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可心
摘 要:資本作為速度的推動力推動著人們不斷向前,快餐文化的誕生和擴張引發我們對設計的再度思考,設計到底源于何處,又面向何方。“慢設計”和“再設計”理念早在多年前就被提出并受到推崇,而兩者之間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它們皆是對設計本質和價值觀的深度思考。
關鍵詞:“再設計”;“慢設計”;價值觀
近日,一篇關于翻拍《新葫蘆兄弟》動畫長片的影評文章引起不少80后等網友的轉發,文章毫不避諱的對該動畫長片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和討論。《新葫蘆兄弟》由1986年播出的《葫蘆兄弟》改編,雖然制作方聲稱該動畫在既保留原版的前提下又為葫蘆兄弟故事注入時代精神與現代元素,但從“能簡則簡”粗糙的畫質和無內涵的網絡用語對話來看,其無論在技術還是內容上均無過人之處,處處顯示出一種無言的平庸。《新葫蘆兄弟》的翻拍體現了我國動畫產業的現狀:眾多國產動畫片仍然停留在模仿、復制和加工層面。而不僅僅是在動畫領域,在整個藝術設計領域中或多或少出現的“空心化危機”都在吞噬著現代創意設計產業走向平庸和無趣。當前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什么都在變化,如思考,思考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由于更新速度、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商業的訴求都似乎變成了潛意識形態下的快速產物。所以有人提出我們應該慢下來放慢腳步用心去創作,而設計的匱乏僅僅是速度的問題嗎?近年出現的“慢設計”“再設計”理念逐漸走入我們的視線,它們提供了一個個對當代創意設計走向的平臺和思考渠道。也許對設計的理解,需要聯合設計的本質意義,聯合價值觀和社會主導的生活方式來進行探討。
1 “慢設計”與“再設計”
1.1 慢設計與再設計的闡釋
慢設計,慢設計最早由瑞士建筑設計師阿特利·彼特提出,它強調設計師在隨性的感知狀態下進行創作。“慢”,從心,從曼,“曼”意為“延展的”,“心”指“心里的感受”、“感覺”,“心”與“曼”聯合起來表示“心里感覺到時間的延展”,以內心的感受為主。所以慢設計強調的只是一種設計理念,而非強調時間。
再設計,由日本平面設計師原研哉所提出,它所輪廓的包括一切被已知的事物,對設計理念進行再審視,重新解構為其最舒服、最自然的方法,是對我們普遍的、共享的價值進行再思量,對原有設計的一種批判。同時,它又不同于改良設計,再設計更偏重文化性。
1.2 慢設計與再設計的創意表現
慢設計與再設計的創意表現體現在作品的創造,感受以及反思之中。慢設計的表現形式體現在作品中大致可以用:揭示、反映、合作、參與 來體現。在設計過程、設計方法和設計結果中,旨在改善人與環 境、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再設計的創意表現形式體現在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各方面,如對功能的再設計、對形態的再設計、對審美的再設計、對情感的再設計等等,體現出再設計對承載物的平常而深度的挖掘。
1.3 慢設計與再設計的區別與聯系
本質上,慢設計與再設計的設計行為是有類似之處的,皆是對已知的一種打破和重構的行為。兩者都意圖對設計本質進行思考,也是對設計使用者價值觀的一種灌輸,是通過設計作品媒介傳播價值觀念的行為。而不同之處在于慢設計更多地注重對情感精神追求的回歸,如追求與享受、尊崇回歸本我。而再設計多體現在一種對前設計的一種批判意義,從而進行重新或增加意義界定。兩者即有相同之處也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我們不妨把二者進行聯系綜合的看待和剖析。
2 “再設計”與“再設計”的存在價值
2.1 社會存在價值
整個社會的運行都有一個巨大的趨勢,當更快、更強的社會認同感強烈地占據了思維的上風,如何做到更好,更精致的方式動搖了我們對品質的追求,于是快文化的出現和風行并非偶然,不同的認同價值觀導致了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辦事方式的本質區別。
慢設計與快設計的出現體現的價值觀正是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柔和的調和劑,它們在無形中融入生活中,工作里;正如埃爾多·索色斯所說:“當設計開始于產品進入家庭、街道、城市、天空、人體和心靈時,當產品在我們生活中成為可視的、物質的、可感的形象時,設計便開始了”。設計并不以新產品的誕生而結束,而恰恰開始于產品誕生的瞬間。再設計和慢設計被重新定義和賦予的使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環境,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們對原有的價值觀的反思,是對當代快速生產,快速消費活動的緩沖。
2.2 情感存在價值
層出不窮的新設計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趣味,也滿足了我們被誘導和刺激的占有欲。快速的新設計使我們來不及與擁有的事物產生情感上的交流,產品與我們短暫的交往使之不再有符號性,不再記錄我們的情感。我們與擁有的事物之間難以建立一種相對恒久的生活方式,也很難獲得可以在產品選擇上被顯示的存在感。而“再”是一種審視,也是一種重生。審視早已被界定的,對單調日常的大膽喚醒,“慢”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修正。是對認知的修正,思維的修正。
再設計與慢設計存在的情感價值就在于它們回到設計的存在問題:以人為本。設計源于生活,它改變生活,最終還要回歸于生活。一切設計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設想和憧憬,使人的精神情感生活變得豐富、充實,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消費者精神和情感需要的設計拉近了產品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同時也是未來設計的總趨勢所向。
