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超
【摘要】初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視角,在美術課堂上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展開美術課堂教學。文章從轉變學生的心理、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課堂模式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美術;激發興趣;創新能力;策略
美術的美育功能不言而喻。但目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對美術不感興趣。根據調查分析,學生對美術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兩個方面:一是應試教育的指揮棒的影響,學校不重視;一是教學方法落后,導致課堂氣氛低沉,學生失去興趣。
一、轉變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七年級的一節美術課上,學習內容是《線與造型》,在用圖片等情境呈現后,進行美術作業訓練——嘗試用線條表現人物頭像,并且重點表現頭發,并且細化到表現班級里的女同學的頭像。
任務一提出,同學們紛紛反對,“我想描寫我爸爸”“我想表現男同學”“我想畫一畫小貓”……對于這種不聽從的現象,一般情況下教師會以粗暴方式讓這些學生想畫一畫自己熟悉的人或者物的興趣之火被澆滅,從而抑制他們繪畫的積極性和濃厚的興趣。
教師不妨“冷處理”,分析他們“唱反調”的心理:畫小貓、畫老爸等,主要是缺乏自信,總想畫自己最拿手的……作為美術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心理,從興趣出發,給他們創作的自由,在保護了他們自尊、發展了興趣的同時,讓他們挑戰一下自己,以班級一位女同學為“模型”,用所學的“線條與造型”的知識,勾畫出女同學的頭像,重點表現發型。這樣的教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激發學生繪畫的熱情和興趣。
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在美術教學中,美術老師們的意識存在著差異,教學觀念也不一致,有的認為美術課是副科,于是,課堂上要么是自習課,要么三言兩語,簡單、隨便布置一個繪畫任務而讓學生任其發揮,對學生的作品也缺乏有效地評價……久而久之,學生也從內心深處對美術課不重視。除此之外,與之相對的是個別教師期望把學生培養成畫家、藝術家,于是,對學生高要求、嚴要求,要求學生的作品個個出色,個個出彩。于是以成人的眼光分析學生的“作品”,致使多數學生可望不可及,使他們因此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自信喪失,興趣消失。
為此,作為美術教師,應首先轉變觀念:我們的美術課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滲透美育教育的基礎,不能有應付一節課、哄學生玩的理念,也不能對學生期望值太高,畢竟學生眼中的世界和認識的水平,不能和成人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美術知識的增多、情操的陶冶,審美意識、繪畫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三、改變課堂模式,提高創造能力
1、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美術課堂上,教師“教”得認真,把美術課堂看作傳授美術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教學方法簡單,使學生思想僵化,創造力等被禁錮起來。如對于七年級的一節《漫畫》的教學,一般情況下,美術教師會從漫畫的由來、漫畫的起源、漫畫的流行等一一述說,再呈現中國早期的漫畫,外國早期的漫畫等一一詳述……可是學生聽得毫無興趣可言。
對于《漫畫》的教學,教師走出理論的灌輸方式,而是以通過形形色色的漫畫欣賞,如人物漫畫、肖像漫畫、公益漫畫、四格漫畫等,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呈現一些明星的肖像漫畫,開展“猜一猜這是誰”的游戲,通過猜一猜這些漫畫中的小沈陽、王寶強、成龍等,再和他們的實際肖像進行比較,從中感受和體會漫畫的幽默之效果以及強有力的表現手法——夸張的運用。再呈現幾張人物肖像漫畫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是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夸張,這樣,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接受式學習,而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運用現有設備,直觀教學
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改變常規美術課的天天自習、節節游戲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聲音、圖像、音樂等刺激學生,從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學生通過大量作品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學習七年級的《美術的世界》時,對于“生活中與美術相關的現象”的教學,如果教師僅僅“單口相聲”而逐一羅列出來美術的分類,諸如繪畫、雕塑、設計、建筑等,學生會感到很茫然,因為學生對美術作品知之甚少,抽像、空洞地說教,將無濟于事,而如果教師用多媒體呈現一些生活中的美術作品,諸如繪畫、設計、書法、攝影、動漫等,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性和直觀性……之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假如生活中沒有美術,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3、訓練應有層次
繪畫教學中,應按照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按年級的不同而巧妙設計教學目標和設計訓練任務。如對于“線造型”的教學,在訓練設計上,七年級應要求低一點,從最簡單、最基礎的造型畫起,可以引導學生從簡筆畫畫起,之后,再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難度,否則,如果開始就要求高、任務難,會讓學生對這方面的學習感到畏難情緒,會使學生對美術的學習望而生畏,止而卻步。
美術教育忽視不得,但也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新課改,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轉變觀念、巧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激發下,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力、創造力,構建精彩的美術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