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園區攬棋盤山風景,依山勢而建,林海松濤成為日常家居風景,園區的容積率之間,組團和組團間的容積率略有不同,在如此低密度的景觀環境下依舊搭配了公共景觀來增強人與人的互動。
關鍵詞:住宅;風景;景觀;生態
位于東三省沈陽市的碧桂園在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度假區內,距沈陽市中心17公里。周圍交通較便利,20分鐘直達市中心繁華區域,半小時內可抵達撫順。總占地約5000畝,目前開發約2000畝,建筑面積共約229萬平米。總戶數264戶,戶型種類豐富,為聯排及雙拼產品,地上面積從160~300平米,均為兩層及兩層半的設計,屬于高檔產品。
有5星級的山景酒店作為配套設施,是碧桂園景觀一大特點。另外,碧桂園落戶沈陽前就曾對沈陽的氣候及地理特點作出大量調研,最終落戶棋盤山,其所處位置空氣中的負離子數是沈陽市區內的6倍,被譽為“城市綠肺”。園區攬棋盤山風景,依山勢而建,林海松濤成為日常家居風景,園區的容積率在0.5~1之間,組團和組團間的容積率略有不同。規劃設計大部分順應原有地形,在部分原有地形上建造更美觀的地形以制造更多的景觀觀賞點。結構上布局合理,在如此低密度的景觀環境下依舊搭配了公共景觀來增強人與人的互動,其所創造的環境空間,層次分明,為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總體規劃設計,碧桂園的主入口標識略顯低調,不過也符合了它的一個理念:高品質不等于外表的奢華,更要注重內在。在進入住區時,就會感覺到很強的生態氣息。主干道兩側設置了很寬的綠化帶,筆直地將行人和車輛引向園區,流暢的道路空間設計使入戶更為直接。
碧桂園的平面規劃既不死板又不雜亂,擁有超過40的綠化率,體現了低層住宅綠化的優勢,既達到了很高的綠化率,又不浪費用地。園區內除中心景觀外,重點景觀均以林地和坡地景觀為主。中心景觀貫穿的水景還有景觀特色鮮明的組團空間,讓居民最近地接近自然。
此舉使園區的平面布置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更多層次的空間給了居住者良好的居住體驗,在住宅的周圍做了更大的高低差以拉開空間,在空間上形成了主次關系(圖1),以建筑為重點,結合地形高差,設置疏密有度、層次豐富、空間宜人、流線及功能合理的主要空間景觀形態。在場地分析中可以發現:主要景觀向宅間放射滲透,同時有豎向的垂直落差。作為社區主要室內功能場所的山景酒店,布局于園區的主要綠地空間的節點上,成為景觀空間布局的重要因素。以此為前提,在景觀設計的策略上采用圍合與開敞相結合的形式,圍合與開敞空間交錯設置,形成完整的主要序列景觀。在空曠的空間中創造出宜人的靈動空間,無論是俯視還是鳥瞰,都有良好的視覺體驗。山景始終貫穿于視野中,組團與組團間和住戶私屬園林空間地塊大小比較適合,布局形態靈活開放,有靜有動,造型有疏有密。
街道交通和戶型關系恰當。園區內綠地道路等系統脈絡清晰,并能很好地組織整個居住區中的各類園林空間。在整個園區的規劃中將功能劃分得清楚,園區周圍用原有山坡進行圍合(圖2),坡頂為原有常綠樹木,可以體現出領域感,保證了居民的私密性,同時既不會干擾到居民的觀景視線,也不會讓人感覺到壓抑。
有的觀點認為像別墅、聯排別墅這樣的高綠化率低層住宅一般不用設立公共景觀。因為住宅類型本身有較好的私屬園林環境,綠化率也很高,公共景觀顯得沒有必要。碧桂園的園區內依然設立了位置合理的公共景觀。一般居住在別墅里的人都是有自己的車,去哪也都是開車,但人們在住區內活動就需要步行到達,這時公共景觀合理的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會更體現出人性化的設計。碧桂園園區公共景觀中的廣場與水景的配合讓園區里顯得十分活躍,為交往活動提供了場所,方便了居民,有效地增加了居民的參與性,更顯人性化,提高了景觀的品質。
園區內色彩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第一感受,所以色彩一定要整潔和整體。碧桂園外立面的設計上相對傳統,色彩上與園林景觀設計銜接得當,整體顏色隨組團一致,與周圍的植物和設施等搭配顯得溫馨復古。
品質的展現就是審美和功能的完美結合,園區內的休閑廣場設計得十分人性化(圖3),園區的坐凳和桌子等功能設施與園區整體色彩相搭,其風格也和園區的風格一樣,饒有古韻。
住宅周圍植物的搭配上采用了北方常見的樹種,建筑周圍運用如五角楓、蒙古櫟等高度大于13米的高大喬木進行配景,喬木和屬下的灌木球與地被形成豐富的層次,將空間進行拉伸和延續,并用不同顏色的綠籬和魔紋尋求顏色的豐富。集中景觀區有常綠喬木云杉檜柏等來塑造景觀的冬態,保證一年四季景觀都具有觀賞性。
在功能設施的建設上該園區也同樣體現出了高品質特征。風格統一的標識牌每個路口都有,每家每戶的信箱也是經過統一設計。由于園區內的功能設施比較多,樣式比較復雜,能保持一致的風格就很不簡單。碧桂園的景觀細節設計得很到位,如被卵石覆蓋的雨水井蓋、與休閑廣場上木凳材質一樣的音箱罩。
