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坤



[摘 要] 信陽市的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生態景觀為主,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提升信陽市的經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旅游業在信陽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通過SWOT分析,信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業具有自然基礎得天獨厚、城市知名度較高、旅游基礎設施較完備等優勢,也有生態旅游產品區域發展不均衡、景區知名度低、缺乏統一規劃、管理水平低等劣勢。面臨行業競爭及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旅游需求日益多樣化的挑戰,信陽市應利用中部崛起戰略所帶來的機遇,采取大力發展在線旅游、以城市旅游的發展帶動生態旅游的繁榮、發展以茶葉為主導的生態有機游、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等對策,促進信陽市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 信陽市;生態旅游業;SWOT分析;現狀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F590.1[文獻標識碼] A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in Xinya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
KONG Xiangkun
Abstract: The main tourism resource of Xinyang is natural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It is significant for Xinyang's economy growth to boost ecological tourism. A SWOT analysis finds out that Xinyang has strengths in terms of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the fame of the city, rather complete infrastructure. However,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low popularity of scenic spots,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poor management are the weakness. To face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and from other regions and the challenge for tourism diversity, Xinyang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by developing online tourism, advance the prosperity of ecological tourism by urban tourism, facilitating the organic tourism with tea products, and strive to develop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Xinyang, ecological tourism, SWOT 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一、前言
近日,中國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李世宏在貴州興義市舉行的首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上透露,2015年中國國內旅游市場超過40億人次,旅游業對GDP的貢獻達10%,旅游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提出并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省各地市在本地區經濟發展方面都在進行著布局,提出了各種區域發展戰略。信陽市作為河南省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基礎較薄弱,欠缺發展潛力,第二產業在省內也不具有比較優勢,唯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有趕超經濟強市的可能性,在第三產業中信陽市的旅游業在省內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旅游資源、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眾多,具有其他地市不可比的優勢。
信陽市地處淮河流域,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75.4%,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96%,森林覆蓋率達32%,新縣、商城等山區縣更是高達60%以上。氣候帶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位于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這種地理位置以及過渡氣候造就了信陽市不同于河南省其他地區的獨特自然景觀,因此信陽市的旅游資源以山、水、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數量眾多。信陽是國家“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共同發展的典范城市,是國家重點培育的十二個精品紅色旅游區之一,是省規劃發展的10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相繼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全國休閑城市三十強”、“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綠色競爭力城市”等稱號。
二、信陽市生態旅游資源調查分析
(一)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種類豐富
信陽市具有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的生態旅游資源,山川、湖泊、河流、溫泉、森林、綠地隨處可見。按照景區的發展規模,以及景區的影響力,我們選取了信陽市具有代表性的23家A級旅游景點進行分析。國家質監局發布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GB/T18972-2003)將旅游資源分為八個主類: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我們對信陽市的主要景點進行了歸類整理發現,在國家標準的八個旅游資源主類中,信陽市的旅游資源占到六個,其中四個與生態景觀相關,分別是地文景觀3個,水域風光5個,生物景觀3個,人文活動4個,如表1所示。
