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君
[摘 要] 生本教學理念成為中學物理課堂構建的主體思想,基于該理念,初中物理課堂的活動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都出現一些誤區,導致未能真正地將生本教學理念落實在課堂中。在壓強這一單元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多,實驗容易操作,現象明顯。具體可在教學目標設計、實驗設計、課堂小節環節體現生本教學理念。
[關鍵詞] 初中物理;生本課堂;教學理念;策略;實驗
一、生本課堂教學理念概述
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具體表現形態為“四突出”“三轉變”和“四個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
(2)突出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處處突出學生的學習、質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讓每個學生自主思考。
(4)突出探究: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思維能力。
三轉變:
(1)變教師灌輸式的教為學生自主性的學。
(2)變“聽懂了”為“學懂了”“會學了”,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3)變“他律”為“自律”,使學生獲得自信、自尊,激發內在的學習潛能。
四個基本程序:
前置性學習——小組交流——班級匯報——總結鞏固(延伸拓展)。
二、生本課堂理念落實的誤區
1.將教師演示實驗簡單地轉變為學生演示實驗的誤區
將教師演示實驗簡單地轉變為學生演示實驗,忽略了實驗細節的落實,忽略了實驗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實驗引發學生思考掌握知識,從而缺少了學生在質疑探討中得到提升和鍛煉。
例如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對于大氣壓強太大較難測量的問題,設計用吸盤掛凳子的實驗。該實驗達到的效果是:學生能認識到“大氣壓存在且非常大”。但是該演示實驗未能體現生本教學理念中的“突出學生的學習、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提高實驗設計能力的教學目標也沒得以體現。所以該實驗環節單純地把演示實驗的操作交給學生,并不能體現生本課堂教學理念,而是只有形式沒有內容,走向了誤區。
2.分組實驗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
在壓強這一節的教學中,基本都會完成沙子上放小桌子,通過改變砝碼個數來改變壓力大小,然后觀察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操作,完成以后就會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整個探究過程順利,學生能得出結論,表面上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符合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但實際是這樣的分組實驗設計,學生只參與實驗的操作,未參與實驗的設計和實驗器材的選定。學生進行操作后,未能解除對知識和方法的疑惑,未能落實生本教學理念。動手不等于完成,得出結論不代表掌握了得出結論和分析論證的方法。
3.課堂上的無效提問造成虛假參與
當生本課堂教學理念提出后,教師在課堂的任務是引導,卻誤將引導理解為提問得到學生反饋,只要學生能給出答案即可,但忽略提出問題的有效性,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卻未得到知識能力的提高。例如演示教材中液體對側壁產生壓強的實驗后,教師問:“我們看到了水從側壁流出來,說明液體對容器壁有什么呀?”學生回答:“壓強。”這種問題設置后,學生回答很整齊。但整齊是由于本節內容就是“液體壓強”,學生順口就能回答。可是學生回答到了,也不能確認學生掌握了任何知識。我們審視該問題中出現的“我們看到了水從側壁流出來”,這種表述剝奪了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表述實驗現象的權利。接著“液體對容器側壁”這部分,剝奪了學生思考液體對哪里產生了壓力作用的權利。這樣的問題是無效的,是一種虛假的生本課堂。
三、生本課堂教學理念的具體操作研究
1.在教學目標設計環節體現生本教學理念
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及,教案的撰寫受到忽視。產生的誤區是:備課只是做好PPT,認為PPT能體現教學目標,完成PPT講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但事實上,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整節課最重要的部分,最需要體現生本課堂教學理念。
能夠體現生本教學課堂理念的教學目標主語一定是學生。表達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教學目標是不正確的。在“培養”前面的主語,是“教師”兩個字,不是學生。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實際還是教師完成培養的過程,并沒有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就變成了教師是否培養,而不是學生是否掌握了。正是錯誤的目標制定,才讓教師容易滿足于自己課堂的順利。教學目標需要改成“學生能夠具有××的動手能力”,才會讓整個教學的中心從我要讓學生做什么變成我要怎樣引導才能讓學生自己學會做什么,才能夠體現備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基于這樣的思考,在壓強教學這節課中,筆者將教學目標修改如下:
(1)能夠理解壓強的概念;
(2)能夠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能運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和簡單的壓強估算;
(4)能根據實際問題提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5)能夠完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
(6)能夠用實例說明壓力與壓強的區別。
修改后的教學目標主體變成了學生,評價對象也變成了學生,實現了在教學目標環節體現生本課堂教學理念。
2.在實驗設計環節體現生本教學理念
課堂實驗設計的誤區是,只要學生都參與了就體現生本課堂教學理念了。
例如分組實驗前,往往教師都會和學生有這樣的互動: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會跟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猜想幾個因素,教師給出實驗步驟,學生按步驟完成,得出結論。這樣的實驗環節設計,學生仍是被動服從的角色。為了體現生本課堂教學理念,筆者將探究類的實驗步驟講解改為八個字:探究、改變、比較、控制。
提出實驗猜想后,首先討論的是,需要探究的是哪些物理量間的關系,讓學生懂得探究目的是什么,形成正確的邏輯關系。接著就討論需要改變的物理量和改變該物理量的方法。在提出如何比較壓力作用效果的問題后,學生會聯想到用沙子,觀察桌子陷入沙坑的深度。接著就是探究實驗的重要環節:控制變量。經過整個壓力單元探究實驗的設計改進,基于“探究、改變、比較、控制”八個字的探究理念逐漸形成,確立了學生在選擇器材、確定實驗目的、完成實驗步驟各個環節的主體地位。
3.在課堂小結環節體現生本教學理念
課堂小結在整個教學設計環節經常會被當成是可有可無的部分。小結也往往類似于一節課的筆記提綱。能夠體現生本課堂教學理念的課堂小結可以有多種形式,巧妙地把一節課的重難點做滲透。
例如壓強這節課,學生真正難以理解的是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與聯系、壓力與壓強的區別與聯系,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基于此,本節課的小結可設計三個問題:
問題一:實驗中兩個小桌子陷入沙子的深度相同,沙子受到的壓強相同還是壓力相同?
問題二:將一塊磚平放在桌面,緩慢將磚塊的一部分推出桌面,桌面受到的壓力和壓強變化嗎?
問題三:將板擦緊壓在黑板上,黑板受到板擦的壓力嗎?該壓力的大小是否與板擦的重力有關?
在壓強這一單元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多,實驗容易操作,現象明顯。真正以學生的思維為主線,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為課堂的首要任務,是落實生本課堂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