失等情況的發生。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能有效幫助椎體前柱獲得良好制成,可避免固定物產生應力集中,從而有效減少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等情況的發生[4]。椎體內植骨能為椎體上終板、椎體下終板提供良好制成,有助于幫助骨折部位保持穩定,從而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條件,進而有效減少矯正高度和角度的丟失,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5]。綜上所述,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較好,能有效減少手術后疼痛,減少椎體矯正高度、角度的丟失,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鄧紅平,陳其昕,胡灝,等.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8(14):3322-3324.
[2]王新宇.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6,25(07):48-49.
[3]明新枝.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9(08):71-72.
[4]王志峰,陳超.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5,11(25):81-83.
[5]江波,李應坤,種秀清,等.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后路固定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2(0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