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梅 盧桂香 張潤芳

【摘 要】 目的 探討建立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聯合宮縮劑應對預防產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符合陰道分娩條件的前150例分娩產婦為對照組,對照組未使用產后出血預測評分表進行分娩風險評估;選取我院同期收治符合陰道分娩條件的前150例分娩產婦為觀察組并建立分娩風險評估機制。比較兩組分娩產婦的產后平均出血量、產后出血次數、產后出血發生率。結果:對照組分娩產婦中有6.0%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觀察組分娩產婦中有3.3%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產后出血量發現,對照組出血量為(1287.29±538.17)ml,觀察組出血量為(688.29±309.51)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建立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及聯合宮縮劑的應用能夠有效的防治產后出血,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宮縮劑 產后出血 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
醫學調查結果,在臨床孕產婦常見并發癥類型當中,占較高病發比例為產后出血,該并發癥患者多病情危急,死亡風險較高。大多數學者對其調查研究發現,誘發產后出血原因以宮縮乏力為多見。因此,防控宮縮乏力是降低產后出血率的關鍵;而強化子宮收縮是對降低產后出血主要措施之一[1]。近年在我院分娩的產婦,通過建立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聯合宮縮劑應對預防產后出血,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產科在2015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符合自然分娩條件的前150例分娩產婦為對照組,對照組收治的產婦為未建立分娩風險評估前的分娩產婦。選取我院同期收治符合陰道分娩條件的前150例分娩產婦為觀察組,觀察組收治的產婦為建立分娩風險評估機制后的分娩產婦。入選標準:①年齡22-35歲;②孕周36-41周;③均為單胎妊娠;④沒有嚴重妊娠合并癥;對照組孕婦年齡22-34歲,初產婦114例,經產婦36例,孕周36-41周;順產136例,剖宮產14例,觀察組孕婦年齡22-34歲,初產婦117例,經產婦33例,孕周36-41周,順產134例,剖宮產16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次、孕周及最終分娩情況的差異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縮宮素使用方式,方法為:在胎兒娩出后,立即行縮宮素20U宮肌注射,并予卡前列甲酯栓1mg置于陰道前壁下1/3處2min,剖宮產產婦予5%GS液500ml加入縮宮素20U滴注,具體視分娩過程中情況調整縮宮素的用藥方案。對于以上治療方法均不明顯改善的患者,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1ml深部肌肉注射。
1.2.2 觀察組:根據產后出血預測評分表產前部分為評分依據[2],定義高風險人群為總分五分以上或單項評分大于三分的產婦,分娩前開通靜脈通道,在胎兒娩出后就立即行縮宮素20U宮肌注射,并予卡前列甲酯栓1mg置于陰道前壁下1/3處2min,及時使用卡前列素氨酊三醇注射液1ml深部肌肉注射。另外,視補液量的不同加入20U催產素緩慢滴注,至胎盤娩出后可加速滴注。若是行剖宮產產婦予5%GS液500ml加入催產素20U滴注,另外,如果產婦有產后出血的傾向另加用10U催產素。及時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1ml深部肌肉注射。
1.3 評價標準
(1)產后出血測量評價方法:
①容積法:于胎兒娩出后即臀部放置聚血盆測量,胎盤娩出會陰傷口處理完畢后產婦用醫用護理墊 (60 * 90cm/片,重80g ) 收集產后24 小時出血量。②稱重法:陰道分娩出血量采用直接收集+稱取會陰墊和紗布浸血重量,按血液比重1.05換算成毫升數;
(2)產后出血次數。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通過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
對照組150例分娩產婦中有9例(6.0%)產婦發生產后出血,觀察組150例產婦中有5例(3.3%)產婦發生產后出血,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ml)及產后出血次數比較
產后出血80%發生在2h內,觀察組產后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產婦產后出血次數存在明顯差異,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具體見表1。
2.3 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醫學研究發現,宮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統計發現,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宮縮乏力產婦分別為8例和5例,發生率為88.89%和100.00%。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是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資料顯示,產后2小時內的出血量占產后24小時累計量的80%[3]。研究表示,產婦產后體虛,腹肌收縮不良,宮縮乏力,無力將胎盤娩出,滯留宮腔,易造成出血。而胎盤粘連、植入或嵌頓,剝離面大,可以造成產后出血增多[3],因此尋找一種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有關研究發現,縮宮素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選擇性興奮子宮平滑肌,從而引起子宮的收縮,雖然這種作用機制在在非孕期及早、中孕期效果不明顯,但是在妊娠末期,特別是分娩中的作用十分顯著[4]。
通過本次對比研究,主要目的是針對發生產后出血危險度的不同,建立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調整縮宮縮劑的用藥方案,來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針對個體化的助產方案,旨在保護產婦及胎兒的安全,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用藥。通過本次建立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將總分五分以上或單項評分大于三分的產婦定為高危人群,如陰道分娩則在胎兒娩出后就立即行縮宮素20U宮肌注射,視補液量的不同加入20U催產素緩慢滴注,至胎盤娩出后可加速滴注,若是剖宮產則在胎兒娩出后予5%葡萄糖或鹽水中500ml加入催產素20U滴注,這樣調整宮縮劑的用藥方案,既發揮了縮宮素起效快的特點,又彌補了其作用時間短的不足。若仍有出血傾向則同時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以防治難治性產后出血[5]。由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照組150例分娩產婦中有6.0%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觀察組150例分娩產婦中有3.3 %發生產后出血的情況,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和產后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建立分娩風險預警評估機制聯合宮縮劑能夠有效的防治產后出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瞿偉莉,董升棟. 建立分娩預警評估機制聯合宮縮劑對產后出血的臨床護理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02-103.
[2] 陳慧. 改良產后出血預測評分項目的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7(4):432-434.
[3] 尹紅,鄭志凌. 產后出血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9,10:294-295.
[4] 劉圣英,賀輝. 無齒卵圓鉗用于子宮下段收縮乏力所致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45-46.
[5] 丁新,范玲.產后出血致子宮切除49例臨床分析[J].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1,1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