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洛可可藝術之所以能在18世紀的法國甚至歐洲占據主體地位,是因為這一藝術風格主要是由當時的統治階級主導并推動,繪畫作品其實不全然如藝術批評者認為的那般低俗,這股享樂又不失高貴氣質的風范也帶給我們不可多得的柔美的華麗。這種繪畫風格對現代藝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洛可可藝術風格;華托;布歇;影響
1 洛可可藝術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
有別于古典主義的寧靜與巴洛克的對稱性,洛可可藝術風格多帶有女性的柔美,在繪畫方面也以表現享樂主義和優雅女性為主要內容。每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發展都依存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洛可可藝術也是這樣誕生的。
路易十四是為極為專制的政治家,他同時也是個大手筆的藝術推動者。建立凡爾賽宮,利用藝術加固皇權。在路易十五繼位后,因為國王生性昏庸,封建君主專制開始漸漸衰落,但統治階層并無心阻止。正因為這種上層階級的心理變化,人們開始向往輕松自在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觀念。法國作為歐洲古典主義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心,在17世紀就已經建立了學士院、王家繪畫、與文化沙龍等。18世紀初期貴族階層精神空虛,往往在腦中杜撰一些悲歡離合的艷情故事和歷史故事,然后傳遞給藝術家們,讓藝術家為自己畫出心中的“歡樂園”。而那些裝飾精美的沙龍就像現代社會的派對一樣,成為宮廷中的藝術交流中心。洛可可藝術被散播開來,成為了18世紀歐洲的主流藝術,甚至是在現代,洛可可服飾、建筑、繪畫依舊是人們追捧復古風格時所選擇的主要對象,洛可可帶有的“貴族氣息”從古到今都有其珍貴的價值。
2 洛可可繪畫藝術的風范
洛可可的繪畫被稱為“艷情藝術”實際上與宮廷貴族女性化的審美趣味有很大聯系,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侯爵夫人了,她出于對藝術的熱愛、保護與推進,使美化女性成為當時獨領風騷的藝術時尚,并且都帶有洛可可風格的印記。這種在畫面中表現肉欲、調情、享樂的趣味并不能全然被貶低,她有她的“貴族氣息”。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其實不乏單純追求“美”而生的洛可可繪畫作品,也許對于華托、布歇等藝術家來說,題材與內容不過是一種“媒介”。
2.1 園間郊游——瀟灑動人
華托一生畫了許多輕松、愉快的貴族生活場景,他喜歡描繪在公園或深林身處談情說愛的貴族男女。例如在《發舟西苔島》中,首先疏松的落筆與流暢、半透明的顏色,讓畫面看上去大氣、嫻熟,用纖細而又短促的線條構成優雅的造型,云興霞蔚的渲染更加詩意。再者,畫面中一對對戀人衣著華麗,都是理想的貴族形象;一些長著翅膀的小天使圍繞岸邊的貴族男女飛翔,在他們左側則是即將起航的船。儀態風雅的男女都喜形于色,他們期盼趕緊踏上發往茜臺島的旅程,享受愛情的甘甜,那里只有浪漫,只有溫馨。他們的動作與表情,無論是彎曲的腰肢,偷瞥的眼神,跪坐細語的姿勢,都是不持久的、短暫的,在滿幅的落日余暉中,他們將朝著世外桃源而去,擺脫一切世俗瑣事。華托對于“高貴”紳士們與女士們的刻畫,是帶有戲謔性的,而不是抱著那么尊重的態度。畫家用隱喻的方式表現歡快的畫面背后,貴族階層的衰敗與空虛,抒發光陰荏苒的傷感。這幅畫中艷麗的色彩、雍容華貴的裝飾風充分迎合了18世紀的宮廷審美需要。
華托的作品未能避免浮夸與虛榮的成分,是因為上流生活對藝術家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上層社會的審美趣味的本體體現,所以這個時期的繪畫作品自然且必然帶有“貴族氣息”的格調。但這位被譽為“偉大的詩人”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與自身經歷,把貴族享樂的低級趣味的現實與夢幻編織的想象相結合,將腐化的“貴族氣息”隱藏到作品背后,將世間的美好全部展現給觀眾。
