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
【摘要】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又不能流于形式,或走入只重開發而不注重利用的誤區。開發的目的在被利用,而利用的最好途徑莫過于具體的課堂,所以,我認為校本課程可以落實在具體的課堂。
【關鍵詞】校本課程;課堂滲透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一、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必然性
舊的語文課程體系追求學科的完整性與系統性,簡單地用學科體系代替教學體系,用學科的邏輯結構代替學生的認知過程,課程結構和教學要求比較單一,而且課程內容的時代性表現不足,有些教材內容脫離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和實際經驗。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語文課程體系在堅持基礎性的同時,體現選擇性、開放性、現代化的特點。選擇性是指課程內容具有多樣性、差別性,以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區域的需要,適合不同發展水平學生和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開放性是指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聯系,課程實施過程要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評價標準的差異性;現代化是指依據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調整課程內容,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現代科學及學科發展的新變化組合、選擇、增加新內容,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注意和現代生活相聯系,體現出現代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為實現新課改的這些要求,必須改變原有的只由國家設置課程、決定課程內容的狀況,轉而推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特別是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構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程體系,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二、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可行性
1、語文課程目標的多向性為語文校本課程的設計提供了寬廣的空間
高中語文教育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進一步的提高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學生不同的發展傾向和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在課程目標的設計上,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整合教育目標,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目標的多向性為語文校本課程的設計提供了多個觸發點,學校和教師應在理解學生不同需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優勢,形成有內在聯系的多元化的模塊組合,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不同需求。
2、語文學科特點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豐富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綜合性,生活中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許多內容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習的素材,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程資源具有其他學科不可相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因此,語文課程資源可供開發的空間是無比寬廣的。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學校的文化傳統、教師的自身素養和閱歷、學生的富有個性化的思維方法和情感體驗等,都是語文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教師應積極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和學習渠道,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
三、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應該注意的問題
1、切合學科特點
要分析語文學科所擁有的資源及優勢,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本著“為我所用”、實效有用的原則,對課程資源積極篩選、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深層價值和學科價值,開發適合學科特點的課程資源,避免毫無計劃、“亂開亂采”的行為。
2、體現學校特色
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中,應允許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遵循課程開發的規律,自主地進行課程開發,允許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課程開發方略、確立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計劃。同時,要充分、綜合考慮學校生存的社會環境條件、學校辦學設施條件和教師、學生的個性因素等方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開發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方案。照搬照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或其他學校的校本課程,就沒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3、注意靈活性和計劃性相結合
相對于必修課而言,校本課程更多地體現了選擇性和個性化,內容和形式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設計若干模塊,對于模塊的內容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實施,可以是以課堂為主,也可以走出課堂,構建與生活、社會的廣泛聯系。同時,要注意,校本課程的教學必須按照課程目標制訂科學的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的特點而造成隨意凌亂、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的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脫離課程目標。
廣大語文教師要更新課程觀念,增強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自身的優勢,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全新的語文課程體系,豐富和發展語文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