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
【摘 要】 目的:分析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治療中應用不同劑量孕酮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診治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90例, 分為A、B、C三組各30例,分別給予三組患者100、200及300mg/d黃體酮口服治療,對三組患者撤退性出血發生情況、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三組患者陰道出血量、出血時間與出血率間均無顯著差異,B組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明顯變薄,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A、B組。結論:三組劑量孕酮在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治療中均可實現撤退性出血效果,而200mg/d劑量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是指由于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導致的不規則子宮出血。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法為給予孕酮類藥物—黃體酮,且該藥對乳腺的影響較小,因而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 。本文就不同劑量黃體酮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以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
【關鍵詞】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 孕酮 不同劑量 黃體酮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是常見病種,對患者體內孕激素加以補充是常用、有效治療方法。我院根據實際病例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采用不同劑量孕酮口服進行治療,對不同劑量孕酮在這一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將相關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診治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90例,患者年齡21-43歲之間;所有患者均經經血孕酮、BBT測定確診為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為A、B、C三組各30例,三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可展開對比。
1.2 方法
在治療中所用藥物均是國產黃體酮膠囊(規格為50 mg×10粒×2)。A組患者在入睡前進行100 mg/d黃體酮口服,B組患者每天早晚各進行1次100 mg/d黃體酮口服,給藥劑量為200mg/d;C組每天早、中、晚各進行1次100 mg/d黃體酮口服,給藥劑量為300mg/d。三組患者均連續進行7d治療。在初次給藥時進行初次訪視,于治療7d后給予再次訪視,對三組患者進行靜脈采血,測定其體內性激素水平,利用B超對患者子宮內膜厚度進行檢測,展開藥物不良反應檢測與婦科常規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治療完成后三組患者陰道出血情況進行觀察,主要是利用月經卡評分估算出血量、撤退性出血率,對子宮內膜厚度進行測定,記錄三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8.0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利用(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組內對比采用X2檢驗,當P<0.05時二者差異顯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后陰道出血情況對比
A組治療后陰道出血評分(79.4±10.7)分,出血時間(5.1±3.2)d,出血率為93.33%(28/30);B組治療后陰道出血評分(78.3±15.3)分,出血時間(5.5±2.1)d,出血率100.00%(30/30);C組治療后陰道出血評分(80.7±12.9)分,出血時間(5.3±2.4)d,出血率100.00%(30/30)。對比可知,三組患者在陰道出血量、出血時間與出血率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
2.2 治療前后子宮內膜變化情況
治療前A、B、C三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分別為(0.7±0.1)cm、(0.8±0.2)cm、(0.7±0.1)cm,治療后分別為(0.6±0.1)cm、(0.6±0.2)cm、(0.7±0.3)cm。對比可知,治療前、治療后三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B組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A、B、C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2/30)、6.67 %(2/30)、16.67%(5/30)。 A、B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間無顯著差異(P>0.05),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A、B組(P<0.05)。
3 討論
黃體酮是常用孕酮藥物,在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該治療中,這一藥物可在患者體內發揮雌激素調節作用,對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加以糾正。黃體酮給藥劑量和用藥后體內血孕激素含量與月經卡評分無線性相關,若子宮內膜達一定厚度且孕激素達一定程度時,患者出血量由其凝血功能狀態、子宮內膜修復能力與子宮內膜病變與否決定。在本次治療中,三組患者陰道出血量、出血時間與出血率間均無顯著差異,B組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明顯變薄,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A、B組。由此可見,在有充足治療時間時,黃體酮給藥劑量達一定程度后,撤退出血的治療效果相似,但隨著給藥劑量增加不良反應會逐漸增多。因此,在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治療中,應在保證治療效果基礎上給予相對較低的劑量,在達到撤退性出血目的后對不良反應發生予以最大限度控制。
綜上所述,三組劑量孕酮在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治療中均可實現撤退性出血效果,而200mg/d劑量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結語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在婦科疾病治療中較為常見,主要癥狀為無規則性的陰道持續出血,嚴重時可能會引發患者出現貧血的癥狀。該種類型的疾病多發生在圍絕經期或是處于青春期的女性,并且這兩種類型患者的發病幾率也不相同。處于青春期的女性患者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發育不完全導致的,引發孕激素分泌失常;圍絕經期婦女是因卵巢功能衰弱,導致孕激素分泌不足所引發的。分泌的雌激素可有效促進女性子宮內膜增生,并且在排卵后黃體酮激素也可使子宮內膜轉入分泌期,從而形成正常的月經周期。在患者孕激素分泌不足時就會使得子宮內膜受到刺激,發生持續性增生,從而引發無排卵型月經失調 。目前在臨床上主要采用的是補充孕激素(黃體酮)的方法進行治療。黃體酮藥物治療主要作用機制主要是將患者增生期中的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后的內膜,但是對患者的內功內膜并不會造成損害,且藥效作用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經臨床研究表明:針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采用孕酮的方法進行治療,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