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產品問題也浮出水面。有個機器人不甘忍受寂寞,跳到火爐中自殺了;有的智能手環體溫過高,灼燒了主人的手臂;有的心率測量儀喜歡玩“狼來了”的游戲,總是對主人說“你的心率太高了!”當主人真的心率過高時卻不再相信它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很多,尤其是在新興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不少產品還沒真正流入市場時便有一身毛病,幸好,在這個世界上不少病只要對癥下藥,總是可以醫好的。《消費電子》記者針對這些問題采訪了T?V萊茵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產品服務部副總裁楊佳先生,跟著他我們可以了解智能可穿戴設備有哪些“病”,以及應該怎樣“治療”。
“找出病灶”
在著名的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人最怕諱疾忌醫。蔡桓公最初的病在皮膚表面,隨后到了腸胃之中,最后卻病入膏肓。直到病入膏肓之前蔡桓公都是可以救治的,只是他無視自己的小病癥,卻白白送了性命。
與人一樣,電子產品也最怕諱疾忌醫,如果能夠盡早發現自己的問題,日后的很多麻煩都可以避免。楊佳對《消費電子》的記者說,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用戶友好度不夠,就拿我們的用戶體驗測試和產品痛點分析所反映的問題來說,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是很大的問題,例如在陽光下內容難以辨識,手環操控不夠方便,APP兼容性不佳,都暴露出用戶友好度不夠,粘性低等問題;功能眾多但是精準度不高,心率,記步等普遍誤差現階段仍然較大等等。”
頓了一頓,楊佳繼續說:“還有,信息安全令人擔憂;互連互通性有待提高,設備間的無線配對失敗頻率高,脫線情況時有發生;續航與充電速度不理想;優秀的工業設計作品并不多見;標準缺失,目前,國內外尚無專門針對智能可穿戴的國家或地區標準,尤其是強制性標準。”
在這些問題中,有些問題比較突出,對用戶的影響比較大。楊佳解釋道:“在這些比較嚴重的問題中,其中一個是產品材料的致敏性。智能可穿戴設備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會長時間佩戴并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材料的致敏性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之前就有廠商因為此類問題引起過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一旦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發熱嚴重,也可能會給人體帶來低溫灼傷的風險。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信息安全問題。智能可穿戴設備隨時采集人體及周邊環境問題,配合手機APP一起使用,重要的個人信息泄漏將有可能給用戶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再有就是之前報道的輻射值超標,以及T?V萊茵一直很重視的精準度的問題。如果一個智能可穿戴設備測量用戶的心率總是偏差特別大,比如說經常心率報警,但實際上用戶心率正常,那么久而久之,用戶可能成為‘驚弓之鳥,也有可能采取冷漠對待的態度,但是一旦哪天真的出現心率異常,那么勢必影響用戶診治的時間。”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難免的,但重要的是廠家不去掩飾問題,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才會真正獲得消費者的信賴,也會使該行業獲得長足的發展。
“對癥下藥”
找出了智能可穿戴設備存在的問題其實還不夠,還需要找到一個“名醫”檢查出病癥所在,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解決問題。作為一家第三方檢測和認證機構,德國T?V萊茵在這方面正是一名有發言權的“醫生”。
針對智能可穿戴設備中出現的問題,楊佳給出了一些對策,他說:“在過去的2年間,智能可穿戴行業其實發展迅速,各方都為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努力。從認證行業的角度出發,首先是要在質量和安全上下功夫;其次是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因為終端用戶才是檢驗設備易用性的裁判,市場和消費者認可的產品都會有不錯的銷量。T?V萊茵這幾年也在設備的用戶體驗上下功夫,包括T?V萊茵有專門的易用性測試,用戶體驗測試和產品痛點評價與分析,都是為了幫助廠商不斷改進,讓消費者購買到貨真價實的、性價比高的可穿戴產品所作出的嘗試。”如果有了這些檢測,就會促使智能可穿戴產品變得更安全、更易用了。
