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
水能載舟
1994年的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互聯網時代從此開啟。但互聯網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并開始飛躍式的發展,是在1997年,那一年,稱得上是中國互聯網元年。
來自華爾街的美國資本從那時起開始關注中國互聯網行業,在互聯網行業的各種論壇、講座、沙龍,手持華爾街資本的VC(Venture Capital即風險投資)代表們經常高調出席,以吸引互聯網創業者們的注意。
那是VC們“圈地”的年代,由于更看重的是中國這一具有龐大人口基數的藍海市場,更由于互聯網行業是前所未有的新興產業,沒有模式可循,沒有經驗可借鑒,VC們并不要求投資回報的短期兌現,他們鼓勵互聯網企業敢于“燒錢”以創新的營銷手段吸引最多的注意力以“圈粉“,鼓勵互聯網企業嘗試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開辟嶄新的細分市場、創造嶄新的商業業態。
為了推動互聯網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政府也對國際資本非常友好。據DCM合伙人盧蓉說,彼時“一個僅帶幾十萬美元來上海投資的VC,就受到了上海市市長到機場接機的待遇”。北京市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國外留學人員帶著資本回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
隨著納斯達克“中國概念股”軍團的崛起,第一批投資人基本都得到了很大的回報,這時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吸引了海外投資者的強烈關注。不僅美國硅谷頂級VC已經悉數來到國內,就連歐洲、澳洲和日本等地的國外基金也紛紛攜帶大筆資金進入中國。業界開始瘋狂了,誰都想到互聯網撈一桶金,一時間進入互聯網的創業者無數,原來的互聯網公司擴展也不再理性,只要看到一個新的模式、新的項目,就會有數不清的模仿者……一時間掀起了互聯網創業和投融資的高潮,幾乎只要是和“互聯網”三個字沾邊的項目,不管好項目壞項目,都能拿到或多或少的投資,大家開玩笑地把風險投資稱為“瘋投”。
在國際資本的高調追捧下,中國互聯網行業取得了超常規的高速發展。國際資本不僅為中國互聯網產業提供了第一桶黃金,并且帶來了一系列基于市場的“游戲規則”,如期權等一系列規范的管理體制。可以說,國際資本為中國塑造了一個完全基于自有市場經濟的朝陽產業。這個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所有分支領域里面最國際化,而且和國際發展前沿最接軌的領域”,長期跟蹤觀察該產業發展的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中國)創始人胡延平認為,這是資本在中國的最大成就,不可否認。
水能覆舟
大量涌入的國際資本引發了互聯網投資狂潮,無數還沒有找到清晰盈利模式的概念受到階段性追捧:博客、社交網站、P2P、網絡視頻、移動APP等,投資熱點越來越集中,而可供選擇的項目類別卻支撐不了創投手中的巨量資金,資本的泡沫一再破裂。
中國互聯網遭遇的第一次資本寒冬是在2000年3月,以技術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遇重挫,中國納斯達克軍團也難以幸免,股指不斷下滑,網絡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到2000年9月21日,納股指數跌至1088點,創下了3年來的最低紀錄,靠風險投資為生的新興互聯網業遭受滅頂之災,整個互聯網業愁云密布、寒氣逼人。
但是中國互聯網業依然是世界資本投資熱點,只不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行業洗牌。VC們放慢了投資的步伐,不僅關注投資回報比,更加關注投資回報速度;互聯網人也從浮躁的氛圍中逐漸冷靜,不再僅僅關注用戶積累,更加關注合理的盈利模式。
然而資本仍然在創造熱點追蹤熱點,資本的泡沫并未隨著VC們的日趨謹慎而消退,資本泡沫和資本寒冬輪替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新常態”。
一些互聯網企業在獲得VC投資后,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長足發展,運營者在和資本的博弈中節節失利,企業發展反而不如融資前。如卓越網本已經在圖書音像這一垂直電商領域獲得NO.1的地位,在被美國亞馬遜收購后,定位模糊,反而在業界排名一路下滑。再如本已和優酷平分天下的土豆網,在融資和并購后,幾乎偃旗息鼓。
“司馬昭之心”
二十幾年來,在為中國普及了互聯網的同時,境外資本幾乎已經滲透和控制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各個領域,中國互聯網產業受境外資本左右在互聯網業內早已是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
