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創 趙林峰 梁旭 欣華


網絡時代,信息的傳遞前所未有的快捷。隨之蓬勃發展的物流業,讓快遞哥成為跑在路橋上的新風景。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再一次研究物流業的發展,部署推進“互聯網+物流”以降低企業成本、便利群眾生活。
自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后,“互聯網+”開始陸續滲透各行各業,成為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各行業新的發展引擎,助推正處于增速趨緩、結構調整、動能轉換重要拐點的中國“新經濟”發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之間正借助信息化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實現深度融合與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物流業,也正以互聯網化為新的發展方向。去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高效物流”等11項重點行動,通過對傳統物流業的互聯網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塑發展生態圈,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趨勢。今年7月20日,李克強總理再次于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推進‘互聯網+物流,既是發展新經濟,又能提升傳統經濟”,并進一步部署推進“互聯網+物流”。他表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物流深度融合,推動物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轉型的不斷推進,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作用下,物流信息化得到積極的推進與發展,并呈現出新的特點與趨勢。
在“互聯網+”時代下,物流信息化建設得到進一步重視,突出表現在市場投資方向正處于調整的關鍵時期,物流信息化投資顯著增長。物流信息化已經滲透到物流各個環節和領域,為物流互聯網轉型奠定了信息基礎。物流企業在信息化上的投資力度加大。2015年,大部分企業有信息化方面的投資,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信息化投資率超過10%。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期,特別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物流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并發揮了積極作用。近年來,貨物跟蹤定位、無線射頻識別、電子數據交換、可視化技術、移動信息服務、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務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應用效果明顯。
顯然,在國家政策鼓勵和支持下,企業物流信息化取得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和發展。如同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提到的,“互聯網+物流”催生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增強了物流業競爭力,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經濟整體運行效率。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國家發改委經貿司有關負責人在談及當前物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時表示,物流“信息孤島”制約了行業效率的提升,路政、交通、公安、鐵路、港口等政府各部門數據不能互聯互通;各類物流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如何從政府角度推動公共信息的開放共享,推進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將是國家發改委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對此,該負責人透露了國家發改委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思路。如,進一步推動完善物流業稅收政策,針對無車承運開展國家骨干物流信息平臺試點;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通過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物流行業管理;著力解決城市配送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物流數據開放和現有平臺的互聯互通;加強不同領域物流標準的統一銜接和宣貫工作;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等。
從國家政策走向中不難看出,以去中間化、去中心化和去邊界化為特征的各類物流平臺正逐漸興起,成為行業重點關注的對象。物流平臺以其利用互聯網手段、整合分散資源、發揮集約集聚效應的優勢,正成為物流業的一大發展趨勢。在“互聯網+”戰略的影響下,平臺型物流企業快速增加,僅貨運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200家;“互聯網+車貨匹配”、“互聯網+運力優化”、“互聯網+物流企業聯盟”等高效便捷的物流新模式不斷涌現。
平臺經濟的興起為優化物流鏈條、推動跨界融合、促進市場集中提供了重要思路。未來,資源平臺化、運力社會化將是其重要發展方向,特別是市場不集中、信息不對稱的公路貨運行業將成為平臺經濟的熱點領域。隨著平臺經濟從簡單的車貨匹配向更具價值的無車承運模式轉變,物流領域互聯網平臺將進入產業平臺化的新階段。
在“互聯網+”時代下,物流業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與特點。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物流信息化發展的重點正在從技術創新向模式變革和產業升級層面轉移。跨界競爭、共享經濟、智慧物流、聯動融合、互聯網平臺等新模式、新業態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互聯網+高效物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推動互聯網與物流業實現廣泛聯接和深度融合,重構產業流程,提升運行效率。未來,打造高效物流服務體系、引導物流集約發展將成為物流業的發展重點,并將創造出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行業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