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茜
摘 要:近年來,歷史文化街區(商業古街)成為許多歷史名城旅游開發的重點,而其中最主要的古街類型是以商品消費作為主要服務的形式,在展現城市文化的同時拉動當地經濟增長。但隨著開發的深入,也出現了諸多問題,譬如商業氣息過濃、道路環境問題等等,阻礙了商業古街的進一步發展。針對歷史文化商業街區的發展問題,從開發與保護、社會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管理機制等角度提出幾點關于古街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構想。
關鍵詞:商業古街;歷史文化保護;創新開發;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1;F2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120-02
一、研究現狀
關于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提出的,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正式提出對歷史街區的保護,“直到2015年4月,國家城鄉住房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才對外公布了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以商品消費為主要功能。隨著歷史文化街區逐漸成為城市旅游開發的重點,逐步商業化,出現了一批商業古街,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也從單一的“保護”角度,逐步趨于多元化,出現了“創意旅游開發”、“街區商業開發模式”、“公眾參與”、“視聽味覺開發”等多種研究角度[1],并且更多的研究主題是圍繞“保護與開發的平衡維持”展開的。這也是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至于如何協調“保護”與“開發”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對此提出具有時效性的方案、策略,仍是當下以及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本文將以商業古街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提出一些具體的策略與措施。
二、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開發現狀
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遍布各省,幾乎在各大歷史名城都有出現。其以當地社會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商品消費為主要開發形式,在保留原有建筑以及街道風貌的基礎上,銷售當地特產,展現民俗文化。其以安徽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蘇州平江路為主要代表。但當下由于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這些老街也出現了諸多限制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一)商業開發過度,對歷史文化元素造成沖擊
這是許多歷史文化街區共同存在的問題。過度的商業化使其逐漸演變為現代商業街、購物步行街,許多歷史名街從此銷聲匿跡,建筑風貌也淪為文化的空殼。以北京南鑼鼓巷、什剎海為例,其之所以落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過多具有現代時尚元素的店鋪的進駐,使老北京文化變了味道,休閑、娛樂、購物占了太多的比重,與老北京巷弄格格不入。
(二)缺乏統一規劃管理
由于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大多是個人經營的店鋪,加之疏于管理,缺乏監督機制,市場上出現無特色商品泛濫、商品價格相差懸殊、“宰客”,甚至銷售虛假商品、食品安全無保障等現象,造成市場混亂。以屯溪老街為例,街巷中有很多移動攤位販賣一些無特色的小商品,且店鋪銷售大多為批量生產的工業品,其要價高昂,且無統一定價。
(三)街區功能單一
大多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以出售商品和美食消費為主要功能,其結構功能過于單一,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也僅限于購物和飲食,因而限制了公眾參與度。從社會效益來看,對文化的宣傳只通過商品銷售,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四)環境問題突出
隨著一些歷史文化街區尤其是美食街知名度的提高,環境問題變得嚴重,街道上垃圾、廢水隨處可見,加之機動車、自行車隨意進入、停放,造成本身狹窄的街道擁擠不堪,噪音污染嚴重。
(五)古建筑缺乏維護
歷史文化街區的許多古建筑受到當地氣候的影響房屋結構變形,或在特殊歷史時期遭到破壞,由于無人負責、政府機構不重視、互相推諉等原因缺乏維護。
三、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對于古街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作為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方文化的符號,歷史文化內涵是其向世界發聲的資本,也是脈絡傳承的核心。某種程度上,這強調的是對于“文脈”的把握和延續,“即其自然地理基礎、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積淀、社會經濟水平四維時空組合。”[2]而對于商業古街歷史文化的傳承則包括兩方面——建筑的維護與修繕,以及民俗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揚。
首先在古建的維護方面,意味著在保留原有建筑、街道等整體風貌的基礎上,對單體建筑及街道橋梁進行定期維護,或是在不影響其外觀和整體結構的基礎上進行防護和加固措施。而對于古建的修護工作起決定作用的要素是資金和技術[3],同時還需要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民眾以及游客的監督舉報。
其次在民俗文化的傳承方面,其首要途徑是對于文化的發掘,將流于民間的傳統手藝、風俗挖掘出來,在維護其“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化包裝,展現在世人面前,如北京傳統京繡、剪紙,安徽黃梅戲,蘇杭絲綢等等。而其形式并不拘泥于商品化銷售,還可以出現表演、“傳承人”講解、游客參與互動等等,以多種形式將文化薈萃,并向世界傳播。但在傳播的過程當中,也要堅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過度商業化造成的產品造假、藝術失真等現象。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們民俗文化保護的意識,并通過市場監管、消費者監督的形式實現。
(二)注重創新旅游開發
保護商業古街的社會歷史文化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在當下,文化的傳承需要現代時尚元素的添加。某種意義上,商業古街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創新作為推動力。
1.加強市場調研,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開發
商業古街的產品服務亦如企業商品銷售,需要對市場情況有所把握,盲目地產品開發必然限制經濟可持續發展。應以問卷調查、采訪、短期試運營等方式,了解主要的消費者人群、消費者目的及傾向,進行摸底后,調整產業結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開發。
2.拓寬受眾面,增強文化兼容性、包容性
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面對的消費者除了當地游客以及周邊城市外來游客外,還要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需要考慮到消費者來自不同的文化,適當引入現代時尚品牌,或是以多樣的形式展現當地民俗文化,給予不同人群文化認同感。
3.綜合開發視聽味覺,增強消費者參與度
公眾參與是推動歷史文化商業街區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素,當前公眾參與僅拘泥于購物一種形式,消費者對文化的感受單一。應增強旅游產品的多樣性,例如,當地曲藝表演、手工藝制作展示,并讓消費者參與其中,增強對文化的體驗;或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進行多樣化旅游項目開發,如江蘇蘇州平江路可開發游船參覽路線。此外,調動游客的感官,例如,在視覺上增強店面外觀色調、裝飾、結構的文化特色,營造一定的文化氛圍,使游客對文化有全方位的感受。
4.增強旅游開發的專業性、規劃性
大多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需要進行專業的整體規劃,統一市場商品定價,避免商品過度雷同造成消費者審美疲勞。同時,要加強對于古街文化的對外宣傳,通過多媒體放映、講解員講解等形式建立專業的講解體系;對店鋪進行專題規劃,加強游客對街區的整體感受;在當地的傳統節日或定期舉行主題活動,以加強對當地文化特色的宣傳力度,提高古街知名度。
(三)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統一協調發展
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統一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原則。針對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利用當地有限的文化資源對外界產生“正外部性”影響。即是說,通過歷史文化商業街作為傳播當地文化的窗口,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此外,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游客的環保意識,避免經濟增長對環境的破壞。
(四)多方參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把握開發與保護之間的平衡,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而機制的建立不是單一部門或幾個部門的責任,其需要多方的參與。在政府部門的統一管理下,與旅行社、當地居民以及游客協同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并且具體執行也需要多方共同參與監督。政府部門成立專門負責組,對商業古街進行定期的情況調查和調整,如進行古建的修繕、基礎設施的完善。旅行社協同制訂古街旅游開發具體方案,居民及游客負責監督,通過多渠道反映古街出現的問題。
結語
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作為當下以及未來的旅游開發趨勢,其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在完整長效體制的管理下,把握保護與開發的平衡,同時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而其發展的核心內容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因此,隨著多方的參與和共同努力,文化認同感不斷提高,商業古街的社會價值和發展意義必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