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市是農民進行商品交換的主要場所,農村集市貿易也是農民主要的經濟活動。建國初期,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是首要任務,在此期間農村集市貿易也隨之恢復。山東膠縣地區的農村集市貿易也在各種綜合因素作用下恢復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市貿易;膠縣;恢復
集市是農民進行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農民通過集市進行商品交換,獲得自身所需的商品,實現調劑互通,滿足生活需求。農村集市貿易是農民日常生活中進行商品互換的主要方式。農村集市貿易是農民社會生活的重要反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因受到多年戰亂破壞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首要任務是恢復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國家經濟。此時關系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農村集市貿易作為農村經濟的一部分也進入恢復時期。
山東膠縣位于膠東半島東南隅,膠州灣畔,位于膠萊河入???,以平原地形為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膠縣處于橫貫山東的膠濟鐵路東段,交通便利,商貿繁榮,發展歷史悠久。膠縣作為膠東半島重要的農業產區,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對地區經濟發展而言十分重要。建國后整個膠東半島地區的農村經濟得到有序的恢復與發展。膠縣在1947年時已基本解放,作為老解放區經濟恢復較其他地方早,經濟恢復狀況較其他地區好。
建國后中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迎來新的時期。在整體社會安定的環境下,針對國家發展工業化的要求與農村社會現狀,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幫助農村經濟恢復發展。農村社會各方面因素的變化都是影響建國初期膠縣農村集市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1 客觀因素
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東膠縣的農村集市貿易在短時間內逐步恢復發展,有其重要的客觀因素。
1.1 社會局面安定,外部環境良好
農村經濟在其社會發展過程中,擁有安定的外部壞境是十分必要的。1947年,膠縣在經歷了日偽壓榨,國民黨盤踞,終于通過數次斗爭將其解放。從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到1947年膠縣解放,五十年間,膠縣人民經歷了帝國主義的壓迫、日偽軍的壓榨,戰亂持續不斷。長時間的戰爭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的損失,大量房屋破損、土地荒蕪、青壯年被抓做苦役,農村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的破壞。
在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苦難后,膠縣建立新政權,采取有效措施維護社會安定。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膠縣地區作為老解放區,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安定環境。在11月膠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中,明確表明會議要討論解決地區恢復與發展問題。提出“農業生產節約與備荒”的要求。只有農業生產的發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克服困難,與天災蟲害進行嚴重的斗爭,爭取增產,迅速轉入冬季生產工作,如冬耕、挖渠疏河等。同時為了完成這些工作,需要很好的整理發展互助合作社及貿易、運輸等事業,以更好的把生產的花生、棉花等工業原料及副業生產品進行推銷,換取農民需要的必需品。這一系列思考與措施都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的恢復。建國后,膠縣農村在結束壓迫和戰亂的環境中,進入穩固發展的新時期。這些因素的變化為農村經濟的恢復、農村集市貿易的興起和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外部環境。
1.2 抗災救濟
在1948與1949年膠縣遭受了嚴重的水災與蟲災,農業歉收,農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有的農戶甚至出現斷糧現象。縣委充分認識到抗災救濟的關系農民生存的重大問題。積極領導群眾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災害損失,克服困難積極想辦法,進行生產自救、社會互濟、自由借貸。政府貸糧68萬斤,救濟糧3.9萬斤,解決在生產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發動群眾抓緊在農閑期間組織冬季生產運動,開展各類副業與手工業生產,開展運輸、組織群眾收割暫時未能收割是農作物。對地主土地里未收割的莊稼如花生、地瓜等分給無糧和少糧的民眾應急,增加農民收入。選擇準備開春后以農業為主的大生產運動,物色早熟麥苗與菜,以便早耕早熟以便救急。機關部隊人員在工作中適度引導手工業生產(禁止貿易)并幫助群眾生產,增加社會財富,減輕農民負擔。將機關、部隊降低生活水平到最低制度,節衣縮食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反對貪污浪費,一米一粒當知來之不易。在穩定地區集中地區以生產、渡荒為中心,組織群眾冬季生產。發放糧食貸款,并希望真正將其發放到勞動者手中。同時民眾積極實行自救,有些合作社將所存儲的糧食接濟或預支給當地農民幫助農民度荒。
