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要: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聞類型,西方在數據新聞實踐中引領潮流,并發展出先進的理念。同時,數據新聞的發展也推動了記者的轉型,受眾的角色也在悄然變化。
關鍵詞:西方數據新聞 理念 實踐
數據新聞近幾年異軍突起,引領潮流,但它并不是一個新事物,報紙上用圖表記載新聞的做法早已有之。隨著數據的大量存儲和數據處理手段的進步,用數據圖表的方式呈現新聞,引起各大媒體競相嘗試。各式各樣的數據新聞開始進入受眾視線,為受眾更好地了解世界上發生的重要事件提供了幫手。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政府開通一個數據網站data.gov。截止到2012年9月,網站上提供的原始數據和地理空間數據集的數量達到378529,還裝有1400個使用數據的應用程序。
除了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多個國家紛紛開放數據。記者不僅通過自己的方式搜尋所需數據,同時也通過官方途徑,利用《信息自由法案》向政府部門申請公開數據。這些數據成為記者們取之不盡的新聞來源。
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理念
一、全面綜合分析,挖掘數據價值。如今數據已成為了重要的新聞信息源,然而并非獲得了數據就等于有了一條直接通往事實真相的通道。數據并不能自己創造價值,數據的價值是通過人類的智慧和勞動得以展現的。僅僅把數據放在網頁上,而不去分析處理,它的價值就無從體現,數據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觀世界。公共數據集只是出于某些目的而采集、生成、選取、排列、過濾、整理、分析和修正過的數據,數據往往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不精確的和過時的。盡管數據可能存在瑕疵、偏見,但由公共機構發布的數據仍是我們能拿到的最佳信息來源。片面追求數據的表面價值是沒有意義的,不如將其作為一種補充材料,將數據與其他信息源、文件、專業知識相結合,擴充其自身的價值,更好地實現選題的意義。
“英國政府的小眾精英圈”將英國政府的整體架構用色彩斑斕的圓形圖表進行了呈現。這是根據政府公布的2011年每個部門的高級公務員任命名單繪制的。每種顏色的圓圈代表一個部門,圓圈的大小代表部門規模的大小。每個部門內部架構也在圖中得以呈現,讀者可以直觀地了解英國政府中哪個部門最為重要。另外,圖中對于每個部門的人數進行了明確的標注,同時還標注了各部門的長官姓名及其年薪。
二、結合新聞熱點,重視策劃設計。一些平庸的數據新聞記者會花數周時間去研究一個數據集,最后繞來繞去地搞出一個不痛不癢的報道。優秀的數據新聞記者會在發布獨家爆炸性新聞之前,花數周時間去做周密的數據調查策劃。人們見得最多的是一種制作過程相對簡單的數據新聞,在新聞事件正在發生時,記者們就能迅速地找到關鍵數據進行分析,并引導讀者們參與到報道過程中來。
在發布“160個國家發布了針對特定宗教的騷擾和威脅事件”這一新聞時,記者制作了一個“宗教容忍度”坐標圖,顯示世界24個各國家宗教面臨的社會政治壓力。橫坐標表示限制程度,縱坐標表示敵意程度,用圓圈表示不同的國家,圓圈的大小表示每個國家的人口數量。
美國總統大選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其選舉規則之復雜對于普通受眾而言較難理解,數據新聞記者運用選舉相關的大數據制作成圖表,實時展現選舉的發展。以2012年美國大選為例,將奧巴馬和羅姆尼的得票率用不同的色彩表示,顯示在地圖上,展現二人在美國各州縣贏得的選票數量。運用色彩的對比和在地圖上的直觀展示,選舉結果一目了然。另外,還對支持不同候選人的選民年齡、性別、種族、年收入、宗教等進行了民意調查統計,用同樣色彩的圖表加以顯示。整個報道色彩協調、直觀易懂。
三、刪繁就簡,發揮簡潔的力量。并非越復雜的可視化作品越是成功的數據新聞。相反,淺顯易懂、能夠迅速傳遞信息、易于分享的單一圖表更容易在網上瘋狂轉載,產生病毒式的傳播效應。而復雜的可視化作品,會把很多受眾拒之門外,讓他們不愿看,因為要完全看懂還要費點腦子。在視覺傳播中,簡單、簡潔就是強大的優勢。