表1 ?按國標(GB/T18972-2003)劃分的信陽市
主要旅游資源類型
(資料來源:根據信陽市旅游局門戶網站景點資源整理所得)
我們進一步進行分析計算,得到如下數據,在國家標準的八個主類景觀中,生態景觀占65.22%,其中地文景觀13.04%,水域風光21.74%,生物景觀13.04%,人文活動17.4%(由于我們在統計信陽市的景區數量時選取的是23個A級景區,對于近年開發的生態旅游景點沒有考慮,因此,如果考慮其他景點因素,比例會有所變動),遺跡紅色革命景觀占34.78%,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信陽市的旅游資源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占旅游資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如圖1所示。
圖1 按照國家標準劃分的信陽市各旅游資源類型所占比例
(二)生態旅游資源各具特色
信陽市的生態旅游資源體現為奇峰、秀水、林密、鳥鳴、茶香、溫泉、美食七個方面。如信陽市雞公山名勝旅游區奇峰怪石千姿百態,嶙峋聳峙,造化精靈,有獨具特色的八大自然景觀,“佛光、云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信陽市南灣湖風景區水域面積75平方公里,湖中茶島、鳥島、猴島等60余座島嶼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茶島之上有茶園千畝有余,園中植以信陽毛尖茶,春季可采綠茶,秋季可采紅茶,配以南灣湖生態有機水資源,為游客構建出一個以茶為主題,集觀茶、采茶、品茶、購茶和茶藝表演為一體的茶文化旅游景區。商城縣湯泉池風景區的地下溫泉是寶貴的地熱資源,據地質考察,該溫泉約形成于一億年前,有歷史文字記載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固始縣西九華山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景區以茶園、竹海、森林、湖泊和峽谷瀑布群為主體景觀。光山縣董寨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物種資源豐富,分布有高等植物1879種,獸類37種,兩棲爬行類44種,鳥類31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49種。
三、旅游業發展現狀
(一)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分析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信陽市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均保持在5.6%以上,對地區經濟的增長形成有效激勵作用,旅游收入成為影響信陽市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信陽市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6.61%,旅游業對信陽市GDP的影響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如圖2所示。
圖2 ?信陽市旅游收入與GDP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信陽市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10-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整理所得)
(二)旅游業對多個行業發展具有帶動作用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資料顯示,旅游業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行業一共有59個,其中能夠直接影響的行業有12個,這些行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商務服務業、建筑業、金融業、公共設施服務業、餐飲業、住宿業、輕紡工業等。
近年來,來信陽旅游的人數不斷攀升,年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2014年來信陽旅游人數204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入境游客1.3萬人次,增長7.2%;國內游客人數2045萬人次,增長12.8%。如圖3所示。游客人數比5年前翻了一番,游客人均消費567.85元/人次,比5年前提高47.5%。2014年,全市在建旅游項目53個,竣工項目3個,新增在建項目6個,累計完成投資12.1億元。
圖3 ?信陽市旅客接待量(萬人次)
(資料來源:根據信陽市旅游局門戶網站旅游統計公報數據整理所得)
(三)與旅游資源品質相近地市的比較分析
在此我們選擇了和信陽市旅游資源品質相近的兩個地市進行比較分析,一個是焦作市,一個是南陽市,三個城市同屬于我國優秀旅游城市,雞公山、云臺山與桐柏山資源屬性相近,品質相差不大,都是以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為主。我們分析2014年的數據,焦作市當年的旅游收入占GDP的13.7%,南陽市當年的旅游收入占GDP的8.17%,信陽市當年的旅游收入占GDP的6.61%,對比旅游收入的絕對數更是有很大的差距,由此我們看到信陽市發展挖掘生態旅游業還有很大的空間。如圖4所示。
圖4 ?2014年信陽市與焦作市南陽市旅游收入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GDP及旅游數據整理所得)
(四)信陽市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當前,旅游業已經成為提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增長極,然而與旅游經濟的日趨蓬勃不相適應的是旅游市場的粗放發展,一些地區盲目上馬旅游項目,新建旅游景點知名度不高,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導致這些旅游區客源不足、效益低下,另一些知名旅游區則人滿爆棚,超負荷經營,這與游客的旅游方式、興趣偏好有關,也與施政者旅游發展規劃理念相關。通過對來信陽旅游游客抽樣調查,我們對信陽市旅游客源市場進行了市場細分,信陽市目前的旅游客源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省內游客和武漢游客是信陽市的主要客源,其中駐馬店、漯河、周口、平頂山、許昌、鄭州、湖北廣水、隨州的旅游者占旅游總人數的70%左右,信陽市旅游景點的游客主要來自周邊地市,游客旅行路途車程在3小時之內居多,在近期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中短途游客市場仍將是信陽市旅游發展的主要客源市場,這與信陽市旅游景觀屬性有很大關系。由于信陽市旅游景觀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多為近年來開發,知名度不高,缺少高知名度的歷史人文景觀。與旅游資源屬性相似的焦作、南陽等市相比較,吸引游客的數量還有很大差距,對有一定知名度景區的建設及宣傳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總體來說信陽市的生態旅游資源缺乏核心競爭力,賣點少,知名度低,同質化是吸引游客較少的主要原因。如圖5所示。
圖5 ?信陽市客源市場分布圖
四、信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業的SWOT分析
(一)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優勢