2.2 女性肖像——高貴典雅
文藝復興盛期的米開朗基羅·波納羅提,或者是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都曾表現過優雅柔和的女性裸體的作品,提香·韋切利奧更是在喬爾喬尼的基礎上將維納斯放置在華美的臥室中,表現人在閨中的享樂,用一種不同于喬爾喬尼的“與寧靜和諧的自然融為一體”的情緒加強她世俗的身份,但其靈魂依舊高尚純潔。而布歇同樣也是表現女性裸體,卻被批評為是“缺乏道德”的藝術家。
布歇在創作《浴后的狄安娜》與《朱庇特與卡利斯托》時都借用希臘神話的形象出現,女性的肌膚富有光感,剔透如水,但又不是瘦骨嶙峋的骨感美,而是圓潤勻稱的肉感美。她們手指纖細,手中的珍珠項鏈象征著貴婦的身份,圍繞著他們的小天使更是個個胖乎乎的,在花枝綠葉中玩耍。畫面里人物的動作充滿挑逗與情欲,畫面的情節只是為了襯托大量的裝飾和炫耀絢麗的布料以及奢華的飾物。如果說華托是用隱喻的方式來說明國家的興亡,那布歇就是百分百全然表現貴族的肉欲,并且因為畫家自身對女性美感與裝飾的細致追求變得更加嬌艷、柔媚,或者可以更明確地說,他的作品正是路易十五的奢靡墮落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路易十五的審美需求。
3 “貴族氣息”的影響
同樣是某個時期的某種藝術潮流,在談起洛可可繪畫時,卻很少得到如印象派那么多的好評,更多的是爭議。藝術作品或是流派具有爭論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學院派把前人的藝術看成是唯一遵循的正路;卡拉瓦喬的懷疑主義讓他的作品也備受爭議等。這些藝術流派的辯論都因為是極其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而產生的,洛可可繪畫藝術也不例外。
繪畫的視覺傳播性為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以一種耳濡目染的方式當時滲透文化與思想領域與現代社會。“貴族氣息”作為洛可可可藝術發展中的一種特有的元素被藝術家們恰當地展現在建筑、服飾、繪畫等中。因為“它”與畫家之間的相輔相成,讓洛可可風靡十八世紀的歐洲,成為藝術史上的一部分。而在現代,其魅力與獨特的風格讓它成為現代人追求“復古風”首選的對象,無論是家具或服飾,人們都以新銳的眼光選擇這種高貴的風格來體現自己的身份與氣質,如同中國旗袍一樣具有非凡意義,在歐洲許多國家的上層社會以洛可可為日常風格。隨著社會變化發展,觀念越來越成熟的前提下,洛可可似乎成為歷史上一種美好的存在并且時尚、高雅的藝術風格,也不再戴著低級趣味的帽子。
而在洛可可時代結束之際,“貴族氣息”追求純美化的風格似乎沒有隨之消散,映射到了后來的新古典主義當中——表現在安格爾的作品里。因為當法國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達成妥協,他們所需求的不是把反封建的革命進行到底,而是保護利益,這時候鼓吹革命的雅克·路易·大衛的藝術成為過時的東西,取而代之的單純追求造型美,以古代神話和愛情故事充塞畫面的安格爾的藝術了。在安格爾的男子肖像里,已經找不到革命時代該有的堅強與決心。他筆下的婦女,比大衛與普呂東畫的更加柔弱,如《德沃賽夫人像》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她坐在沙發里,身上穿戴著豪華的織物和許多裝飾品,在表現環境和服飾上顯得極為精確細致。
洛可可繪畫的“貴族氣息”有它的兩面性與時代性。如果以單純的眼光看它的話,它即是一種審美意象的流露,更是洛可可繪畫的宗旨與標志。在巴洛克藝術與新古典主義之間如此奔放與傳承的洛可可繪畫風格似乎頗為“勇敢與幸運”,雖然“貴族氣息”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并不是那么完美,但正因它的存在,我們能百家爭鳴的藝術長河里感受到多樣的洛可可繪畫藝術的風范。
作者簡介:鄭華鈴(1991—),女,福建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