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蘇
摘要:新課改對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要用心去接納每一位學生,平等地對待他們。去用心愛學生,通過情感交流,走進學生心靈。為了學生能健康成長,我們應摒棄那些跟不上時代的教學舊方法。新時期的教師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真正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應該有一個重大的轉變,教師針對創新教育及時代特點,要一改粉筆、黑板、嘴巴等簡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設計利用演示儀、投影儀、錄音機、錄象機、多媒體電腦等設備輔助教學,使語文富有“高密度,大容量,快節奏”等特點,讓課堂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要把教學同提高學生的素質結合起來。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小學語文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素質呢?至于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本文僅就個人的體會談幾點認識。
一、培養學生的敢于質疑能力
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是學習的重要方法,“疑”是啟迪思維的鑰匙。學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因為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求問題罷了。”他一語道破了創新和發現的真諦;好奇心理、問題意識及鍥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學研究獲得成功的前提。讓學生主動求知,學會質疑問題,應成為當今課堂教學的航標,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對任何問題都質疑。如在講述《雨中》時,教師先板書課題《雨中》,讓學生看題并提出自己看了題之后的想法或疑問,這樣一來,提高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而且增進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誰和誰?”“為什么事情發生在了雨中?”……通過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對哪些問題還關心不夠,這樣就能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加強學生的說話練習
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指出:“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聽、讀、寫三項就容易辦了。”這就是說,在學生的語文素質結構諸要素中,“說”是關鍵要素。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今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有意識地強化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的訓練,注意發揮“聽”“說”對思維、讀寫諸方面的帶動作用,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整體協調發展。對于這一點,我在導入正課之前給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真情告白”,為了做到情切語明,表意直接,不少學生提前收集資料,防止上臺窘迫,為了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們會更多地閱讀有關資料,甚至會用上一些電影、電視中精妙的臺詞。那種認真勁與執著精神,是他們個體意識逐漸成熟的表現。因為他們從同齡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別人。此時此刻,教師如能恰當地在一邊給予點撥,采用激勵手段及時鞏固,就會遠勝于平常教師上課時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提高,學生與老師走的也更近。
三、讓學生敢于課堂表演
時下,課本劇像一股和暢的春風吹進了校園,其藝術魅力獨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態的豐富活潑,觀演關系的天然和諧,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通過排演課本劇,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為學生健康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每天局限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天地相對窄小,老師每天一成不變的講解課文的方式難免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如果教師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材中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適合于學生排練成課本劇的文章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將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丑小鴨》一文時,我和學生一起動手制作了頭飾:美麗潔白的天鵝、灰不溜秋的丑小鴨、善良的鴨媽媽……當學生們把頭飾戴上時,課堂一下子變成了童話王國。學生出神入化的表演,繪聲繪色的朗誦,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真實的環境當中。我特別鼓勵一位性格內向的差生,讓他扮演丑小鴨。他演得很好,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他,并對全班同學說:“別看他現在是我們班上的‘丑小鴨,他只要努力學習,一定會超過你們,變成比你們還美麗的‘白天鵝。”課后,我時常督促他,關心他,不久他的成績直線上升,人也變得很自信,很開朗。
還比如教學《狼和小羊》,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中狼的兇惡和羊的可憐,教師在課外指導學生做狼和小羊的頭飾,然后在課堂戴著頭飾表演課文內容。在表演時,提示學生將狼兇惡的樣子和羊可憐的樣子表演出來。學生們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細節表演上更是一組勝過一組。實踐證明,表演使孩子們由“本角色”變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學習成為一種智力活動,創造活動。
四、善于使用多媒體教學,突破重難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集投影、幻燈、錄音、錄像、電視、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計算機等多種媒體實施教育,將為教育帶來一場深刻的革命。當前,現代化教學手段如何合理運用、如何將多種教學媒體優化組合的問題已成為突出的問題。教學多媒體的運用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媒體使用得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益。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計算機媒體,讓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拓展了多方面的協作學習。比如在教學《“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創造了老師和同學們正在香港游覽的教學情境,告訴學生由于是“一日游”,所以我們就去淺水灣、海洋公園和銅鑼灣幾個景點。這時多媒體展示三個景點的地圖,學生自由組成小旅行團,去他們喜歡的地方盡情游覽。學生此時完全是自主的學習,他們分成若干小組去讀相關景點的課文,學習預先收集的資料,等到老師請他們做導游時,他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課堂氣氛也掀起了高潮。
總之,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是千變萬化的。俗話說的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和教材的實際特點,抓住時機,有效“充電”,這樣就能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