多層住宅的種類比較多,一般是指4~7層的住宅,多層住宅可作如下分類:樓梯間式、外廊式、內廊式、躍層式、點式、特種形式等。此外,由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變化,又形成了錯接、轉角、階梯、變層高、錯層、躍層等住宅類型。
龍湖銅雀臺位于成都市二環路東二段,建業路北處。銅雀臺作為龍湖花園洋房成都首發作品,總共7層,帶景觀電梯,一、二層及六、七層為躍層,中間的三、四、五層則為板式平層戶型。項目總占地面積約7.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7萬平方米,總戶數約230戶,綠化率為30%。銅雀臺打造了現代簡約的經典環境元素。
從總體規劃設計來看,以往的多層住宅綠地一般呈條形,比較干篇一律,可識別性較差。龍湖銅雀臺對這種行列式布局的住宅環境做了改進,分成兩大組團,園區的平面規劃總體較開敞,平面布局上沒有采用傳統的呈行列狀布局,而是利用建筑圍合成了較為寬敞的公共景觀,形成的空間形態也比較多變,能夠爭取到住戶的良好朝向。此外,通風和采光較好,增加了住區的健康性,解決了宅間和宅旁綠地的分布分散,不利于形成良好園林空間的問題,改進了宅間綠地過于狹長的狀況,增加了住戶的觀景面。
以自然樹林呼應園區內景觀,半遮掩的入口標示與景觀相融合。樹的尺度、形態搭配得當,形成了園區內的半封閉空間,有良好的透視及歸屬感。入口標識后起土坡,土坡以景石點綴,景石半掩在綠化中,凸顯了景觀的生態主題。
人文庭院,在樓間設計了供人交談和休息的景觀庭院,解決了以往多層住宅中活動空間少的問題,并以人工的手法實現對自然景觀的營造及超越,提煉中國景觀設計優點,將其意境而非具象符號化的因素融入居住區內,利用景觀元素從視線感受加大了綠化面積。利用樹木形態弱化了建筑間距近、容積率高的不足之處,遮擋建筑之間的視線干擾,通過植物的過渡,讓對面的樓體也一并被納入景觀行列。崗亭、廊架做到了與場地周邊的氣氛充分融合,景觀設計也與建筑的主題相呼應,景觀與建筑風格相協調、統一,將社區文化打造得更為明顯,并考慮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營造了與之相匹配的環境氛圍:生態自然、靜蔽、低調、精致,保證了良好的庭院景觀效果。
宅旁綠地,以往的多層景觀對宅前和宅后的綠化較重視,而宅旁綠地則相應地被降低了關注度。該園區的景觀設計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住宅兩側設計了樹池或地形,通過種植有層次的綠化將樓體遮擋、軟化,形成良好的透視,在一些較窄的空間里栽植竹子、梅花等有意境的植物,營造了很有詩意的環境,賦予了小院獨有的生活情趣,將常被忽略的宅旁景觀變成了引人注意的景觀節點。
親水空間,在園區的東北角有一個大的水景,外形設計簡潔現代,與岸邊的植物形成呼應,給環境帶來了良好的空氣和濕度,結合休閑座椅等功能設施,給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和觀景的場所,使之成為了一處景觀的亮點,提升了多層住宅的總體品質。
道路,由于平面的布局合理,給人行道的設計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人們見多了多層居住區直來直去的活動空間,蜿蜒的樓間小路就會使人的感覺更愜意。婉轉的小路穿梭于建筑之間,道路與道路設計了借景手法,讓景觀和景觀間的聯系更多,更整體。車道寬6米,兩邊各有1.5米的綠化道,道路和綠化應虛實相結合,對小品的豎向做綠化包裝。在行路樹種的顏色搭配上考慮了季相變化的情趣,使得車輛在6米寬的車道上行駛時感覺很舒適自然。青石古樸園林道路,追求自然。
植物,龍湖的植物搭配一直是其品質被認可的關鍵之處。通過適當的植物搭配形狀保證了園區內建筑的私密性,形成住區有效的綠色立體屏障,多種植常綠的植物形成叢林山坡可以有效阻隔外界的噪音和干擾,同時為住宅部分提供良好的景觀效果。
在色彩的搭配上有虛有實有變化,提取有文化感的元素結合植物搭配,豐富了景觀設計內容。在公共景觀處營造了較大的景觀樹叢,種植風格槍挑形態錯落,喬木、灌木、地被、花草按層次分布,地被和花卉以點綴為主,布置在灌木叢之前或之間,形成第一層次。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之所以會發生,其空間的環境質量、位置、細節的設計也決定了人們是否喜歡這個空間。在景觀設計時需要注意空間的私密性設定,在共享空間里要滿足人與人之間的“私人聊天環境”來設計一些半公共空間等。利用一些景觀小品和構件或者植物進行分隔或遮擋的設計,或者是利用身處位置的水平變化,如:座椅的高度變化和布置位置等,設計出一些半封閉的半私密空間來。
參考文獻:
[1]薛霞.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技服務,2008,(01).
[2]王欣.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J·O·西蒙茲[J].中國園林,2001,(04).
[3]劉濱誼.21世紀中國需要景觀建筑學[J].建筑師,1998,(02).
作者簡介:
張佳怡,碩士研究生(沈陽建筑大學),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