幸運的是,我們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廠家大都不是蔡桓公,不管有沒有問題,越來越多的廠家都在尋求第三方機構的檢測和認證。楊佳介紹道:“來第三方尋求證明的廠商每年都在增長,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也認識到了第三方的重要性。首先,經過第三方評測的產品在安全、性能、質量等方面得到了保證;其次,廠商一方面可以憑借標準和第三方試驗室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廠商也可以憑借第三方的專業技術,避免潛在的技術風險,輕松突破貿易壁壘;最后,標準的實施和第三方的評測管控也能為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有序發展提供管控手段。”
智能可穿戴設備具有各式各樣的產品,每一種產品的檢測和認證標準都不一樣,檢測和認證機構除了要“對癥下藥”之外,還要注意合理的“藥量”。楊佳解釋道:“T?V萊茵智能可穿戴設備標準針對設備特性的每一個條款都有相對應的量化指標。以一款智能手表為例,首先評估安全性,我們將其劃分為安規、電磁兼容、‘內置電池安全、‘無線傳輸、‘危險性物質、‘廢舊設備回收與再利用以及‘一致性檢查這七大塊來進行評估,根據產品目的地的法律法規要求進行考核。對于其可穿戴性,我們的評估包括并不限于‘外觀特征與穿戴便利性、‘與皮膚接觸材料的致敏性、‘表帶彎折的耐久度與環境適應性和‘電池續航性能等;最后是智能性,假設手表有記步,心率,藍牙功能,那么我們要評估加速傳感器,PPG所偵測的信號在手表中經過算法反映出來的數據精準度,數據交互與傳輸過程的信息安全等等。”
僅是為一款智能手表“體檢”,就有這么多程序要走,比起扁鵲的“望聞問切”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楊佳說:“凡通過T?V萊茵智能可穿戴設備標準認證的產品,都會被授予智能可穿戴設備認證證書和相關的目的地市場準入證書,與此同時,廠商還會得到設備專屬的ID號碼和二維碼。消費者只要掏出手機,掃描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直接鏈接到T?V萊茵的官方網站,產品特征,所承受的測試等信息均可以輕松查詢到。”“體檢”合格之后,產品也會讓消費者們更加放心、舒心。
“藥到病除”
在檢測產品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問題,當然是皆大歡喜,廠家可以順利拿到相關認證證書,為進入各方市場做好充足的準備。萬一有一些問題,也沒有關系,T?V萊茵的檢測結果會指導廠家找到“藥方”,讓產品“藥到病除”。
智能可穿戴產品如果出現問題,一般會集中在安全性、可穿戴性、智能性等方面,T?V萊茵也著重針對這幾個方面對產品進行評估。楊佳對記者說:“之所以從這三方面進行評估,主要是根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發展現狀,終端用戶的體驗,買方的需求,國家/地區的法律法規要求以及T?V萊茵自身的認證規則,并且按照金字塔原則,對這三個部分進行層次性、結構性的歸納得出的。安全是產品進入市場的基本要求和立足之本,安全出現問題,其他兩個部分再出色,對消費者來說也是沒有意義。其次才是以評估設備性能為主的可穿戴性,以及評估設備精準度,周邊軟件為主的智能性。智能性要求位于金字塔的最頂端,它是智能穿戴有別于傳統穿戴設備的準繩,對它的檢測和評估對技術要求更高,更需要從用戶體驗出發。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三個方面不斷的探索和深耕細作,可以幫助進入市場的可穿戴設備,讓它們不僅僅能用,還好用、耐用。”
據楊佳介紹,早在2014年初,T?V萊茵電子電氣服務部就決定開發智能可穿戴設備檢測業務,是業內最早可提供智能硬件檢測的第三方認證公司之一。楊佳說:“2014年6月,我們發布了第一版T?V萊茵智能手環產品標準。同年11月,聯想集團成為全球首張T?V萊茵智能可穿戴認證證書的持有者。此期間,我們著手開展了大量有關智能可穿戴設備標準開發的準備工作,包括市場情報的搜集,產品缺陷的統計與分析,技術專家庫的建立,參考資料、標準與測試設備的準備等等。T?V萊茵對新興市場的反應速度和內部資源整合能力,在智能可穿戴設備檢測認證服務的開發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正是因為有相應的專業素養,T?V萊茵才成為了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的檢測和認證專家。
智能可穿戴雖然是一個新興行業,但其發展前途卻不可限量。楊佳說:“根據IDC公司預計,到2016年底,全球智能可穿戴的出貨量將達到1.019億臺,較2015年增長29%。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智能可穿戴市場還會經歷一個長足的發展過程。”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智能可穿戴設備也許還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但是有第三方檢測和認證機構把關,這些問題的影響會被盡量減小,相信將來智能可穿戴設備會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