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個藝術史一直以來是一部視覺方式的歷史。在人類藝術史上,出現過幾次重大的視覺方式的轉變。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傳統的用焦點透視法去還原世界,豐富細節,展露情感;到完全的拋棄客觀形象,通過色彩與形象來表達感情。而在后者的視覺方式分析中,更能體現復雜性與趣味性。蒙德里安運用的黑色直線與紅黃藍三色,給人以穩定而有秩序的感覺;霍夫曼則運用無邊框修飾的矩形與紛繁色調,形成一種具有張力的趨勢。本文將從構圖和色彩方面入手,對于蒙德里安和霍夫曼繪畫中所體現的平衡與運動——這兩種實驗性的探索,來考察形式上的視覺方式的演變。
關鍵詞:視覺方式;蒙德里安;霍夫曼;色彩
蒙德里安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抽象畫家之一。他在繪畫中突破的對客觀事物的形體限制,放棄了“繪畫是人們窺探世界的窗口的概念”,[1]用抽象的表現手法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實現清新的色相對比布局;畫面的構成也成了“純粹的圖形展示”。霍夫曼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先驅,教父式人物。他在創作中用厚色堆積的矩形色塊,錯落、相交甚至重疊,色彩與形體都十分的舒展與瀟灑,他的抽象創作涉及時間參與的繪畫空間形式,使觀眾自然地產生心理反應。
1 蒙德里安的平衡
所謂的抽象藝術就是藝術形象極大的偏離或者拋棄自然對象的外觀形象,透過形狀和顏色,從有組織的整體中抽取其精華和本質,用主觀表示來表達。[2]
蒙德里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鋒人物,并提倡自己的藝術為“新造型藝術”,認為藝術是應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精神為目的,追求人神統一。盡管受到過寫實畫風的培養,立體主義的震撼——對于立體主義之中追求的立體事實和明確客觀的震撼,仍發揮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不斷分析眼前所見的影像,致力于“繪畫中的新造型”,使用繪畫中基本的元素——直線、直角和三原色等,構造了單純、形式的美。
《紅、黃、藍的構成(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圖1)是蒙德里安的經典抽象作品。五條粗細不等的黑線將整個畫面分割成了大小不一的7個矩形,畫面左側分割為三個開放式的方塊,上部兩個為灰白色,下面一個為藍色;右上方畫出了大面積的紅色平面,而且是只有一個直角的開放式形狀,飽和的顏色,外加沒有邊框的阻礙,造成了整個視覺向右上延伸的感覺;紅色的左下方的藍色方塊、右下方的黃色方塊、與四塊灰白色方塊巧妙的分割與組合,牢牢控制了紅色的方塊在整個畫面中的平衡。
從這幅典型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繪畫基本元素——水平與垂直、紅黃藍三原色和白灰黑三非色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并與抽象思維相結合,賦予了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第二,黃金分割率和二元坐標系轉化為繪畫語言——自然界中的均衡關系是以位置、維數①和自然形狀的價值被表現的,那么在抽象繪畫中,均衡關系則是以位置、維數和色彩平面表現出來的。[3]水平線的平穩、寬闊之感,垂直線的挺拔和穩定之感,按黃金比例組合的網絡結構肯定是具有美的效應作用;紅黃藍這三種給人以不同感情色彩的,再加上黑白灰的綜合,任何高昂或低落的情緒都被中和了。正如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4]一書中強調:“當整幅畫的構圖中都包含著互補色構成的式樣時,這些式樣就會使得整體看上去更加統一和緊湊。”
人類對色彩的評定有著豐富性的理論。通過蒙德里安等系列大師的探索,人們不僅僅看到了色彩的表面,還有色彩的內在。色彩已經逐漸顯現某些特有的意義,它不只是一種視覺傳達的方式,更是直達作者內心世界、展現精神層次的主觀方式。
2 霍夫曼的運動
抽象藝術在二戰之前就已經有相當發展。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種更為徹底的表達人的情緒的藝術,出發點多是基于形式意味的探索。
美國一直以來都在模仿歐洲藝術,當二戰把歐洲變得滿目瘡痍的同時,紐約卻成為了一個得天獨厚的藝術試驗場,書寫了藝術史上瑰麗的一章。在這個國際化都市第一個出場的,集西方現代藝術之大成的藝術運動,就是抽象表現主義。漢斯·霍夫曼引領著這股潮流,帶領美國藝術走向世界。
《門(the gate)》(圖2)這部作品雖然跟蒙德里安一樣使用的是繪畫中的基本元素——水平線和垂直線組成的矩形方塊,但是在色彩和布局結構上大相徑庭。在紅黃藍三色和黑白灰三非色的基礎上,更加上了許多中間色,即整個畫布上的背景色不再是單純的三非色,而是偏綠的色彩,三非色也只是作為色塊散漫的分布在紅黃藍三色的周圍;色塊也不是秩序的按照數學原理來分布,而是一種交替和重疊狀。這種原色塊的厚涂,相離或相交色塊有著漂浮在背景上的錯覺。
這種漂浮的錯覺,是基于對色彩的科學分析而形成的。色彩的細密與復雜是難以一言以概之,因此本文就此作品略微分析:色彩的冷暖色調在同一平面上是有差別的,色彩的落差一方面造成了畫面各部分的分離,而各互補色的傾向又使這些分離有潛在的聯系。在阿恩海姆看來,色彩其實遵循著“直覺歸類法”,即色彩在各自的主體中雖然有其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我們依然能予以秩序化(《門》中的色彩還牽扯到格式塔學說中的,背景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這里不予討論)。可以看出,黃色色塊是較紅色色塊突出,而藍色色塊居最后,形成了一種水平方向的層層遞進之感;另外色彩的明暗對比也是會導致色彩有著水平方向的動感的原因。并且,無規則的矩形放置,給人視覺上第一反應就是雜亂,其實也就是畫面重心的不確定性,給視覺形態造成了運動的傾向和態勢。整個畫面在抽象色塊的對比中顯出節奏和張力。