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對在一個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中生活的意識越來越強,人們逐漸認識到優良的自然環境和諧的生態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信陽市地處山區工農業發展受到掣肘,與其他地市相比較基礎較為薄弱,但同時也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態自然資源,工業污染指數較低,PMI指數較低,水清林密、鳥語花香、植被茂盛,為發展生態旅游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良條件,迄今信陽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座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采茶垂釣等多種活動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城市。信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如下:
1.自然基礎得天獨厚,區位優勢明顯。信陽處于我國南北氣候地理分界線,氣候帶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和,四季宜人,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美稱,境內植被茂盛,森林、濕地、湖泊眾多,動植物種類豐富,有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處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6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處省級濕地,22處國家3A級以上旅游風景區;信陽森林覆蓋率高達34.44%,比全國和河南省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4.04%和14.28%,商城、新縣等幾個縣區更是高達70%以上,是我國中東部最大的一塊生態綠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基礎為發展生態旅游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從區位優勢看,信陽處于中原經濟區、武漢經濟圈、皖江城市帶的結合部和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的京廣、京九“兩縱”經濟帶的腹地,信陽交通便利,交通網絡發達,過境鐵路有京廣線、京九線、寧西線、京廣高鐵,過境高速有京港澳高速、滬陜高速、大廣高速,過境國道有106國道、107國道、312國道,鐵路、高速、國道“六縱三橫”在境內形成多個黃金十字交叉,組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網,武漢天河機場、鄭州新鄭機場、南陽機場、全程高速均可3小時內直達,便利的交通對吸引中遠途游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信陽成為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愈加明顯。
2.城市知名度較高,城市名片發展效果較好。憑借宜人的氣候、優美的城市環境,使信陽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快速提升,信陽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連續七年榮獲“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稱號,三次入選“中國特色休閑城市”。信陽市作為革命老區,中國茶都,在推動城市形象塑造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強城市品牌的建設,其中“信陽毛尖”、“雞公山”、“信陽燉菜”、“鄂豫皖蘇區首府”等城市名片在全省、全國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3.旅游基礎設施較完備,旅游產品數量多品種全。近年來,信陽市不斷促進旅游賓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酒店方面高、中、低檔齊全,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星級酒店(三星級以上)34家,新設立旅行社1家、門市部6家,共有國際和國內旅行社44家。從全省十七個地級市星級酒店的情況看,信陽市星級酒店擁有量位居前列,居第六位,如圖6所示。
圖6 ?2014年河南省十七個地級市星級酒店擁有量(家)
(資料來源:根據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旅游數據整理所得)
信陽市旅游產品建設呈現多樣化發展格局,總體來看,信陽市的旅游資源以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為主。全市已形成以雞公山景區——奇峰異石為特色的登山健身游,南灣湖景區——品茶垂釣為特色的水上度假游,黃柏山景區——天然氧吧為特色的森林生態游等多種生態旅游產品。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A級旅游景區23家,其中4A級景區6家(雞公山、南灣湖、靈山風景區、西九華山風景區、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鄂豫皖蘇區首府景區),3A級景區16家,如表2所示。
表2 信陽市A級景區數量及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信陽市旅游局門戶網站景點資源整理所得)
(二)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劣勢
1.生態旅游產品區域發展不均衡。從信陽市已建成的生態旅游產品區域分布情況看,全市生態旅游景點形成以市區為原點向東南東北延伸的“U”型帶狀區域(各縣區景點)和信陽市中心集聚區(浉河區、平橋區),北部幾個縣(息縣、淮濱縣、潢川縣)生態景觀較少。雞公山、南灣湖、金剛臺等旅游景區主要代表著信陽的自然景觀;靈山風景名勝區、九華山風景名勝區、將軍墓景區是人文景觀的代表。
從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深度看,信陽市生態旅游產品的南北開發仍處于較不均衡的態勢。3A級以上的景區(點)以及旅行社推廣的產品主要以信陽市區、市內景點以及靈山寺景點為重點。北部三縣景區(點)的發展相對不足,A級生態景觀較少,這也與三縣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如圖7所示。
2.景區知名度低,游客客源單一。目前信陽市尚沒有5A級景區,這與旅游資源大市的現狀嚴重不符,在6家4A級景區中,除了雞公山景區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外,其他景區的知名度較低,這與自然景觀開發時間較短有關,也與職能部門的宣傳力度不夠有關。2014年,全國國內游客接待量與入境游客接待量分別占游客接待總量的96.56%和3.44%,信陽市接待入境游客僅為1.3萬人,占游客接待總量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計,更無法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國內游客客源構成以本市及周邊地區為主,短途游客占比較大。
