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陶藝思潮及其行為的顯著特征表現在人的心理需要之上,即滿足人在物質生活條件日益豐富條件下所缺乏的精神匱乏的需要;當代陶藝從現代陶藝發展而來,在表現人的心理行為方面鮮明的與現代陶藝有別,它展現了人的心理,是心理顯露與行為表達的統一;當代陶藝與人的親和力是以物的形式出現,最終歸宿于精神需要層面的陶瓷制作行為。
關鍵詞:當代陶藝;親和力
人的情感產生于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及其所渴望的滿足感,而這種情感的滿足需要一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具體的物或由物產生的現象。人最為親近的是饑餓時的食欲滿足,寒冷時的衣物滿足,恐懼時的安全滿足。而人類對藝術審美滿足是在這些物質基礎得到解決并逐步提高之后產生的一種純粹精神需要。當代陶藝越來越趨向于滿足人的這種心理需要。
第一,當代陶藝思潮及其行為的顯著特征表現在人的心理需要之上,即滿足人在物質生活條件日益豐富條件下所缺乏的精神匱乏的需要。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認為,“衡量美的標準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1]因此,最初對人最為有用的就是食物、衣物、住房等物質生活條件。換句話說,食物、衣物和住房等是與人最有親和力的物質。隨著物質條件的滿足,人們在認識事物中便將精神提升上來,提升到具有較大親和力的高度。藝術從勞動、模仿、游戲、崇拜等各種活動中凝聚出來,形成了對人具有巨大親和力的事物,不論內容、形式,還是內涵等,都在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味品,并越來越同人建立了親密的關系。
從人造物的歷史看,陶瓷是最先與人類建立親密關系人造物質,隨后,它在功能上的不斷擴大越發加強了這種親和關系。現代陶藝從精神方面與人建立了陶瓷文化史上空前的親和關系。現代陶藝是出現在20世紀工業化繁榮時代的陶瓷表達,它從理念上徹底打破了陶瓷實用化而轉向精神層面,為人的精神愉悅服務。而當代陶藝又在此基礎上向前推進了巨大的一步。
“激進的現代陶藝家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新的藝術主張,即‘瓶罐既藝術的理論,用后現代觀念去重新審視傳統意義上的藝術罐,賦予陶瓷‘器皿以新的藝術生命。”[2]如果這樣給當代陶藝下個定義,未免有點籠統。當代陶藝有著廣泛的語義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僅從表達文化的總特特征上說,它企圖設法與人建立一種親和關系,——但是,這種親和關系已經不是歷史上任何時代的那種關系。以往的不論是陶瓷為人們生活實際需要和審美需要做了多少,現在都被擱置在一邊。它一反過去不曾有過的將制陶行為看成是一種廣泛的群眾性觀照行為,體現的是大眾化的心理反應。這種與過去孑然不同的做法是直截了當地與人(大眾化的人)的心理結下了關系。由于現代社會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從物質生活需求上滿足了審理與心理需要,但是,在精神需要上卻倍感失落,為此,精神匱乏的需要達到了一種迫切的不滿足感。而,現代陶藝發展的趨向就是設法消除這種不滿足感。
第二,當代陶藝從現代陶藝發展而來,在表現人的心理行為方面鮮明的與現代陶藝有別,它不僅展現了人的心理需要,是人心理需要的顯露與行為表達的統一,而且,從陶瓷藝術創作的主體上也做了無限衍生。
一般地,一種文化的發展是一種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延續與更遷,現代陶藝到當代陶藝是人們在生產及利用陶瓷為自身服務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延續與轉化。從陶瓷材料上看,物質基本材料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得到創新,也因新材料的發現與利用,新式工藝方法與制作方法不斷涌現,這便構成制作陶藝基本的物質技術基礎。當然,這個基礎在相當長久的過去就早已同人類結下了彼此不可分離的關系。從表達的思維與方式上看,從室內到室外,陶瓷以據各種形式排列在人們的生活環境,姑且不論這種形式起著何等作用,它們總是與人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親疏關系。當然,所有的關系都與人活動的生理和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干系,其中,還極大地滲透著各種生命的力量,這種無法用具體物質形態體現的力量,就是陶瓷與人類所具有的親和力。
現代工業社會在人為上極大發展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形態,現時的人們生活的具體物質形態絕大多數為這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所取代。然而,陶瓷留給人的眷戀卻絲毫未減。