2.3 設計存在價值
回到設計本身。再設計與慢設計對于設計本身來說它們的存在價值又是什么。前面說到,再設計并非等同于改良設計,但是設計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造福人類而存在。就本身的存在使命來說,再設計與慢設計的出現和興起不斷督促著整體設計方向走向更貼近生活,解決遇到的難題。如同原研哉所說:“設計的實質在于發現一個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然后試著去解決的過程。”再設計與慢設計正是鞭策著設計,同時感染著設計,或許影響設計的發展將使其參與者一次次地遇到對設計意義的思考。
3 “再設計”與“慢設計”的價值觀思考
3.1 對設計理念的再審視
“慢”是—種責任,“再”是一種批判。它們皆倡導更少,但更好的理念。設計師與生產者需要為文化與社會負責,這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慢”是對事物的“本”與“末”的再認識,在嘈雜的設計世界里,原本設計中最本質的目的甚至往往被忽視,取代的是對于情感、喜好、藝術、吸引力等等附加價值的過分追求,經久耐用甚或成為獲取利益的阻礙。通過簡約、溫暖的設計,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達到返璞歸真的狀態,也使人們獲得由內到外的平和心態。當設計介入到做東西當中,和它同為一體,設計便不再僅僅是設計,而是激發造物者本身無限潛能的無形力量。
3.2 對基本設計的再回歸
不論是“再”,還是“慢”,皆是提倡對“舊”事物的新看法。浮躁的社會心態讓設計速度加快,卻有速度無效率。大量的設計時間被低效率的消耗掉,真正用于對確定目標進行推敲和深化的時間往往不夠。今天的設計師創造的焦點可以集中在產品的式樣和裝飾上,這些創造往往作為商業陰謀的一部分用來掩蓋產品的嚴重同質化,以至于今天我們談起設計的革新,往往只是在功能、工作原理、機械構造等方面雷同基礎上的裝飾和式樣變化。受眾視覺的逐漸疲憊可以從今年來逐漸流行起來的“極簡主義”風格看出,對于一些特性比如肌理、優雅的特性能的歡迎已超越簡單的視覺沖擊,相比不斷給設計做“加法”的所謂創意,極簡主義在視覺上所做的“減法”減去了繁瑣的外包,還原設計承載物原本的模樣,給了受眾無限的想象空間,把設計的初衷放大,時刻提醒著使用者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去繁從簡”的設計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回歸對設計的詮釋,就是基礎設計對設計的重要性。
而若在對待基礎設計工作上能得到較好的選材、整合和運作,“令平常未知”,擯棄那些所謂的“刺激”,用明亮的眼睛看待平常,得出設計的新思路,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蘊涵著無數設計的可能。從零開始是創造,而將已知變成未知也是一種創造行為,再把設計作為一種載體加入新的構想、新的創意和新的觀念,去創造符合于時代發展的生存方式。
3.3 對當代設計的再思考
當代設計的發展面臨著眾多考驗,隨著人們對審美、情感、功能各方面的認知提升,給設計從業者的考驗也隨之增加。同時,市場經濟主導下的消費觀與藝術創造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再設計”與“慢設計”的發展趨勢貼合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基于文化創意產業下的當代設計研究范式的轉變是順應市場需求和人類社會進步的, 這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職業道德和設計倫理道德顯得尤為重要,設計師與生產者需要為文化與社會負責,賦予設計一定的精神指引,讓設計引領社會進步發展。而“再設計”與“慢設計”提倡的回歸和慢生活理念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走向,是社會大環境下的必然趨勢。雖然是“回歸”回到基礎,回到原點,但當代設計基于社會大環境下承載的應是更多的責任。作為當代設計從業者,需要用更宏觀和縝密的研究思維,認知到基于文化創意產業下的當代設計正在從單一的人文學科向更全面的社會學科轉變,它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力戒浮躁,靜心思考,在當代設計不斷走向審慎而負責的創造道路上,設計者們依然任重而道遠。
4 結語
設計的發展將使得我們一次次地面對設計意義的思考,設計創造投射出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創造活動試圖賦予生活某種意義,同時又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論是“再設計”,還是“慢設計”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而存在。“慢”是為了更好的“快”,“再”是為了更好的“造”。對設計的不斷深化和剖析,是對我們自身的不斷認識,并以期恢復或獲得對生活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它要求我們注重效率,把有限的時間節省下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并重新發現熟悉中的未知的感覺。在“再”與“慢”的價值判斷中,需要認真體會選擇到底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長遠影響,而設計真正的價值也需要我們在當今迷宮般的媒介中永不停歇地去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