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紅
[摘 要]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雖然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但由于對合作學習理解不深,課堂教學存在分組規則不明確、缺乏有效的監督、學生參與程度不均衡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深入研究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加強與同事的交流探討,在教學中做到合理劃分小組,明確學習任務,創新引導方式,使學生充分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 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問題;對策
現階段,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并且在實踐中凸顯出積極作用: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但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策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實施階段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接下來,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
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多采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素質教育的新理念。與此同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走進某些誤區,導致一些問題出現。
(一)分組規則不明確
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本班學生進行分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分組目標的制定不夠明確,而且任務分配也不是很清楚,導致很多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無事可做,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效率,也不利于學生之間自由討論的進行,而且不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很多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比較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分組不明確的小組學習,不僅起不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作用,還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二)缺乏有效的監督
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相應規則的制定,教師自身的監督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應提前制定相應的規則與制度,并且將這些制度規則形成書面材料發放給每一個小組成員。如果缺乏相應的規則制度,學生上課會比較隨意,課堂也會比較散漫,缺乏一定的嚴肅性,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三)學生參與程度不均衡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發言多,而后進生卻成為旁觀者的角色,有的甚至是完全不參與、不作為。顯然,這種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整體水平的提升,對課堂教學效果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對于后進生來說,時間久了他們的課堂學習參與度會明顯下降,學習自信心逐漸消減,自然談不上在學習上獲得進步與發展。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想方設法解決以上幾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二、課堂教學中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對策
(一)合理劃分小組
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發揮實效,教師首先應指導小組長對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進行不同分工,這樣能夠激發小組成員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突出每一名學生的存在價值。在任務的引導下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學會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相應的進步與發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進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中學歷史《五四運動》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五四運動的起因時就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首先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6個人為一組,每組選出一位小組長,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開展討論交流,督促小組成員完成自己的任務,實現分工合作。
(二)明確學習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安排好教學時間。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保證有充足的活動時間。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合理引導,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分配學習任務,以激發學生探討與交流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通過組內的交流與探討,從別人的意見與想法中獲得啟發,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改革開放》一課時,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明確好各組成員的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自己設計調查問卷,利用課余時間調查自己家、親戚家、鄰居家承包土地、種植作物及收成情況。整個過程由小組合作完成,各小組成員必須完成相關任務。其中,組長負責設計調查問題,兩名組員負責調查記錄,其余小組成員負責整理并匯報調查結果。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學生充分參與,共同完成探究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伙伴的交流與探討,能夠從別人的想法中獲得一定的靈感與啟發,以此彌補自身認知上的缺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創新引導方式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給每位學生分配好學習任務,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間。在以往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規則制定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個體作用的關注度不夠,這不利于小組合作學習作用的發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作用。
例如,在介紹秦始皇時,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去討論秦始皇有什么功過的話,這樣就太過表面化,不能深入到知識點內部去。因為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就能很輕松地找到這類問題的答案,他們在進行討論時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搬過來,并沒有學到課本之外的知識。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去討論,比如這樣提問:“在秦始皇的統治下,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為什么他掌權的時間會那么短?”這樣進行小組討論,就能夠很好地讓學生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經過組內討論后,由小組長上臺匯報討論結果。
在進行小組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消極應付小組長分配的學習任務,具體表現為:有的學生坐在一旁觀看別人的討論,有的學生甚至和旁邊的伙伴偷偷閑聊。教師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這種情況,重新變換小組安排的方式,從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合理調整小組成員的結構。針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任務,讓每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進來,尤其是對于后進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這樣既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與存在感,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借助彼此交流與溝通的形式,促進學生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在實施合作學習之前科學分配小組,制定相應的規則,使學生在規則的引導下形成較強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交流,發揮每一位組內成員的作用,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裴娣娜.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發展性教學實驗研究報告之二[J].教育學報,2000,(2):1-6.
[3]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45-47.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