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巖
摘要: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賞識教育,欣賞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的優點,并能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們發揮個人在英語方面的天賦,肯定他們的努力,重塑他們的自信,發掘他們的潛能,賞識他們,充分滿足他們的“自我實現”欲望,則不管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他們總能在學習英語方面保持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最大效能。
關鍵詞:賞識教育;中職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72-01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七年級的學生對英語有一種好奇感,興趣較濃,積極性也高,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因此自我感覺良好,這是“自我實現”的典型體現。但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步深入、語法概念的增多,特別是詞匯量的增大,部分學生學習開始感到吃力,興趣也慢慢減退,成績也下降了。于是他們原有的良好的自我感覺逐漸消失,學習外語的語言屏障日漸清晰,他們的“自我實現”欲望得不到滿足。于是在英語學習方面,就開始出現停滯不前現象,此時,如果教師能夠欣賞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的優點,并能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認識他們,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們發揮個人在英語方面的天賦,肯定他們的努力,重塑他們的自信,發掘他們的潛能,賞識他們,充分滿足他們的“自我實現”欲望,則不管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他們總能在學習英語方面保持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最大效能。
首先,要求教師樹立嶄新的學習觀,把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發展的人。樹立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觀點,學生處于發展狀態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和機槍的可塑性,然而這些潛能的外化和顯現不是學生在成長歷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引導和誘發。教師在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過程中,就需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著重激發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著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用各種策略使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樹立嶄新的學生觀,就能看到學生在不同方面的優勢和特長,相信每個學生都可能在某一方面做的出色,可以在某件事上獲得成功,能夠真正以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英語教學要始終使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要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路,要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要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來優化教育教學材料。如對Lesson 70 What s you favourite food?一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筆者從學生喜歡的飲料入手,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同學們的熱情高漲,彼此間都在討論這樣的話題:Whats your favourite drink? My favourite drink is……然后在過渡到Whata your favourite food? My davourite food is rice/meat/chicken/noodles/fish……這時筆者又補充了一定的學生所喜歡的食品的英語單詞,如:humburgers, fish and chips,KFC,,讓學生用英語表演如何到KFC店去買各種各樣的食品。這樣學生就大膽的運用英語句型,如A:Can I help you? B:I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fried chicken and so on. How much are they? A: Mm, let me see. Oh, seventeen yuan. B:Thats much too cheap. Here you are. A: Here s the change. 這樣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吃KFC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學與用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英語教學的目的。
其次,要承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每個學生學習英語的天賦不同、外部條件不同,自身努力程度不同,決定了學生們在學習英語方面存在著差異性。這些個體差異的存在,提醒著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這些差異,賞識學生的標準要根據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只有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才能使教師的賞識得體地運用于每一個學生。
新課標在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中指出“教師是學生英語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的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是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過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到,每個學生學習英語的天賦不同,外部條件不同,自身努力不同,決定了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存在著的差異。這些個體差異的存在,提醒著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這些差異,賞識學生的標準要根據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只有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才能使教師的賞識得體地運用于每一個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以下幾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
(1)合作達標,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均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測試設置A、B兩卷,要求、難度有所不同;或進行一式兩卷:A卷為基礎達標題,人人需做;B卷為綜合測試,能力達標,鼓勵學生多做,中等偏下的學生的分數只做參考,不記入總分;中等偏上的學生要求一定要做,以便于挖掘潛能、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2)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巧妙的處理部分學生學習的分數,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自信心和成功感。按照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個體差異,考試定制不同的層次要求。例如:每次獨立作業,筆者根據整體的測試情況,分別按ABC定制不同的分數等級為標準。這樣,有助于層次教學的正常進行,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少兩極分化,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3)一些學有余力,并對英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筆者還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閱讀,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英語原著,錘煉他們的英語功底;或者指導、鼓勵他們寫英語日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他們的英語才能。
由于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部分同學的英語寫作能力已經明顯的高于同年級的其他同學,成為英語學習的佼佼者,在歷次獨立作業或競賽中均能名列前茅。
參考文獻:
[1]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史愛榮等.教育個性化和教學策略[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