隨著世界工業步伐的加快,工業發展較快地區或國家率先將現代理念附加給傳統的陶瓷物質形態,并使之攜帶了具有純粹審美意義文化因素。于是,在陶瓷文化世界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思維與表達,這就是對現代陶藝的高度概括。就在現代陶藝方興未艾之際,新的思潮在不斷涌現,人們對陶瓷表達的內容、形式,以及文化語義都在循序漸進。在此,人們不僅將過去用的陶罐瓷瓶看藝術品并加以創作之外,還在創作隊伍上擴大了,——以前,作為欣賞者的部分或大部分受眾,而現在卻成為陶瓷藝術家,最起碼他們也在履行陶瓷藝術家的職責,盡管他們的創作是為了自己的欣賞。在現代藝術思潮中,有人形象地將之稱為“行為藝術”。這里,姑且不論它屬于何種行為的藝術,單從過去陶瓷文化產品的參與主體上說,它擴大了這個陶瓷文化產品生產的主體;或者從現代陶藝創作的主體看,它也無限擴大了這個主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陶藝的創作,不僅在思維上突破了以往藝術的界限,就是在藝術創作主體上也無限延伸了“陶瓷藝術家”這個主體。這個延伸實質上是陶瓷藝術家或現代陶藝家的衍生,——盡管他們的行為是藝術的行為,可是,他們的創造卻與陶瓷藝術家的創造有十分鮮明的區別:他們甚至不了解陶瓷材料及其工藝,不熟悉陶瓷藝術表達語言及其風格,不理解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等諸多的不了解,他們卻創作出屬于陶瓷藝術領域的文化產品。
第三,當代陶藝與人的親和力雖然以物的形式出現,但其最終歸宿于精神需要層面的陶瓷制作行為,從而加強了人類與陶瓷表達的親和力。
針對當代陶藝思潮衍生下的陶藝家群體及其創作的陶藝作品而言,與其說他們是陶瓷藝術文化活動,他們創作的作品是陶藝作品,還不如說,他們的活動和結果執行著宣傳陶瓷文化與傳播陶瓷文化的職能。這樣,十分合理的理解,是他們的行為擴大了陶瓷文化在非物質領域的影響力,即在現代社會環境中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強與擴大了陶瓷文化在人們非物質文化方面與人的親和力。
原本在歷史上,人們與陶瓷所形成的親和力是發生在物質基礎之上的,——這不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奠定了人們喜歡利用陶瓷進行生產與生活的濃厚興趣。后來,隨著陶瓷文化的逐步分工,一種精神上的產品從陶瓷物質文化效應中分離出來,并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體系。僅從這個獨立并形成的陶瓷文化新體系而言,它與人所形成與維系的親和力,無論如何都是縮小了。其一,人們廣泛地利用陶瓷的物質功能來達到生理和心理的滿足的這種親和力,無論受眾群體的數量,還是對受眾群體所產生的影響力上,與從前相比都趨于下降;其二,由于生產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過去由陶瓷參與的人們的文化活動,現在越來越多被其他物質所取代,諸如,“新型”的鋼鐵、鋁材等金屬材料,塑料、玻璃以及化學纖維材料接踵而至地進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不僅取代了陶瓷的作用,也削弱了陶瓷與人們所結下的原有親和力。這樣,陶瓷參與人們文化活動的機會在日益減少,毋庸置疑,它與的親和力也在日趨削弱。
除了陶瓷與人原有的物質關系之外,現代陶藝從某種意義上擴大了陶瓷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也就是在世界工業革命逐漸向縱深發展的時候,也就是在東方陶瓷傳向西方逐漸被認知的時候,一種新型的審視陶瓷功能的思維在西方世界率先發展起來,——在陶瓷文化創造及其利用中一種純粹的藝術觀誕生。盡管現代陶藝方興未艾,——畢竟它所產生的影響及社會效應與古老陶瓷文化在東方世界的影響相比,相差甚遠。不論東方文明,還是西方世界,陶瓷文化的影響力都隨著現代陶藝的發展而衍生。現代陶藝從根本突破了陶瓷文化的原有界限,從意識思維到表達方式及表現形式等諸多方面,都樹立自己的規范:它與人的親和力是建立在純粹精神上的,是人們在精神文化生活領域的一種“普遍”觀照。隨著人們認識這種普遍觀照的發展,從廣度上普遍產生了一種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意識,而對于這種意識的踐行,成功地突破了現代陶藝創作的界限,即由陶藝家參與踐行行為而轉化成普遍的大眾化的踐行行為。
因此,當代陶藝思潮及其行為與人所形成的親和力是在現代陶藝基礎上所形成的親和力的進一步擴大,——這種親和力以物的形式出現,其最終歸宿,歸屬于精神需要層面并且是一種陶瓷制作行為,它加強了人類與陶瓷文化親密感,擴大了陶瓷文化與人所形成的固有的親和力。
綜上所述,人類在陶瓷文化上的需要及需求之滿足,不論在物質文化方面還是在非物質文化方面,皆與之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人們對陶瓷藝術審美的滿足是在陶瓷物質基礎作用得到展現并逐步提高而生成的一種非物質基礎的,即純粹精神的需要。當代陶藝越來越趨向于滿足人們的這種心理需要,它從精神上發展并日益擴大著與人類群體的關系,這種非物質文化效益所具有的與人的親和力遠遠超出了歷史的界限。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36.
[2] 夏德武.現代陶瓷藝術[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6
作者簡介:江增龍(1977—),男,2001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專業,2001至今任教于福建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從事陶瓷設計,雕塑相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