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開鳳
創新,不是墨守陳規,而是推陳出新。而創造性思維就是指人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通過創造思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鼓勵質疑,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懷疑已成為定論的東西。當然,發現疑難,提出問題,對小學生來講,有一個培養、訓練的過程。
1、激發興趣,養成質疑習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實際上,只要教師實事求是,有地放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不斷提出問題又能不斷地解決問題。
2、教給方法,提高質疑水平。要指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因素、表達形式、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和語文教材特點的不著邊際的濫問。以語言因素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在標點不同處、字詞精當處、語句重復處等質疑。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質疑水平會逐步提高,一些學生能提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
3、積極引導,解決質疑問題。啟發了學生提問,接著要解決處理好學生提出的問題。發現學生提出帶有規律性、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對于提得不夠好的,也不必求全責備。教師應盡量在課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些問題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討?
二、激發想象,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想象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觀察感知,豐富表象積累。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創造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智能。因此,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指導觀察與課文有關的事物,如實物、圖片、影片……與作文有關的景、物,如風霜雨雪、花鳥蟲魚、人情風俗、親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善于將觀察到的用于課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訓練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閱讀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想象的發展。
2、啟發引導,拓寬想象空間。如果我們單純地談教學,忘記了教學活動背后還存在著一個廣闊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變成一種缺乏生氣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觀察、思維及各種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活潑、深入、全面,有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主要表現在閱讀和作文兩個方面。
(1)閱讀。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憑借教材進行想象,有助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理解課文中發展想象,又通過想象進一步理解課文。引發想象,可在理解課文詞句時進行。
(2)作文。小學作文訓練為學生創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運用想象思維指導學生寫作,利用寫作培養學生創造想象,是打開學生思路、豐富文章內容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過編故事、續故事、續寫、擴寫、科幻作文、寫童話、看圖作文等等富有創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訓練形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三、打破定勢,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思維定勢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存在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認真考慮它的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努力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幫助學生沖破陜隘的老框框,開拓視野,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1、同一個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識字為例,讓學生記“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坐”字,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應予以肯定、鼓勵。這符合學生“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的心理特點,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
2、同一個問題或意思,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或表達。創造性思維中求異思維的反映,它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3、適當安排一些具有不確定答案的練習。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安排一些“發散性”的練習。如在六年級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這樣一道課堂練習,把“我們收回了澳門”這句話換幾種不同的說法,但不改變原意。學生答案多種多樣:“澳門被我們收回了。”(被字句)“我們把澳門收回了。”(把字句)“我們不是收回了澳門嗎?”(反問句)誰也不能否認我們收回了澳門。“(雙重否定句)……
當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需要我們進行創新性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