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莉
摘要:輿論監督報道需要深度,更需要溫度。溫度來自于緊抓社會熱點的客觀真實報道,來自于靈活手法的運用,來自于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建設性,來自于團隊的合作和與采訪對象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輿論監督報道 深度 溫度
《第一聚焦》是寧波廣電集團2015年全新推出的一檔日播類電視輿論監督欄目。2015年11月27日,《第一聚焦》欄目《腥臭難聞的五愛溪坑》節目播出后,引起了社會關注,時任市委書記劉奇就節目做出批示,要求對黑臭河整治盡快落實。報道不僅促成了事件在第一時間得到查處,還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緊抓社會熱點 客觀真實報道
開展輿論監督報道,首先選題的確定必須是社會的熱點、難題,必須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輿論監督報道沒有關注度,就難以推動問題的解決,意義也不大。象山縣石浦鎮五新村五愛溪坑腥臭難聞的問題,被當地群眾多次反映到論壇、微博等平臺,說是河道未接污納管,污水都是直排河道,日積月累,河道被嚴重污染,奇臭難聞。帖子立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五水共治”①是一件大事,全市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老百姓也期盼門前的黑臭河能變清,污水直排正是輿論監督報道的選題。
由于無法聯系上采訪對象,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踩點調查。五新村地處石浦鎮北側,背山面海,東面就是石浦漁港。11月20日,記者來到這個小漁村時,發現村里大大小小的河道有好多條,記者只能沿著村莊里的河道逐段排摸,排摸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在一條叫做五愛溪坑的河流末端找到了黑臭河段。記者看到,由于水流緩慢,溪坑上聚積了大量垃圾,整個河面看上去是一片黑色,溪水渾濁不堪,腥臭難聞。越往下游走,河道越窄,臭味也越濃,污水最終沿著河道流入東海。
運用對比手法 使新聞點更明了
采訪過程中,記者被告知,這條五愛溪坑,穿村而過,全長2.5公里,是村里的主要水道。溪坑的源頭是山上的三江村水庫,屬于一類水源保護區。那么,從水源保護區流出來的水,怎么會變成這樣呢?記者意識到,如果要找到原因,必須從頭調查,在記者的要求下,熱心村民帶領記者一行爬上山頂,去拍攝三江村水庫的水質情況。鏡頭畫面一對比,一邊是碧波蕩漾的上游源頭,一邊是渾濁腥臭的下游,同一水源卻是截然不同的水質,此時無需大段解說,一目了然。
對比的手法不僅使觀眾看得更清楚,新聞價值點也更加明顯:從水源保護區流出來的水,為什么流到下游就變成了黑臭河,中間的2.5公里究竟存在哪些污染源?自然而然引出接下來的調查過程。
深入調查 使新聞更“鮮活”
記者一邊收集采訪村民意見一邊調查河道黑臭的原因。調查中,下游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清澈的水庫水之所以成了黑臭河,原因就是村子里的1400多戶居民的生活污水沒有納入污水管道,而是直接排入溪坑。光靠村民的話很難讓觀眾信服,為了給觀眾一個直觀的視覺,在記者的請求下,熱心村民詹師傅打開了自家門口的雨水井,同時在家中開始洗菜洗碗。果然,家里的生活污水一排放,門外的雨水井就開始嘩嘩淌水,最后直接排進了溪坑里。而1400戶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這樣直排進河道,最后流向東海。這幾秒鐘的畫面,一下子抓住觀眾的眼球,也讓新聞事實更加鮮活。
這種對信息深挖、拓展和有效傳播的能力成為新聞中的“妙筆”。隨著記者的深入調查,我們還發現,這條河道問題不少,不僅生活污水直排,而且河道中還彌漫著一股帶有腥氣的刺鼻味道。村民透露,這是溪坑兩邊的冷凍廠排出來的生產污水,使得溪坑水的污染雪上加霜。沿著村子走了一圈,記者看到五愛溪坑兩側分布著十幾家大大小小的冷凍廠,在其中一家冷凍廠門前,記者還找到了一個排放口,正在向河道排放污水。進入廠內,看到幾十名員工正圍著作業臺在解凍帶魚,混合著銀色鱗片的污水流淌到地面上,匯入車間外的雨水溝渠,排入溪坑里。暗訪記者發現,這些冷凍廠基本都以規模小為由沒有安裝任何污水處理裝置,而冷凍廠的負責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環評。
多部門求證 客觀全面 重在推動難題解決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沒有解決的方案,何時才能變好?記者開始對監管部門進行采訪,記者首先找的是五新村黨支部書記。該支書向記者證實了村民的說法,由于村里污水管網沒有建設完成,企業污水跟生活污水都是直排五愛溪坑。接著記者從石浦鎮環保分局了解到,由于海產品加工的特殊性,企業所排放的污水中會出現磷酸鹽和氨氮超標等現象。按環評竣工驗收報告規定,企業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要經兩級生化處理之后,再進行沉淀處理,才能實現達標排放。然而因為場地的限制,目前冷凍廠的污水處理效果并沒有達到要求。
五新村的污水到底什么時候才能接入污水處理廠呢?記者隨后采訪了水務公司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規劃當中的兩個污水處理廠項目目前已經動工,預計2016年的8月能夠建成。污水處理廠建成的同時,村里的截污納管工作又什么時候能完成呢?記者又采訪了石浦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他告知記者污水管網也在設計,預計2016年初主管網能夠鋪設好,而五新村的設計圖紙目前也已經完成了,上報發改委審批。
客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媒體公信力的保證。這對輿論監督報道來說,更是如此。七分鐘的《腥臭難聞的五愛溪坑》報道中,一共有九個采訪對象,分別是村民、冷庫工作人員、石浦鎮五新村黨支部書記、象山縣環境保護局石浦分局局長、水務公司工作人員、石浦鎮分管農業的農業副鎮長,14段采訪,他們都是事件的關聯者,最有發言權。從求證題材,到記者現場走訪,到村民意見收集,再到排污企業暗訪,最后到各部門政府回應,五個組成部分構成了一篇調查報道,整篇采訪客觀真實,稿件經得起推敲,報道有理有據,應該說是輿論監督報道取得成功、引起社會關注的重要原因。
《腥臭難聞的五愛溪坑》圍繞重點工作進行輿論監督,采訪深入,同時也體現了老百姓在輿論監督中體現的力量。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許多熱心村民,做輿論監督類報道,要有意識地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人際關系,才會信任你,群眾才愿意配合你。另外,報道能否成為有品質的作品,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隊,尤其是在輿論監督類題材的調查過程中,需要暗訪,暗訪中獲取的信息越接近老百姓的視角,呈現內容信息越真實。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俗稱“五水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