2015年,中國互聯網協會和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了當年的互聯網企業百強榜單,人們愕然發現,排名前十位的互聯網企業幾乎都為外國資本所“控制”了。
幾乎掌握了全中國90%網絡消費者數據的阿里巴巴集團,除了深耕電商產業鏈建造閉環生態、開發賣家資源外,憑借十余年用戶行為及交易數據資源的積累,早就進行了業務跨界擴張布局。通過數十起橫向收購,阿里的觸角已深入娛樂、金融、生活服務、醫療、旅游等多個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領域。這樣一家掌握多個行業命脈和信息數據的巨頭公司,日本軟銀是第一大股東,美國雅虎是第二大股東。馬云也在試圖改善這一狀況,今年6月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同意從軟銀集團手中購買其持有的價值2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所需資金由阿里巴巴自有現金支付。而在阿里巴巴IPO之后,根據阿里巴巴同軟銀達成的協議,軟銀的投票權進一步被約束,軟銀投票權不得超過30%。另一家網絡巨頭騰訊,第一大股東是非洲國際傳媒大鱷MIH(南非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
而網絡宣傳陣地的“喉舌”——三大新聞門戶網站,新浪、網易、搜狐,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資資本滲透。如新浪雖然在今年5月6日再度調整股權,CEO曹國偉一躍成為第一大股東,美國韋爾斯資本管理公司和桑伯格投資管理公司仍然占有較大股份。網易公司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是澳洲奧比斯投資公司、Cornerstone 資產管理公司和Invesco 投資公司。搜狐公司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是澳洲Photon Group、澳洲奧比斯投資公司、美國Delaware基金管理公司。
除了上述公司和中國互聯網百強榜名單,境外資本在互聯網行業的滲透是全方位的,境外資本通過多種途徑直接、間接或變相操控中國互聯網產業已成為一個國內熟視無睹的嚴酷事實,而境外資本在這方面的運作卻日益駕輕就熟。
國內排名第一的招聘網站“前程無憂”(51job)被日本最大的網絡招聘公司Recruit的最大股東收購;排名第二的中華英才網被美國Monster收購,成為Monster的在華全資子公司;排名第三的智聯招聘被澳大利亞網絡招聘上市公司Seek控股,持股比例達56.1%。其他地方招聘網站除“中國人才熱線”、“卓博人才網”沒有被外資控股以外,其他區域主流地方招聘網站幾乎全軍覆沒。
招聘研究網創始人曾祥兵對網絡招聘行業及人力資源服務領域被境外資本“斬首”感到痛心疾首。他認為,人才問題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核心,以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為主要內容的人才安全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并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在中國所有的人才問題中,人才流失是最重要最突出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致命軟肋。而招聘網站里面涉及到金融、地產、軍工、石油化工等幾乎所有行業的人才信息,有非常全面和詳細的資料,包括姓名、服務企業、工作經歷、擔任職位、負責項目、過往業績、興趣愛好、個人電話、個人郵件等。如果這些人才信息,被外資控股方經過系統整理后,提供給其他機構,這些機構通過郵件、電話與某個行業人才建立聯系,套取危及國家安全的資料,對中國國家信息安全而言損失是巨大而且持續的。
曾祥兵不無憂慮地擔心境外資本掌握了這些信息機構就可以透過對中國存量人才資源的分析,全面了解中國人才布局分配及產業發展情況,進而對中國實施針對性極強的策略,將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家對外資進入互聯網產業已經有所警惕,相關政策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對外資也有規定。但實際上,外資通過對公司結構進行復雜而巧妙的設計,就可以繞開國內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障礙,這樣既能保證在實際上控制國內互聯網,又能避開我國法律及政策的有效監管。
在“互聯網+”的一片繁榮下,未來幾乎每一個產業領域都將和互聯網緊密關聯。社會、經濟、文化、輿論、商務等各領域將會是如何危機四伏?對此,中國B2B研究中心一針見血地指出,互聯網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已是我國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互聯網產業的主流由外資控制,其影響力不亞于一個國家的軍隊由外國勢力操縱,引發的種種潛在后果將十分嚴重。中國互聯網產業背后的資本結構已經到了不能不調整的緊要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