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吶
【摘要】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師的目標。美術學科如何適應課改需要,這是許多美術同行正在困惑和思索的問題。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從而使高效課堂的實施落到實處。
【關鍵詞】初中美術;提高;教學效率
美術教育是學校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開設美術課程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其智慧,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在學校教育中美術始終處于“副科”的地位,甚至一些學校美術課已形同虛設,即使開設了美術課,教師和學生也未重視:教師教學隨意,不重視方法的運用,其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沒有興趣,甚至在美術課上做其他學科的作業,學習效果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各種教學用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的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多于實踐技能的學習,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如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興趣,并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據專家測定,在個人接受信息比率中,聽覺接收率為11%,而對畫面傳遞的信息接收高出對有聲信息的接收十倍左右,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體現的更為突出。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注意對教學環境的布置,營造教學氣氛。如在造型課上,懸掛一些與課題相關的作品,老師的演示作品等;在工藝課上,適當多擺些工藝作品,掛些工藝制作示意圖等;在欣賞課上,播放一些與教學相符的音樂,有了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可以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沐浴藝術的海洋,受到美的感染,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中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作為美術教師,要承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發展方向,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和掌握知識,營造一個愉快、寬松又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發揮主體地位,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以積極的態度去參與自身的發展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在教學中,可以實施開放性教學。首先是材料上的開放。鼓勵學生隨意選擇材料和手法去表現,告訴學生不要以為作畫只能用蠟筆和水彩筆,其實只要你愿意,各種各樣的實物材料,像棉花團、厚紙片、透明膠紙,還有我們常見的毛絨布料、樹葉樹皮、各種廢舊物品等,都可能是組成一個個美麗畫面的最佳材料。
四、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所謂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即將構圖、色調等比較抽象的美術理論知識適當變化為生活中為學生所熟知的實際問題。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存在于生活中的美術知識,讓他們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美術”,以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和信心。作為美術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重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相互結合,必須在其中注入時代感、新鮮感與親切感,真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創作的熱情。同時,創設的問題情境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特征,并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開始,真正做到“關注學生所關注的、思考學生所思考的”。
五、注重探究
新課程標準下學生活動豐富化的表現之一便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探究活動。那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呢? 首先,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努力將原先用于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于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其次,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引導。教師的語言要結構化、操作工具要精心設計,共同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展開服務。
六、以勵育材,鼓舞學生不斷向前
在教學中,我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賞識激勵,并用這種方式,發現一些可塑之才,使他們逐漸對美術產生信心。一般情況下,我多是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之間評價和教師評價三種方式進行。無論是那一種形式,都以加強學生的欣賞水準為目標,增強自信心為目的。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至關重要,如果方法得當,會使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得到充分激活,能以更加認真地態度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積極發揮最佳水平。在進行教師評價時,我往往在作業后面加上自己的評語:“你進步真大!”“這次畫得不錯,老師看出你是在用心去畫。”“太棒了,再接再厲!”等等評語,讓學生有足夠的熱情期待著下一次的創作。
總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我們廣大美術老師要認真領會新課改教學理念,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效率,讓學生得到更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