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華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各種新型教學模式逐漸被運用到初中英語日常教學中,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團隊合作意識,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本文就合作學習的應用現狀與發展進行梳理和歸納,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初中英語;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的研究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1earning)最早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并在70-80年代間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這種教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富有創新意識和具有時效性的教學理論。
目前我國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多數個性張揚、缺乏集體意識,以我為中心……鑒于這些因素對于他們加強合作意識的培養和交際能力的提升均有著積極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使其逐漸養成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教育部門理應擔此重任,將合作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此外,《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2001)還提出,還要把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可見,國家教育部門對于合作學習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推行也十分重視。基于以上要求和認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推廣應用合作學習有著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合作學習的文獻綜述
1、國外研究情況
西方國家對合作學習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昆體良(約35-96)就曾在其著作《雄辯術原理》中提出了關于集體教學的設想,當然,這只是合作學習理論研究的啟蒙思想,尚未就合作學習形成明確的概念和系統的理論;1806年,英國的蘭喀斯特在美國紐約成立了蘭喀斯特學校,由于他早先與英國牧師倍爾對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論進行過研究,因而合作學習觀念在其創辦的學校中得以實踐,該教學理論就有較強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可和推崇,其中包括美國學者帕克、教育家杜威等人,到上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和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合作學習已經逐漸由美國、英國傳播到日本、荷蘭、前蘇聯、德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等國家,且在前蘇聯等地廣受追捧,前蘇聯在學習了美國、英國關于合作學習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進修院的方式組織對合作學習理論的繼續學習和研究,且逐漸衍生出“集體教學”這一教學模式。
2、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關于合作學習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學者丁邦平曾在上世紀90年代撰文介紹過歐美國家關于合作學習理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丁邦平在其文章中僅僅將合作學習定義于一種可大規模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手段,就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這一定位是較為片面的。
嚴格來說,我國關于合作學習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山東育科學研究所長王坦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其就致力于對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中與《合作教學研究與實驗》這一項目較具代表性;王坦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相互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也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三、現有不足及未來展望
從目前情況分析,即使國外的研究成果欠缺之處仍存在很多,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在何種條件下開展合作學習沒有明確的結論,我國對合作學習的問題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1、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方式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合作學習小組是以秧田式的座位為基礎,以4個組員為主,由于學生之間挨得比較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影響,而異質小組的組合教師以學習成績為參考,沒有顧忌學生個性的特點,因此,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是難以提升有效性的,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個性因素等方面組織建立小組才能行之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
2、小組成員缺少平等的參與機會
在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一般參與的機會比較多,學習差的同學及時參與表現自己的機會也很少。這種參與機會不平等的狀況,難以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小組合作的開展中關注差生,同時又要有效發揮優等生的作用,通過互幫互學,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從而提升合作學習實效。
目前合作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競爭性學習方式的培養,使得他們在合作學習中表現出了難以適應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合作學習地有效開展。由此,我認為,教師要關注學生合作學習技能技巧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