1.3 土地改革
膠縣是重要的農業產區,土地對于整個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是至關重要的。農民需要依靠土地生存,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卻擁有較少的土地,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與富農手中。建國前,山東在1946年嚴峻的戰爭環境下,對土地進行改革。根據中央發出的《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與1946年
9月1日華東局發表的《關于徹底實行土地改革的指示》迅速貫徹土改。膠縣在11月份左右已經大部分完成土改工作。1947年依據《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膠縣深入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土地改革制度是對建國前土地改革政策的延續。建國初期,國家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所有制,保護民族工商業;從有利于孤立和分化地主階級,團結全體人民有次序地實現土地改革,確保社會安定和生產的發展出發,對地主和富農都采取了寬大政策。”“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薄皼]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1]膠縣自1950年冬到1951年秋進行土地改革和調整。因在建國前已進行過土地改革,所以這次改革主要是對土地的調整工作,針對先前土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然后頒發土地所有證。在土地改革中,貫徹政務院《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完成了劃階級、定成分的任務。對各個階級進行明確的劃分,其中佃農剝削收入(扣除地租)不超過其純收入(扣除地租)二分之一或總收入(扣除地租)四分之一為中農,否則為富農。膠縣各分區在土地改革中獲得豐碩成果。斗爭地主915戶、富農1449戶,抽動土地23626.579畝,及時糾正錯定成分的農戶,補發土地,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
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農業生產必需的土地,滿足了農民群眾對土地的要求,激發農民的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土改之后農業生產得到快速恢復,農民手中擁有了更多的勞動成果。這些大多是糧食、經濟作物或者農副產品,除了部分上繳國家之外,其他都歸自己所有。土改客觀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手中掌握更多的剩余產品,而且其中一些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是具有季節性的,加強產品的流通、互通有無成為農民的迫切需要,農村集市貿易得到發展也是情理之中的。
1.4 工商業調整
建國后,國家嚴厲打擊投機倒把,穩定物價,保持市場平穩。受連年戰爭影響,農村生產力遭到極大地破壞,農民購買力較為低下,農村市場一片蕭條。農村市場的蕭條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1950年6月,國家對現有工商業進行合理調整,確保國營商業在市場中的領導地位的同時,保護和維持私營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活躍城鄉市場,推進城鄉物資交流,緩解市場出現的呆滯局面。
中共中央于1952年11月作出《中共中央關于調整商業的指示》進行了第二次商業調整,指出私營商業營業額的急劇下降或過早下降,不僅增加了失業人員,而且影響了城鄉交流和廣大人民的升級。這是不了解經營商業的還有為數很大是小商小販,他們人多勢眾,上山下鄉,走村串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國營和合作商業不可能代替他們。從而不允許他們做生意和獲取合法利潤是不行的。[2]
經過一系列調整后,農民市場出現活躍局面,農村經濟逐步恢復。
1.5 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農村集市貿易是農民交換產品、互換有無的重要渠道,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占有重要地位。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商品的流通、人民生活所需都離不開農村集市貿易。農民的強烈需求也為在安定環境中的農村集市貿易的恢復和發展提供推動力。
