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臉譜是傳統戲劇的一種符號特征。戲劇中的臉譜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裝飾手法,俗稱“花臉”或“花面”。西府社火臉譜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視覺符號。本文通過對西府社火臉譜的造型藝術分析,闡述其造型特征,發掘其審美寓意,并概括其構成規律和用色規律。目的是將社火臉譜的裝飾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通過新的表現形式和創意方式,設計出以西府社火臉譜為主題的相關設計應用和產品設計,并嘗試尋求出新穎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圖形語言。
關鍵詞:臉譜;造型;花哨;紋飾
西府社火臉譜是一種舞臺妝飾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圖案藝術。社火臉譜通過本身的造型和色彩,向觀眾傳遞著角色的忠、奸、善、惡、性格等信息。西府社火臉譜是震撼心靈的藝術、是陜西民間藝術魅力的體現。
1 造型之美
造型的基本要素是點、線、面。任何一個點,一段線,一個形狀都可以用來作為一種基本形式。它們的排列和組合根據某些原則巧妙地構成,將會形成新的圖形組合。社火臉譜的五官造型,并不是對自然形態簡單的模仿,而是通過夸張的手法,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紋飾造型。
西府社火臉譜是伴隨著民俗活動發展起來的,受西部厚重的民俗民風影響,加上對社火臉譜的創作和欣賞的主題都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所以社火臉譜創作極力地追求紋飾造型的“花哨”。社火臉譜的五官,已經不受具象寫實的約束。五官是以點、線、面這些基本元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抽象的紋飾,這些具有裝飾特色的造型是對具體形象的提煉和升華。民間藝人們大膽的想象,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身份特征,將眉、眼、鼻、額、頰夸張變形為“云紋”“梳子紋”“水紋”“火紋”“點紋”“旋紋”“月牙紋”等造型。同時,結合點、線、面的穿插,運用不同的排列組合來豐富臉譜的裝飾造型。“花”就是社火臉譜的重要特征。以下組合就是社火臉譜的“花”體現。
黑格爾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社火臉譜的“花哨”是西北勞動人民的審美取向,它表現了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同時,這種“花哨”也體現了勞動人民對“吉祥”“紅火”的追求。
2 秩序之妙
秩序美是有條理地、有組織地安排各部分,為了達到完美的視覺效果。社火臉譜的臉、眉、眼、額、頰這些基本的外形不是獨立的,它們是通過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社火臉譜中各部分元素配合協調,形式感突出,畫面更具豐富感,體現了高度和諧統一的秩序美。
2.1 臉型與眼型的秩序
社火臉譜的臉型和眼型分別表現特定的人物身份和性格,順眼與對臉搭配,表現尊貴身份的角色,多為皇帝、丞相。吊眼與對臉的搭配,多為忠正勇猛的元帥,如聞太師、敬德。三角眼和對臉的配合,多為身份尊貴但性格奸詐的奸臣,如曹操、董卓等。環眼和對臉的搭配,是性格勇猛但身份不高貴的武將,如顏良等。
2.2 色彩與眼型的秩序
社火臉譜中,色彩具有表現角色的性格和身份的功能。色彩和眼型的組合,在豐富畫面的同時也傳達著信息,傳遞角色的身份和性格。人物地位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其性格如果不同,就用色彩來表現相同的地位,用眼型表現不同的性格,聞太師和武松是都是具有忠義性格的武將,其眼型用吊眼表示其性格,但它的地位一高一低,則用顏色來區分,聞太師身份高為黃色,武松用紅色來表示身份低。社火臉譜中色彩與眼型的構成是在統一中尋找變化,在變化中又尋求統一,體現高度和諧統一的秩序感和條理感。
3 寓意之巧
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社火臉譜形象是由古代儺舞祭祀活動中“涂臉”以及“假面”發展衍變而來的。社火臉譜是根據人物角色身份和性格特征而定。后期的社火表演紋飾符號,經過不斷地被淘汰和在創造,社火臉譜有著內在的規律,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譜式。約定構成,在勾畫社火臉譜時必須按照這些規律來組織各種紋飾符號。
例如,聞太師,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為人赤膽忠心。聞太師這種忠勇正直的人物,臉型為對臉,左右對稱。眼睛為吊眼,代表忠臣,眉毛是梳子紋和云紋的組合,額部中間繪有天眼,寓其神通廣大之意,鼻花最為繁雜,從上到下,依次由瓦紋、梳子紋、旋紋、月牙紋和點組合而成。因此,社火臉譜的每張人物譜樣都是依其構成規律量身定做的。都包含其特定的文化寓意。
關公臉頰的七星痣,表示其通圣。包公額部繪日月,表示其有“晝斷陽,夜斷陰”的能力。
除了紋飾寓意之外,社火臉譜的色彩也有寓意。例如,聞太師社火臉譜以黃色為主,黃色在社火臉譜中象征著身份尊貴的形象,關公的紅臉表示其為忠正的形象,包公的黑色表示其剛直的形象等等。
4 結語
在近千年的藝術長河中,西府社火臉譜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經過時間的洗禮,愈發展示出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西府社火臉譜的藝術風格由粗樸簡拙過渡到精細復雜。紋飾造型上從簡單的圖案加入點、線、面的搭配,逐漸形成有規律的紋飾組合。
“傳統與創新”一直都是設計師在追究的主題,我們需要站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之上,“汲取精華,剔除糟粕”,運用我們所學的形式美法則,創造出變化各異的作品。雖然這個過程會有很多的困難,不是每個人都會認同你的作品,但是,我們仍需努力鉆研、大膽實踐。在以后的設計中,綜合運用各種手法進行創作,嘗試各種各樣的材料,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在提高創作水平及技能同時,也使整個設計作品達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胥鼎.三秦社火[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王瑤安,劉宗昉.陜西社火臉譜[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
[3] 杭間.傳統與學術[專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史訪談錄[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4] 杭間,何潔,靳埭強.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5] 柳宗悅(日).民藝四十年[M].石建中,張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 蔣述卓.宗教藝術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7] 呂勝中.造型原本(講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 祝帥.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溫強(1986—),女,陜西寶雞人,西北大學現代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