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天海


【摘 要】 目的:探析哮喘性支氣管炎采用氨溴索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70例哮喘性支氣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再運用氨溴索聯合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同時,兩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臨床上運用氨溴索對哮喘性支氣管炎進行治療,不僅可以使炎癥反應減輕,還能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氨溴索 哮喘性支氣管炎 治療效果
哮喘性支氣管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發病機制主要為不良刺激或者感染影響支氣管和氣管粘膜,使其發生充血腫脹,使氣道狹窄,分泌物無法排出體外而導致哮鳴音[1]。當前臨床上在治療哮喘性支氣管炎時,主要為平喘、消炎、吸氧以及鎮靜等對癥治療,但是無法獲得滿意療效。因此,本文對氨溴索運用在哮喘性支氣管炎治療中的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70例哮喘性支氣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年齡24-57歲,平均年齡為(34.5±12.2)歲,其中15例為女性、20例為男性;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為(34.6±12.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構成等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即運用0.9%Nacl 250ml+150mg.Kg-1.d-1氨茶堿(生產廠家: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0021325,規格10ml:0.25g)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并且再運用100mg.Kg-1.d-1注射用頭孢呋辛鈉(生產廠家: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75,規格1.0g)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個療程為7d。
1.2.2 觀察組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運用氨溴索聯合治療,即運用15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生產廠家: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62,規格2ml:15mg)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1次,1個療程為7d。
1.3 療效判定標準
評價治療效果:①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咳嗽、哮喘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可以自由活動,夜間無憋醒,且經血常規和肺功能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②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哮喘、咳嗽等明顯改善,夜間無憋醒,輕微活動受限,且肺功能輕度異常;③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體征和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病情有所加重[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次研究數據,運用X2檢驗組間治療有效率對比,采用t檢驗組間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較,以P<0.05表示存在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兩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且住院費用少,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有研究發現,在哮喘性支氣管炎病程中,肺功能損傷與病程呈現出正比關系,即病程越長,肺功能損傷越嚴重,所以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使病程縮短,對改善患者肺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3]。鹽酸氨溴索作為一種多糖纖維類物質,可以分解糖蛋白,使糖蛋白發生斷裂,從而使痰液粘稠度降低,并且能夠刺激O型肺泡上皮細胞,使其分泌大量的表面活性物質,對黏液分泌進行抑制,對痰液進行稀釋,提高支氣管纖毛上皮黏液層運輸能力,從而有助于痰液排出[4]。有報道顯示,抗生素與鹽酸氨溴索聯合運用,可以使抗生素對肺組織的穿透性增加,提高抗生素濃度,使抗生素的殺菌能力增強,并且鹽酸氨溴索的抗氧化作用強,可以將氧自由基清除,使組織損傷減輕,使氣道高反應性降低,舒張氣道平滑肌,改善臨床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77.14%,并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均較短,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給予哮喘性支氣管炎患者氨溴索治療,一方面可以使治療有效率提高,另一方面還能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會麗. 哮喘性支氣管炎應用氨溴索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討[J]. 臨床醫學,2016,19(3):48-50.
[2]王飛,胡秀瓊,劉蘭潔. 氨溴索在哮喘性支氣管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18(4):473-475.
[3]王璦玲. 氨溴索在哮喘性支氣管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 北方藥學,2015,20(5):91.
[4]張慶,何林波. 用氨溴索輔助治療哮喘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2015,10(11):192-193.
[5]張麗,杜星. 氨溴索在哮喘性支氣管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 生物技術世界,2015,1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