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危險駕駛入刑以來,彌補了危險駕駛案件難以處理的空缺,而且將一般的違法行為與交通肇事罪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但是,危險駕駛罪在犯罪構成要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爭議與問題。
關鍵詞:危險駕駛;實踐困境;完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56-01
一、危險駕駛入刑以來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困境
(一)刑罰種類單一不利于法律適用。
一是刑法之預防犯罪之功能受于裁判之處以刑罰之程度之影響,過于輕之審判一般會帶來負面之效果。因為違法成本低,對行為人的懲罰與威懾不足,難以發揮刑罰的應有作用;而對于某些危險性較小的危險駕駛行為,單依靠法定刑的刑罰并不能有效地威懾犯罪,難以實現罪刑相適應。二是降低了刑事訴訟的效率。僅僅處以拘役的懲罰之方式,并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若對于涉案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是一種普遍的做法,但是也會出現許多問題,不是本地的犯罪嫌疑人、傳喚時不能不能隨時到案,效率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法律后果與其他道路交通違法犯罪不協調。
危險駕駛之罪中極為之典型的行為乃為醉酒駕駛。在現實刑法實踐中,危險駕駛者可能會被判處較輕的刑罰。例如,醉駕可能被處以15日拘留并處以5000元罰款。而且醉酒駕駛行為所受到的刑罰可能是緩刑或者酌定不起訴,危險性低的行為卻受到重的處罰,而危害性小的行為所受到刑罰較輕,處罰與行為之間存在不協調的關系。社會危害性是基礎,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決定刑罰的大小,而上述情況有背于這種理論,難以實現良好的效果。
(三)沒有統一的量刑標準。
由于缺乏統一的量刑標準,在處理危險駕駛罪時往往會出現不一樣的判決。也即會出現形同之案件異樣之處理之結果,此為法院之處理之方式。2012年9月《關于辦理“醉駕”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會議紀要》的出臺,才解決了之前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對于危險駕駛罪中的醉酒駕駛行為,有的地區適用緩刑多一些,有的地方適用緩刑少一點。由此,地區之影響甚至會及于對某些類似之案件之處理。而公眾僅通過裁判結果直接了解案件情況,將會引起公眾對于司法公信力的質疑,這不利于發揮法律的社會效果,降低了法律的威懾力。
(四)危險駕駛罪范圍過窄。
當前之理論在吸毒之駕駛之行為是否應歸為危險之駕駛仍有爭論。但認為“毒駕”應該納入到危險駕駛罪的范圍中。首先,吸食毒品后,行為人控制能力與辨認能力下降,其對車輛的控制可能會出現問題,甚至發生比醉駕更大的危害性。其次,在我國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可以看出,醉酒駕駛機動車與吸毒后駕駛機動車曾一并列出,這說明毒駕入罪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另外,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相關規定。由此,吸毒之后之駕駛行為為刑法之涉及乃法律之發展之方向。
二、危險駕駛罪的立法完善建議
(一)增加危險駕駛罪的行為種類。
目前,我國刑法只把“追逐-競駛”、“醉酒-駕駛”、“違法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行為規定為危險駕駛罪。實際上“毒駕”等行為所導致的危險并不亞于上述行為所造成的危險,更準確的說“毒駕”的社會危害性與上述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比,有過之而不及。因此,有必要將“毒駕”等行為納入危險駕駛行為的范疇。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更好地規制危險駕駛行為的發生。
(二)提高危險駕駛罪的法定刑。
根據犯罪與刑罰相均衡的原則,刑罰的大小是由其對社會產生的危害所決定的,危險駕駛行為產生的危害后果決定危險駕駛罪刑罰的大小。另外,也需我們應對所謂之刑罰之過渡,也即做好應對以處理危險之駕駛之行為所不能被交通之肇事等犯罪所涵蓋之際對行為之處理。因此唯獨可行之做法乃為量刑之梯度之改變,由此人為之架設犯罪之成本之高臺。
(三)增設資格刑。
懲罰犯罪并非刑法的終極目標,對于刑罰的設立應該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合理設計。對于危險駕駛者吊銷駕駛證在某些情況下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吊銷了資格證,所以危險駕駛者不能再上路行駛,對其進行限制,有利于威懾其他人。①國外許多國家都會設置這樣的資格刑,吊銷危險駕駛者駕駛證。②總而言之,吊銷駕駛證有利于加大對危險駕駛行為的打擊力度,無論是從預防角度還是懲罰角度,都有利于減少這方面行為的發生。
結語
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汽車工業的發展勢頭迅猛,與此同時,由于出現了大量的違法駕駛行為導致了國家和社會利益蒙受了巨大損失。因此,基于對于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才有此篇文章的形成,以期待回應對于相關問題解決的需求。
注釋:
①參見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頁。
②參見趙秉志主編:《英美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頁。
參考文獻:
[1]孟媛:《危險駕駛罪的入刑考量》,《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2]唐玉玉:《社會風險控制視域下的危險駕駛罪研究》,《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44期。
[3]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日]西原春夫:《犯罪實行行為論》,戴波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構成要件理論》,王泰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張明楷:《危險駕駛罪及其與相關犯罪的關系》,載《人民法院報》2011 年 5 月 11 日第 6 版。
[7]戴玉忠:《醉酒駕車犯罪相關法律規定的理解與適用》,載《檢察日報》2011年 6月20日。
[8]趙秉志、張磊:《“醉駕”危害行為的刑法對策》,《法學雜志》2009年第12期。
作者簡介:馮旭,男,河北保定人,1991年10月,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