在一個題為《數說中國》的數據新聞報道中,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中情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交易所聯合會、《財富世界500強》《經濟學人》、騰訊等的數據,用圖標的方式展現了中國許多領域的發展,并且將中美進行了對比。色彩搭配合理,圖表簡潔直觀。該報道的三個小標題是:欣欣向榮的經濟體、老齡化加劇的人口、他們還愛肯德基,從小標題的選擇可以看出西方對中國最關注的幾個方面。
數據新聞背后的分工合作
數據新聞記者扮演著一種橋梁的角色,一邊連接的是手握眾多數據的權貴,另一邊連接的是渴望了解事件真相的平民。前者不屑于去解讀數據,而后者則需要幫助才能獲得數據。
數據新聞記者之所以重要且不可取代,就是因為他們能通過一個記者的視角,而非數據分析師的角度看待數據。解讀數據并非易事。有觀點認為,隨著數據逐漸增多,分析工具逐漸普及,數據分析和解讀變得容易,是誰都可以讀懂的。其實不然,只有經過大量學習和專業訓練的專業數據新聞記者,才能準確而敏銳地理解一個數據集背后的深意。
如今統計的發達使得大量數據得以存儲,政府信息公開的發展也使得大量數據向公眾開放,然而如何從龐大的數據庫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點,則是數據新聞記者的首要工作。
《衛報》根據美國軍方重大行動數據庫SIGACTS關于美國軍事行動的龐雜數據中,完成了維基解密系列報道中的阿富汗戰爭日志、伊拉克戰爭日志、美國大使館密電丑聞等報道。
以伊拉克戰爭日志為例,這份解密的文件資料包含391000份戰事記錄,記者們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選取了報道主題,并從數據庫中挑選出可供使用的數據,他們將有人傷亡的事件全部標注在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紅色標注直觀地展現出戰爭的殘酷。記者們采用交互圖表的方式,試圖為讀者呈現戰爭的原貌。讀者可以在時間軸上選擇時間,點擊進入查看每一起事件的戰爭日志。另外還為讀者提供了詞匯表幫助理解軍事術語。
在優秀的數據新聞背后,不僅是記者的努力,也包含了許多輔助報道者的汗水。他們對大型數據集的處理建立簡易數據集,他們使得記者的初步想法得以技術上的實現,記者不必懼怕大型數據,專心于分析數據背后的故事,報道在這種合作中更加豐富精彩。
數據新聞時代的受眾角色
互聯網時代,新聞記者不再有知識優勢,受眾也可以直接獲得數據,讓受眾參與到新聞制作過程中成為了數據新聞報道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眾包”。
最著名的眾包案例莫過于2009年《衛報》關于英國國會議員開支丑聞的報道,面對646名國會議員收據單形成的龐大的數據集,《衛報》選擇讓讀者來幫忙。讀者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數據處理工作就變得輕松起來,一些有價值的新聞點也被挖掘出來。
除了請讀者幫忙整理數據,眾包方式還體現在讓讀者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衛報》的“數據博客”現在有一群活躍的讀者,他們有的自己把博客上發布的一些數據進行可視化制作,有的在Flickr上發表意見點評他人的可視化作品,使得數據分析成為一個通力合作的過程,從而推動數據新聞的發展。
《英國人的身份認同感》通過眾包的方式來看英國的民族凝聚力。《衛報》通過網絡調查,調查英國民眾認為自己是不列顛公民還是不列顛群島選區的選民。這一分歧在蘇格蘭表現得最為明顯,他們在2014年舉行公投以尋求獨立。
數據新聞并不是花花綠綠的圖表,而是盡可能用最好的方式去講故事,數據新聞報道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反饋。為了使得數據新聞的呈現易于受眾理解,《衛報》等西方媒體在數據新聞的設計中注重聽取受眾的建議。例如在一個關于倫敦貧困水平的報道中,衛報記者通過交互地圖展示倫敦各區域的貧困狀況,用不同顏色表示貧困程度。關于地圖的色彩搭配問題,編輯記者與讀者在Twitter上展開了討論,充分考慮不同受眾的需求,例如紅綠色盲患者提出的建議等,才最終確定地圖的配色。可見,受眾不僅是數據新聞的讀者,也是制作數據新聞的參與者。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