霍夫曼本人有著深厚的理論功底,他在強調繪畫的平面性的同時,也強調了繪畫的深度性,即色彩的水平運動。他還認為,創作就是通過色彩和形體構造畫面的運動感;運動方向可向畫內或畫外、不同方向造成力的對——色彩和形體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畫布平面上造成縱深方面的推和拉,這些無形的力會導致畫面某些不平衡的效果產生
3 平衡與運動
縱觀蒙德里安的藝術生涯,他一直在尋找一個穩定的視覺世界。他選擇幾何性的藝術語言,可以用德國藝術史家沃林格的《抽象與移情》[5]的理論來解釋:原始人由于看到外界的動蕩和不安等現象,就需要創造出一種與生命形式相反的無機樣式。因為作為有機的樣式,其特點就是隨時間和的流逝而不斷變化;而無機樣式則具有永恒性,在藝術表現上就是抽象的幾何體。他選擇紅黃藍三色的形式語言,阿恩海姆作了深刻的總結:蒙德里安把自己限制在三個基本的原色之內,其自我克制的純粹性把表現性的傳達、與客觀實物聯系的傳達都降到了最低限度。這種最低限度的與現實的分割,恰恰是在精神上完成了形式的統一,這種形式既是構圖,更是色彩。我們可以從這種穩定、簡化的視覺世界,走向形式背后的純凈、平衡的心理世界。后者才是使觀眾與畫家建立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的紐帶。蒙德里安做到了視覺與心理的平衡。正如蒙德里安自己所言:我們將看到物與心趨向和諧。
霍夫曼所強調的形體與色彩都意味著運動。在阿恩海姆的視知覺理論支撐下,根據運動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常所指的某一物體的位置的移動。第二種,是從不存在物體運動的地方觀察到的運動。在二維空間表現事物的運動,藝術家們往往采用選取事物運動的某一瞬間。萊辛對繪畫的“瞬間”這一特性進行了詳盡的說明:“繪畫由于所用的符號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間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所以持續的動作,正因為它是持續的,就不能成為繪畫的題材。繪畫只能滿足于在空間中并列的動作或是單純的物體,這些物體可以用姿態去暗示某一動作。”由此可以看出,霍夫曼的“運動”理論還是有著一定的漏洞:他無法將運動固有的時間性截點發現出來。他所強調的色彩與體形的互動,只能表現一個力的方向,在物理學上仍舊歸為矢量。霍夫曼既做不到“某一位置上的移動”,也達不到“從不存在運動的地方觀察到的運動”的境界。但是畫面中的色彩與形體之間趨于緊張,而導致畫面產生的不平衡,或許用視覺的擴張來定義更為恰當。
4 結語
蒙德里安通過最單純的形式與色彩,構成人類新的和諧穩定的完美世界;而多元色彩與不穩定結構的霍夫曼,表達著人類新興社會的心理節奏和情感波動。在藝術和審美活動中,人們運用的視覺方式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視覺方式中的形式語言(包括體積、明暗和色彩等)也在不斷地演變。然而這兩位畫家對于繪畫新形式的試驗與思考,尤其是對色彩獨立性的探究,推動了繪畫史,乃至藝術史的演變與發展。繪畫自古以來,就擁有著畫家完整的生命意義,和自身固有的獨立意義,但通過視覺方式中的形式語言的不同探索,這種反思維度或許有助于我們實現社會文化和藝術的新的革命,會有助于我們實現生活方式的新的變革。
注釋:①維數,又稱維度,0維為點,1維為線,2維就是水平線和垂直線。
②來自于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et_Mondrian#/media/
File:Piet_Mondriaan,_1930_-_Mondrian_Composition_II_in_Red,_Blue,_and_Yellow.jpg.
③來自于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Hofmann#/media/
File:Hans_Hofmann%27s_painting_%27The_Gate%27,_1959–60.jpg.
參考文獻:
[1] 黃斌斌.論蒙德里安創作中色彩語言的時代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08.
[2] 李旭.有感于抽象之美[J].新西部,2011.
[3] 劉寅.理性與秩序的和諧[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 沃林格.抽象與移情[M].金城出版社,2010.
[6] 黃萬獲.視覺文化視域中的“視覺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7] 王洪義.西方當代美術史·不是藝術的藝術史[M].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8] 夏洪波.蒙德里安藝術理想及其研究創作[D].浙江理工大學,2011.
[9] 韓永林.論蒙德里安的視覺心理[J].文藝爭鳴,2010.
[10] 劉德卿.由心到物:西方美術形式的邏輯[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
[11] 陳瑤.試論阿恩海姆視知覺理論中的光線和色彩[J].大眾文藝,2009.
[12] 王智慧.繪畫藝術的運動感表達[D].河北師范大學,2008.
[13] 程靜.論畫家的視覺方式[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
[14] 韓麗麗.淺析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風格類型[J].蚌埠學院學報,2012.
作者簡介:蔣美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美術,西方現當代美術,參加撰寫《上海地方志·藝術卷》《上美足跡——韓和平》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