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全
【摘 要】當前社會的發展已經向著越來越快速,高效的方向邁進,信息公開也逐漸成為了當前紀檢監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做法,如何利用信息公開這一手段,取信于民,促進廉政建設,這是本文需要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廉政建設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國有企業在“不敢腐”懲戒機制的建設上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下一階段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信息公開作為在“不能腐”防范機制中,監督企業經營行為和領導干部權力行使的重要一環,無疑將會成為打造“陽光國企”、落實兩個責任、促進廉政建設的重要抓手。
一、國有企業信息公開的具體內涵
就當前我國國有企業而言,其信息公開工作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類:一是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二是企務公開,三是廉政建設信息公開。這三類信息公開各有側重、互相補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構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國有企業信息公開有機整體。
(一)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
國有企業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依靠公共媒體,面向社會大眾,公開內容以對出資人、企業和職工利益產生較大影響以及社會關注度高的信息為主。其核心內容是重大信息,顯著特點是面向公眾。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此類信息公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國家層面,國有上市公司按照證監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要求,公開招股說明書、募集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等信息;二是在地方層面,許多省市要求所轄國有企業按照地方法規或行政規章,公開企業財務預算、財務會計報告、生產經營管理、大額度資金運作、環保等信息。
(二)企務公開
企務公開,由國有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采取職工代表大會、公開欄等方式,公開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企業具體事務。其核心內容是具體事務,顯著特點是面向職工。企務公開的主要作用包括:一是圍繞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強化企務公開民主管理在協調利益關系中的積極作用,將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二是服務于企業發展,努力通過企務公開民主管理進一步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三是著力于作風建設,健全完善內部監督約束機制,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廉政建設信息公開
廉政建設信息公開,由企業根據自身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需要,通過內部網絡媒體,面向企業職工群眾,公開企業公權力運行相關信息。其核心內容是公權力信息,顯著特點是內部公開。目前,開展廉政建設信息公開工作的國有企業尚屬少數,且處于探索和試驗階段,其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除涉及商業機密外,企業的年度工作和安排部署、日常生產經營業務、“三重一大”決策、干部選任以及與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工資資金分配、福利發放、貧困救助、員工招聘、評先評優、住房分配、休假療養等較為重要的事項。
二、通過信息公開促進廉政建設的主要途徑
以公開保障知情,以知情強化監督,以監督預防腐敗,以防腐促進廉政,這是國有企業通過信息公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基本邏輯鏈條,也是信息公開工作促進廉政建設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信息公開保障公眾和職工的知情權
一方面,從公眾角度來講:我國《憲法》規定企業的國有資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企業的所有者對于企業的經營狀況都應當擁有知情權。因此,以面向公眾為主要特點的財務等重大信息公開,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正是體現《憲法》精神,滿足公眾需求,回應社會關切的關鍵性舉措;另一方面,從企業職工角度來講:與民營或外資企業不同,國有企業職工長期服務于同一個企業,依靠企業生存和發展,對企業有著深厚的感情,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因此,相較于社會公眾,企業職工有權了解更加全面、更加具體的企業信息,特別是事關企業前途命運、涉及公權力運行和職工切身利益的信息,企業要更多更細更及時的向他們公開。
(二)通過信息公開激勵職工參與權力監督
通過出資人、社會公眾、新聞媒體來監督企業“大方向”,通過企業干部職工來監督群眾“身邊事”和“公權力”,這既是不同類型信息公開不同作用的體現,也是實現全覆蓋、閉合式監督的必然要求。在現實性上,企業信息公開既可以讓公眾了解企業經營的發展脈絡和總體走向,也可以消除職工對公權力的神秘感和畏懼感,使職工了解企業各業務部門的職責權限、辦事程序、辦事結果及工作紀律等。在企業信息公開的基礎上,普通公民、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就可以對企業公權力形成一個嚴密的監督網絡,及時揭發各種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強化了對公權力的監督和制約。
(三)通過信息公開遏制腐敗行為,推進廉政建設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實行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將企業的決策和公權力的執行公開化,可以使權力運行從隱蔽變成透明,從幕后走到臺前,極大地改善社會公眾、職工群眾的監督條件,提升政府、出資人、公眾、媒體和職工的監督能力,形成監督合力,對領導干部的貪污腐敗、失職瀆職、濫用職權行為產生顯著的遏制效果,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為企業管理部門、領導干部和所有從業人員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
三、目前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建議
近年來,黨風廉政建設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正視存在的問題,并下大力氣分析研究,最終予以解決。
第一,國有企業信息公開供給與公眾信息獲取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些企業在公開企業財務預算、財務會計報告、生產經營管理、環保信息、公權力運行等重點領域,仍然存在著公開不及時、形式不規范、內容不具體等問題;各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基本處于完成政府部門行政命令的狀態,主動公開的內容較少。因此,一是逐步擴大信息主動公開范圍,并對公眾關心的熱點領域的情況予以全面及時的回應。特別是企業內部,要在不泄露商業機密的前提下,將職工群眾關心的信息及時全面公開出來。二是進一步提高信息公開的質量。在內容上,完善企業公開指南和目錄,盡可能精確到部門和分子公司一級。建立健全企業信息發布協調機制,確保信息公開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第二,信息公開工作的考核評議仍需進一步完善。具體表現在:企業信息公開考核制度不夠健全,考核過程未向公眾公開,且評估多由考核對象自身進行,采用內部考核方式,缺乏外部監督,考核的客觀性、公信力受到質疑;一些單位信息公開責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存在規定不夠細化、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因此,一是細化考核制度規范,制定詳細的工作考核項目表,考核過程邀請公眾和職工參與,并將考核結果予以通報和公布。二是建立細化的社會評議制度,進行系統的、符合指標體系所要求的社會評議,并及時向社會公開,滿足公眾了解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考核情況的需要,發揮社會評議對督促信息公開工作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將信息公開工作考核等內容納入責任追究體系,推進實質問責。
第三,在回應社會關切方面,雖然不少企業日益重視對社會關切的回應,但還存在“回應模式化”“回應缺乏實質內容”的現象。因此,通過企業內外部網站、內部電視臺、報紙等媒體,設立“意見建議”欄目,收集采納來自公眾和職工的意見建議,及時將最新、最權威、最準確的企業信息發布出去,形成雙向交流的生動局面,從而有效解決外界、職工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效消除質疑和誤解。
【參考文獻】
[1]朱芒,公共企事業單位如何信息公開,中國法學,2013,4
[2]唐露,淺析信息公開制度對廉政建設的推動作用,廈門科技,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