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幸蓮


【摘 要】 目的:研究并探討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干預價值。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選取該階段內我院精神科病區住院部收治的400例精神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采取數字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2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細節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意外跌倒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意外跌倒發生率為5.5%,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97.5%,較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P<0.05)。結論: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實施細節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跌倒的發生,改善患者的住院期間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 精神病 跌倒 護理干預
精神病患者由于其自身行為不受控制,加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容易出現意識恍惚等情況,進而導致意外跌倒事件,對患者的病情穩定較為不利[1],故在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期間有必要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減少意外跌倒事件的發生。本次研究為了探討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干預價值,特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精神科病區住院部共400例精神病患者進行分組比較,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細節護理干預,現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選取該階段內我院精神科病區住院部收治的400例精神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精神障礙,均接受住院治療,排除四肢功能障礙患者、嚴重系統性病變患者。此次研究經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
采取數字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200例。對照組:男107例,女93例;年齡最小為31歲,年齡最大為69歲,年齡均值為(45.15±8.62)歲。觀察組:男105例,女95例;年齡最小為30歲,年齡最大為70歲,年齡均值為(45.29±8.46)歲。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兩組基本資料之間的均衡性保持良好,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遵照護理規范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如日常基礎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等。
觀察組實施細節護理干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護理人員專項培訓:組織護理人員進行預防跌倒的專業化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使護理人員能夠熟練掌握關于預防跌倒的相關知識和相關護理技能,便于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服務。②預防跌倒安全教育:護理人員可采取口頭、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及患者家屬實施預防跌倒的安全教育,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關于跌倒的原因、注意事項以及跌倒后的處理措施,列舉跌倒病例,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跌倒的危害性,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對預防跌倒予以重視。③改善病區環境:病區地面應做好充分的防滑處理,注意保持地面干燥,如出現水跡或臟污,應及時進行清理;如地面出現無法輕易清除的障礙物,應設置顏色鮮艷的警示牌;在患者活動頻繁或容易跌倒的區域內,張貼防滑標志,并安裝防滑裝置,如扶手、防滑墊等;病區內應保證充足的照明,定期對防滑設施進行維修保養。④強化用藥安全管理:對患者的用藥進行加強指導,為患者及其家屬重點講解堅持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示范如何科學用藥,強調未按醫囑用藥的危害性;在患者用藥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服用藥物后的體征變化,如患者服用鎮靜藥物或鎮痛藥物等影響神經知覺的藥物,應告知患者需在完全恢復清醒后才能下床進行活動。⑤加強高危人群護理:部分患者精神障礙相對較為嚴重,其發生跌倒的概率較大,護理人員應對這類高危跌倒患者進行加強巡視,尤其是夜間巡視,應定時檢查患者的病床護欄。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意外跌倒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并比較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其中,生活質量采用GQOL-74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4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為0~100分,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2];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選項法對患者家屬進行調查,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表示為[n(%)],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表示為(x±s)。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意外跌倒發生率比較
住院期間,觀察組的意外跌倒發生率為5.5%,共發生11例意外跌倒事件;對照組的意外跌倒發生率為11.5%,共發生23例意外跌倒事件。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意外跌倒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
2.2 兩組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97.5%,較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病主要是指在各種社會環境、心理學、生物學的因素影響下,患者的大腦功能出現紊亂,其意志、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活動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而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行為活動往往不受到自身控制,加上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其在住院期間容易發生意外跌倒,對患者的住院治療極為不利,還會加重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3],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期間有必要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減少意外跌倒事件的發生。
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未能明確精神病患者發生意外跌倒的相關風險因素,未能針對意外跌倒事件進行針對性護理,無法起到預防跌倒的作用,導致護理干預效果欠佳,對精神病患者的意外跌倒無法起到預防作用[4]。細節護理是一種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模式,其主要是根據精神病患者發生意外跌倒的相關風險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有效達到減少意外跌倒事件的目的。本次研究中的觀察組實施了細節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加強護理人員的專項培訓,可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預防跌倒的護理技巧,便于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預防跌倒的指導和相應護理服務;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安全教育和用藥安全教育,可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到跌倒的危害性,使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通過對病區環境進行管理,可有效減少導致住院期間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減少意外跌倒的發生;通過對部分高危跌倒患者進行加強巡視,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意外跌倒[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意外跌倒發生率為5.5%,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P<0.05),說明實施細節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跌倒,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觀察組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7.5%,較對照組的91.0%明顯更高(P<0.05),這主要是因為細節護理干預的實施提高了患者的安全系數,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也會隨之增高。
綜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實施細節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跌倒的發生,改善患者的住院期間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參考文獻
[1]肖愛祥,林建葵,韋紅梅等.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1):11-13.
[2]王翠嬌,高鎮松,馬淑君等.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應用效果[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59-60.
[3]王鳳蘭.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病住院患者跌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3):64-65.
[4]趙翠紅.老年精神病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1,09(4):326-327.
[5]陶筱琴,端木欣榮,屠麗君等.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98-899.
[6]劉玲娜,陳克佳,肖根秀等.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原因分析與護理防范[J].臨床護理雜志,2014,13(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