3.缺乏統一規劃,管理水平低。據統計,2015年旅游業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外出旅游在國民生活支出方面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外出旅游觀光、購物、娛樂已經成為國民新的生活消費方式。但是,就信陽市而言,在旅游產品的開發、景區布局等方面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視角,僅注重觀光游覽、景區建設,缺乏創新,沒有從游客的角度出發,忽視了游客對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旅游產品的需求,沒能很好地解決讓游客有地方玩、玩的開心、玩的有內涵等深層次問題,景區的建設缺乏長遠規劃,重復建設嚴重,景區間缺少聯動,各自為政、行動消極現象普遍存在。
旅游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業的科技含量、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就管理而言,人才是關鍵,而目前信陽市從事旅游業管理和服務的人員卻明顯不足,一些賓館和旅游景區(點),無論是高級管理人員,還是一般導游、服務人員,接受過相關專業知識培訓的很少。另外,信陽市的旅游業呈多頭管理、因行業管理不當造成了景觀破壞和景點的重復建設,盲目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化去規范,沒有按市場規則去運作,沒有形成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和發展理念。
(三)發展生態旅游業的機遇
1.旅游休閑度假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隨著我國即將進入小康社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觀念也在發生轉變,外出旅游度假已經成為居民的生活常態。城鄉居民旅游人次數不斷攀升,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長。
從2014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看,全年國內游客36.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7%,國內旅游收入30312億元,增長15.4%。入境游客12849萬人次,下降0.5%。其中,外國人2636萬人次,增長0.3%;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10213萬人次,下降0.6%。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5562萬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69億美元,增長10.2%。國內居民出境11659萬人次,增長18.7%,其中因私出境11003萬人次,增長19.6%。
2.中部崛起戰略所帶來的機遇。黨的十八大之后,國家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出臺了諸多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利好政策,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對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信陽作為革命老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改革“紅利”。2015年10月26日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將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作為“十三五”的重要任務。2011年《中原經濟區規劃》全面實施,信陽有30多項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列入規劃,其中在發展沿淮經濟帶、建設大別山生態紅色旅游區等方面都為信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信陽市政府為發展旅游業,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信陽市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一系列支持旅游業發展政策的出臺,對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信陽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四)發展生態旅游業面臨的挑戰
1.行業競爭及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高,許多地區都把發展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方式。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區把旅游作為重點發展產業,資金投入增多,市場培育力度加大,對客源的爭奪也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僅要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而且在管理和開發方面需要深層次的提高。河南旅游客源地主要集中在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北部地區,河南旅游資源以歷史、古跡、人文資源為主;信陽距離省會鄭州較遠,吸引中北部游客方面與鄭州、洛陽、焦作、開封等城市有很大差距;又由于信陽以生態資源為主的旅游資源屬性,在河南省以歷史人文為主的旅游名片中處于次要地位;與旅游資源屬性相同的焦作、南陽相比較,在資源的開發、宣傳及影響力方面還有不足;同時信陽還面臨湖北孝感、安徽六安等毗鄰城市的地區競爭,信陽市生態旅游業生存于各種旅游發展的夾縫中多層旅游競爭環境中,行業競爭區域競爭異常激烈。如圖8所示。
圖8 ?信陽市周邊相鄰地市生態旅游資源分布圖
2.旅游需求日益多樣化。如今人們對旅游目的地、旅游項目、旅游方式的選擇日益多元化,旅游形式不再局限于“掃蕩型”(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景物)、“掠影型”(忙于景點攝影)、“趕馬型”(隨團旅游,一切聽從導游安排)等傳統形式。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仍以觀光游為主,而世界各國的旅游正在由觀光游逐漸向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轉變,個人游、家庭游、驅車游、活動游已成時尚,度假休閑旅游趨勢明顯。這就要求旅游市場提供的旅游產品必須多樣化,以滿足旅游者不同層次的需求。
五、信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在線旅游