綜合上述客觀原因,為建國初期膠縣農村經濟恢復,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2 主觀因素
2.1 農村集市貿易傳統悠久
農村集市的形成和發展受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農村集市在形成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自發性,農民需要將自己生產的剩余產品轉換為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這是農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環節。因為這種需要,農民會在特定時間段內,在固定地點進行集中貿易活動。
膠縣有確切記載的農村集市最早的在明萬歷年間立集,據碑文記載西南鄉良鄉集在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10年)立集。清康熙年間,膠縣有鄉集7處,到乾隆年間,集市數量增加到14處,以方便鄉民日常生活。雖然受到戰爭的破壞,但是知道新中國成立許多傳統集市得以保留。膠縣地區農民一直保持五日一集的趕集習慣,膠縣的農村集市自然延續下來。
在膠縣除了集市貿易外,還存在另一種與集市貿易類似的商品交易活動,便是山會。山會(廟會)是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古時,歷代帝王將相及地方上的知名人士、豪紳崇尚佛法,大興寺廟、供奉廟神。每逢廟神生辰或建廟記事日期,人們都會跑到寺廟燒香拜佛。當時有些商人和群眾,借去寺廟進香火的機會,捎帶貨物,擺攤設點,進行貿易,有買有賣,互通有無。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后,到時便會自然聚集起來,逐漸形成定期的山會(廟會)。廟會由先前以宗教職能為主轉變為以經濟功能為主。“廟會最初大概是專門為祭神的善男信女提供香紙食品等,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的民間貿易的集市,到了近代,有的廟會原來的宗教色彩已蕩然無存。近代廟會是由古代的集會集市發展演變而來的?!盵3]這些集市已逐漸背離宗教特色,集市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分離,趨向社會化方向發展。
也有一些山會(廟會)是由附近一些官僚、豪紳或者較有名望的人士發起,指定一塊空地,選定日期,出示布告,召集商人,到期日在這個地方做買賣。每年舉行一次或者兩次,每次1~2天或3~4天不等。在會期時間,買賣興隆,各行各業都有,參加山會(廟會)的物資也應時而變。如春季多鋤、鐮、锨、耙、掃帚等麥場工具。秋后則多農副產品,土特產及山藥、山貨,較大的山會還有牲口豬羊市。膠縣所轄區域內有廟會19處,山會(廟會)成為定期集市的補充,而且規模較大,發展演變成為建國后的物資交流會,具有非常濃厚的商業色彩。
2.2 加強集市管理
加強對市場集市交易的管理,打擊集市貿易中投機倒把、破壞市場穩定的行為。對農村集市貿易的稅收進行整頓,“在農村實行單一的定額農業稅,棉花、黃豆、小米等合起來按年計算稅額增產不再增稅。養雞、養羊,賣幾個雞蛋,都不收稅?!盵1]此外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市場交易制度,明文規定了市場交易主體的資格:除了供銷合作社、工廠、學校、機關等大宗消費者外,獲得相關機關正式證明的農村商店、流動小販可以進入集市交易。并加強對個體私營經濟的觀念。保護一切正當合法商業,嚴格取締擾亂市場的投機商業,以穩定物價和安定民生。[1]
加強集市管理,改造舊時“牙行”制度。舊傳統遺留下來的“行會”“經紀”,市場投機商仍然稱霸市場,投機違法,致使物價飛漲,市場混亂。為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集市市場管理,膠縣工商科于1950年在膠縣鋪集、杜村設置市場交易管理所。通過市場管理,對市場上那些“牙行”“斗紀”進行管理整頓,根除惡習。同時也吸收他們中間一些比較忠誠老實,工作態度積極的人員作為交易員,加強市場管理。
1949年建國以后,膠縣城鄉集市的市場管理費,本著服務收費、不服務不收費的原則,均按照人民政府工商科的規定:收取成交額的百分之一。由于當時市場交易管理所的人員,大部分是雇傭人員,因此,市場管理費基本上都用于管理人員的工作及日常辦公費用。
市場交易管理所成立后,通過整頓市場,統一度量衡計器。建國以后,膠縣西南地區市場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不法商人(舊經紀),利用各種舊的度量衡器(斗、秤、尺),剝削人民群眾。當時膠城區買賣用的“秤”就有“老秤”、“新秤”,有16兩1斤的,還有4.5兩1斤的,買賣糧食用“斗”“大斗”“小斗”也沒有統一標準。布匹市場用尺有8寸、8.5寸、9寸的,種類繁多為了打擊投機商人,利用舊衡器盤剝群眾,膠縣人民政府工商科和膠城區市場交易管理所于1950年8月對全縣的斗、秤、尺進行一次改換,統一了膠縣衡量器標準。在統一衡量器標準后,農民在集市貿易擁有一個標尺,使得交易行為更加公平、公正。
受這些傳統因素的影響,建國后膠縣農村集市貿易,在適當的環境下恢復和發展也是順理成章的。
參考文獻:
[1] 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336-338,266,466-467.
[2]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7:186-187.
[3] 李正華.鄉村集市與近代社會的變遷[M].當代世界出版社,1998:32.
作者簡介:史銘鏡(1991—),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