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娜 李艷彥 史曉萍
【摘 要】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區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北京集聚過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問題突出,人口過度膨脹,交通日益擁堵,大氣污染嚴重,房價持續高漲,社會管理難度大,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同時,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嚴重超采,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人與自然關系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生態聯防聯治要求最為迫切的區域,加之區域功能布局不夠合理,城鎮體系結構失衡,京津兩極過于“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于“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加強統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三省市整體協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城市群;發展
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三省市定位分別為,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區域整體定位體現了三省市“一盤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三省市定位服從和服務于區域整體定位,增強整體性,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需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京津冀特殊的格局,區域內行政協調難度大,利益訴求差異明顯,協同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城鎮化發展不均,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是個“老大難”問題,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與要素流動面臨顯性和隱形壁壘、區域發展的統籌機制欠缺等密切相關。京津冀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最為突出、最為復雜,關注度最高,解決難度最大。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壘,構建開放的區域統一市場,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新體制,為推動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二是北京人口過度膨脹,霧霾天氣頻現,交通日益擁堵,房價持續高漲,資源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過多的非首都功能。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城市群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是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加大改革力度,消除隱形壁壘,破解影響協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建立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二是優勢互補,一體發展。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調整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加快推動錯位發展與融合發展,創新合作模式與利益分享機制,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進程中實現區域良性互動,促進三省市協同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
三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加快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序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統籌協調、規劃引導和政策保障作用。
四是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從京津冀區域發展全局謀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強戰略設計,推進布局調整。明確實現總體目標和重大任務的時間表、路線圖,研究制定科學管用的實施方案,分階段、有步驟地加以推進。
五是統籌推進,試點示范。立足現實基礎和長遠需要,把握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協同發展的步驟、節奏和力度,不搞齊步走、平面推進,對已達成共識、易于操作的領域率先突破,選擇有條件的區域率先開展試點示范,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六是要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以中關村、濱海新區等為代表的先進地區,經過摸索和積累,形成了推動區域超常規發展的先進政策和體制機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地區,復制或有選擇地放大先進地區的先進政策和體制機制,有利于形成多點支撐、協同聯動、共享共贏的良好局面。
七是在我國三大城市群發展結構中,長三角城市群是“一主多核心”空間結構,以上海為主核心,南京、蘇州等多區域性中心城市融合發展;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均是“雙核心”發展結構。
而珠三角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又有不同,珠三角城市群由廣東省統一協調;而京津冀城市群由于各城市行政體制的分割以及各地區域經濟發展利益的追求使得各個城市利益的沖突較大,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石家莊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各自為政,城市產業發展同構現象嚴重,城市群的一體化的互補性合作機制尚未建立。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應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增長新動力和新的增長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意義十分重大。有利于破解首都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態,優化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利于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對接“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戰略,增強對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為全國轉型發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建設將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城市群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合理合作與分工,充分激活城市群之間的活力,大大降低城市群的交易成本,從而引領我國京津冀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
【參考文獻】
[1]陸大道.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協同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5,3(20)
[2]張煒熙、胡玉瑩. 長三角與京津冀城市群物流產業發展比較及與區域經濟關聯分析[J]現代財經. 2010,6(15)
[3]李振. “一帶一路”沿線支點城市:一個文獻綜述[J]. 城市地理. 2016(04)
[4]賈若祥.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思路與對策.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11/c83865-2526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