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久前給人類的教育活動重新下了定義,教育的意義正由原來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傳授知識的活動改變為能夠導致創新學習的交流活動。21世紀的基礎教育的重點不在是單純的教與學,而是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商。對學生評價的標準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重點側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這說明了素質教育已成為國際性教育目標。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記載和傳承著人類的燦爛文明,擔負著探索人生要義的使命,承擔著指導人生道路的責任。音樂在使人深刻體驗到審美愉悅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音樂與人生緊密相連,它以人的生存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格。
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通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達到心靈陶冶和塑造人格的目的。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養一些少數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孩子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人格到極優秀的程度。”這一觀點對我們的音樂素質教育很有啟發。本文在認真總結和吸收國內外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對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在音樂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見解,希望本文中的論點能夠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音樂教師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文化是人類創造出的文明成果對人自身的改造,是人類社會的產品。我國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文化是既作為人類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礎上,在社會活動中創造并保存的內容之總和而存在,又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創造活動而演化。” 我們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文化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創造物。音樂文化屬于精神文化的層面,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載體,是自然美的精練濃縮與升華。它把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融入一個個音符之中,“是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表達不同社會群體、種族、階級和階層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 “人創造文化,而文化又影響著人,滲透于人,塑造著人。”具有對人的“以文而化”的作用,人們在從事音樂文化過程中可以接受文化熏陶,隨著音樂深入人的心靈,文化滲透于人,塑造著人,使它因此美化。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在這里不是單指音樂,而是突出了它的音樂類的文化性。
素質,“一般指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條件與后天由長期的學習、訓練和熏陶所形成的各種能力,和對這些能力的形成起著長期穩固作用的后天性生理心理條件。” 音樂文化素質同素質一樣,除了是指由人的遺傳因素決定的音樂察賦、音樂感和潛能以外,當然“還包括人們通過后天的學習、感悟形成的對音樂的理解、懂得了某些音樂知識,經過訓練掌握了某些音樂技能,經由親身參與的音樂表現增強了創造音樂的能力等,”這些是后天學習和教育的成果。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后天學習,除了指書本上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指參與唱歌、演奏、聽音樂會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學習。這里所說的教育,除了學校的教育外,還包括社會環境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等,其中于無意識間受到的教育就是我們常說的“熏陶”。通過后天的培養學習,外在的精神文化產品可以內化為人本身的素質。一個時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內涵、水平,就可以通過這個時代人們具備的音樂文化素質水平來體現,這個時候,社會音樂文化的內涵就己經涵化為人本身的音樂文化素質。
音樂文化素質培養,作為人的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素質教育做了很好的鋪墊。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包含音樂知識、音樂技能、音樂精神三個層次。但是如同其他一切教育一樣,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灌輸和給予,在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其內在的感受力,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一定音樂欣賞能力的人,使他們能夠從音樂中享受到快樂,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激發人們對音樂美的愛好和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導致個體的精神陶冶與社會群體的和諧、穩定、健康向上等功能與效應,審美能力得到提高,以達到通過音樂來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與全面的素質的目的。
音樂有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丑化。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容爐”。音樂文化與音樂培養,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情趣和思想品位方面同樣有著舉足輕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充分解讀、欣賞音樂作品的人,被音樂藝術感染、吸引的人、其內在思維與外在行為必然與唯美的價值取向結緣。音樂雖源于自然之聲,但它卻常常與人的心靈感受相融合。音樂是靈感,是心靈深處的情感體現。音樂訊息,能給與人們歡樂、悲哀、寧靜、急躁、愛戀、高尚、憤怒等豐富多彩的感覺,音樂的內蘊以人的情感為軸心,對人的感染力極大。當音樂作品,音樂文化達到了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效果,其意義實際上己經超出了原有作品本身而進入了塑造心靈的境界。
音樂文化素質培養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們要通過積極、健康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宣揚社會主義的真善美,抵制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假惡丑,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高校的思想文化陣地,使學生從中領略、欣賞、感受高雅藝術的真諦,既凈化了校園文化環境,又使學生擁有美的情操,美的人生觀,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