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舞蹈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以不可撼動之勢立足于舞蹈教學之林。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民族民間舞課程主要以“學院派”教材為主導,堅持元素教學法,以教學組合的形式組建課堂,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但創新性不足。本文立足綜合性大學,以民族民間舞課程改革為對象,以舞蹈即興表演為切入點,分析舞蹈即興表演在綜合性大學民間舞課程改革中的價值,并對其實踐渠道進行探討,旨在開創綜合性大學民間舞蹈課程改革新思路。
關鍵詞:舞蹈即興;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價值研究;實踐渠道
即興,顧名思義,就是意念情感思想的無預備無計劃的突發表達。舞蹈即興則是以肢體為媒介,通過動態的形式,完成這樣一種表達方式。舞蹈即興既是舞蹈思想信念的表現手段,也是編舞的手段和重要過程。即興舞蹈是一種人類動作潛在價值的自發性探索,是在表演、儀式、社交、教育和治療的舞蹈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一種人類在即時即刻用肢體動作來自由表現自己內在意志的舞蹈形式。它具有即時性、創造性與個性化的特點。人可以通過即興舞蹈來開發身體多方面的潛能,培養創造力與協作能力,以及促進身心更為和諧地發展。[1]
1 舞蹈即興表演在民間舞蹈課程中的價值體現
民間舞具有繼承性、群眾性、適應性、即興性、自娛性和民族地域性的特點,而舞蹈即興表演恰如其分地與民間舞本質特性達成吻合。舞蹈即興表演的參與,既是給予學生自身思想和肢體的二次元創造的平臺,更是為教師和學生對民間舞教學和學習提供再次思考機會。
即興是民間舞蹈在現代視閾下的本體還原。民族民間舞本身就具有即興性的藝術特點。嗟嘆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民族民間舞亦是如此。民族民間舞來源于民間,承載著大眾對生活的憧憬和未來的希冀,是人民群眾喜怒哀樂的外化形態,因此即興本身就是對民族民間舞在現代視閾環境下的本體還原。即興是民間舞從“學院派”教學課堂中的精神剝離。近半個世紀以來,民間舞一直立足于學院派的專業化教學陣地,教學手段一直沿用傳統的“元素教學法”和“組合式教學法”。從元素——短句——組合,已經是業界約定俗成的教學范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間舞進行了思維精神壟斷。即興課程的出現,是打破這種傳統路徑,使民間舞實現精神剝離的有效手段。即興是將“舞蹈人”回歸到“社會人”的催化劑。在教育行業中,解放天性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匯,有人說即興就是讓學生解放天性,擺脫舞蹈的束縛,尋找最初的自己。言之有理,但不完全茍同。筆者認為,即興是將長期帶著標簽的“舞蹈人”回歸到“社會人”的過程。前面我們提到的解放天性,在筆者看來,是回歸“自然人”的狀態。即興是綜合性大學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橋頭堡。檢驗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即興演講是一個重要渠道,同理,彰顯一個人的舞蹈感悟能力,沒有什么比即興更有說服力了。舞蹈即興是一門綜合的課程,融音樂、文學、結構、舞蹈于一體,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對音樂的感知力;對文學的熟稔度;對結構空間的想象力;對舞蹈動態的控制力,而這些正是塑造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因素。
2 即興課程在民族民間舞蹈課程中的實踐渠道
音樂即興。以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為背景,在內容與形式極度自由的情況下,學生進行自我舞蹈體驗的展示。同時以民間舞載歌載舞的特點為前提,讓學生以唱跳合一的方式進行即興表演,從視聽雙重角度,完成音樂舞蹈融合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增強節奏感,加強內心情感敏銳度,形成良好的舞蹈習慣。模擬即興,通過對一些概念的具象性模仿提升學生刻畫形象的能力。筆者看來,中國民族民間舞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豐富的角色設定。如山東鼓子秧歌中的傘、鼓、棒、花;膠州秧歌中的翠花、扇女、小嫚;安徽花鼓燈中的岔傘、鼓架、蘭花等,都是帶有強烈個性標簽的角色。故此,在即興課程中,可根據不同角色讓我學生對特定角色、具象形態進行模擬性地舞蹈即興。以海陽秧歌為例,眾所周知,海陽秧歌主要由民間的13個舞蹈短句構成,其中金雞報曉、彩蝶紛飛、丑婆拱花等短句,形象具體,在教授前,客讓學生對“丑婆”這一角色進行模擬即興,在模擬即興過程中完成對丑婆這一形象的自我二度創作,增強學生對舞蹈角色的把握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舞蹈形象的刻畫和表現。身體接觸即興。通過身體不同角度和程度的接觸,探尋舞蹈身體的最大可能性。將學生自由分組,可個人、可雙人,3 ~ 5人亦可。把握主動及被動關系。學生在接觸即興中,形成主動和被動的兩種舞蹈關系即一方對另一方的積極接觸,另一方對一方的接觸接受,在不斷變化這種關系中尋求更多的舞蹈可能性。道具即興。如果說前三者即興手法都有西漸中用的嫌疑,那么道具即興就是我國民族民間舞的一枝獨秀。善用道具是我國民族民間舞的特點之一,道具的運用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以不同的舞蹈道具為媒介,是將道具與民間舞進一步結合的渠道,更是提高道具使用可能性,增強學生舞蹈動態意識,達到人、道具、舞蹈三者合一的有力保障。以廣西瑤族民間舞課教學為例。長鼓是瑤族民間舞中的慣用道具。在教授課堂內容前,讓學生運用長鼓進行舞蹈即興,學生通過打、抱、拋、接、繞等方式,與道具構成空間關系,產生情感聯系,充分開發道具的運動手段,增強自身的舞蹈修養。
舞蹈即興是舞者解放身心,培養良好的舞蹈心態,樹立舞蹈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它既豐富舞蹈動態多維度造型,又提升舞蹈情感表達,并且極富個性特征,這與民族民間舞的特點相吻合。民族民間舞聚焦情感和內容,重在表達,突出個性。即興舞蹈課程的參與是民族民間舞,尤其是綜合性大學民族民間舞課程改革的利器,是讓民間舞課程返璞歸真,讓舞蹈人向自然人回歸,是綜合性大學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即興舞蹈與幼兒舞蹈教育[D].上海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付宜玲(1985—),女,江西宜春人,研究生,講師,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