2015年10月底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當前,信陽市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信陽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必須注重借助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盡快將信陽市各景點通過互聯網接入國家旅游資源數據庫,通過網絡讓全國任何地區的旅客都能在線查詢到信陽市各景點相關信息。將各旅游景點的視頻影像資料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讓全國各地區的旅客能夠在線欣賞到信陽市旅游景點的美麗,以真實場景的呈現,吸引外地游客。通過互聯網,建立游客信息查詢、產品預定及服務評價網上旅游管理體系,為游客提供包括交通、酒店、景區、租車公司、旅行社、信陽市旅游局等全方位保姆式旅游服務。旅游、工商、交通、景區、消協等各部門形成聯動,通過互聯網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回應游客的訴求,切實保障游客的權益,解決游客的旅游難題,維護信陽市的旅游形象。
(二)以城市旅游的發展帶動生態旅游的繁榮
城市旅游主要是指以城市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態,城市旅游的主要景觀在城市建成區,旅游的著眼點主要是欣賞城市,體驗城市和品味城市,城市旅游以休閑度假、文化娛樂、消費購物等活動為主,這種旅游方式已經成為當前旅游發展新的趨勢。
城市旅游以休閑度假為主要內容,對于游客來說,城市是旅游的目的地,是盡情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的休閑空間和消費天堂,而傳統的景區旅游主要是觀光旅游,游客匆匆而來,主要是游覽幾個景區而已。在城市旅游中,對于游客來說,具有個性特色的城市風貌、優美的城市環境以及迎合時代消費潮流的大型商業綜合體皆為景觀,給人以深刻印象。城市旅游為游客提供的活動空間更大,停留的時間將會更長,城市旅游能夠更加有力地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信陽市在發展城市旅游方面是具有優勢的,連續七年上榜“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城市,中國十大美麗城市等桂冠證明了信陽是一座環境優美、宜居宜游的城市,近幾年信陽市空氣優良天數一直排名河南省前列,在建及已建成的信陽新城區繁華而美麗,百花園一年四季游人如織,成為人們城市休閑的新場所。城市的美麗能夠吸引游客前來休閑度假,也為信陽市各旅游景點帶來源源不斷的游客資源,對信陽市生態旅游業的繁榮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發展以茶葉為主導的生態有機游
信陽是我國有名的茶鄉,信陽毛尖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營養價值,被譽為“綠茶之王”。主要產地在信陽市區和新縣,商城縣及境內大別山一帶,恰好信陽市的主要生態旅游景區也分布于這些產茶區,信陽市在發展生態旅游方面,可以考慮將茶葉與生態休閑相結合,例如可以在春天規劃采茶休閑游,讓游客身臨其境,親自動手,推出采茶、炒茶、品茶活動,同時向游客推介信陽市的休閑旅游景點,這樣既能提高茶農的收入,促進茶產業的發展,帶動信陽市生態旅游景區的發展,也能使游客的體驗獵奇心理得到滿足
(四)加強區域間旅游資源整合與協作
信陽市的旅游資源屬性與省內的焦作市、南陽市、駐馬店市,與信陽市相鄰的湖北孝感、安徽六安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以自然生態資源為主。因此信陽在發展生態旅游時,要注重和其他地市的合作共贏,建立旅游資源共享機制,與周邊地市形成聯動,建立戰略合作協議,打破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可以借鑒游客旅游年票的經驗,將更多的旅游景點納入旅游年票的游覽范圍,取消較多不合理的不適用于年票游覽的限制,通過與周邊地市的合作,將各地區的旅游資源形成一個整體資源庫,使游客能享受到更多的實惠,從而促進區域旅游業的發展,也有助于提高信陽市旅游資源的競爭力。
(五)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
目前鄉村旅游業在信陽市已經得到蓬勃的發展,信陽市通過打造特色鄉鎮、特色村莊,已經建立起來部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旅游景點,例如平橋區的郝堂村,在對鄉村旅游景點開發過程中不能僅注重于景點的觀光、休閑功能,還應當對鄉村旅游景點的鄉土文化、人文特色、歷史積淀、農耕文明等方面進行發掘。如德國就非常重視和珍惜本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各地鄉村都把有當地特色的人文歷史資源妥善地保護起來,在鄉村旅游休閑中發揮著他的作用。鄉村旅游景點可以通過“農產品展銷會”、“田園風光攝影節”、“農產品采摘節”等多種文化特色活動來吸引游客,讓游客“玩得高興、住得經濟、吃得實惠、品得深刻”。
[參 考 文 獻]
[1]盧森林.江西農村有機生態旅游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企業經濟,2013(1):136-138
[2]楊喜鵬.關于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J].生態經濟,2014(1):148-149
[3]李華.近十年國外生態旅游研究狀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2):111-120
[4]王薇.基于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的云南生態旅游業發展研究[J].旅游研究,2010(2):61-67
[5]蔡永海,孫垚.基于生態文明視角的鄉村生態旅游對策——以四川省達州市為例[J].農村經濟,2014(3):70-73
[6]王程昊,張家其,曲騰,吳宜進.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恩施州旅游可持續開發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8):1016-1018
[7]王旭.基于SWOT分析的貴陽民族生態旅游發展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14(10):137-140
[8]張菊偉.福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徑:鄉村生態旅游業——以寧德市蕉城區為例[J].福州黨校學報,2013(6):46-51
[9]曹文,李德荃,秦婷婷.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100-149
[10]高潤喜.內蒙古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研究——以呼倫貝爾市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5):176-179
[11]朱元秀,徐長樂.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江蘇沿海生態旅游競合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6):701-706
[12]李友亮.中部邊界區城市旅游跨越式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J].中國商貿,2011(8):158-159
[13]卜付軍,李保敬,周波,秦霞.信陽旅游資源特征及其開發[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115-118
[14]張艷蘭.江蘇鹽城生態旅游業發展研究[J].經濟視角,2013(7):10-12
[15][美]戴利/徐中民,等.生態經濟學:原理與應用[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