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劉墉 1949年2月生于臺北,籍貫北京,現居美國,知名華人作家、畫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劉墉畫集》《螢窗小語》《我不是教你詐》,他的處世散文和溫馨勵志散文書籍經常成為華人世界的暢銷書,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
假如說哪位作家最喜歡談論育兒教育,非劉墉莫屬了。不過,他的確很有資格談及這類話題,因為他有一雙足以讓他驕傲的兒女。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茱莉亞音樂學院高才生、散文專欄作家及主持人;女兒劉倚帆多才多藝,15歲時就獲美國“總統獎”。作為一位父親,是如此成功,那么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大概用他一本書的書名最能定義,那就是他寫給女兒的《靠自己去成功》,也就是說給你最大的自由,憑借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我定義的成功。
對兒子,曾經很嚴厲
劉軒很優秀,現在會和劉墉一起出書。為了父親,他放棄美國優厚的工作與待遇,回到臺灣來發展。殊不知,他曾經是一個叛逆的孩子,甚至對劉墉心有隔閡。為什么如此呢?這就談到劉墉對兒子的培養方式,一直以來,他對兒子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為了讓兒子真正地品嘗生活,從而獲得成長,在劉軒很小的時候,劉墉就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因此,劉軒燒得一手好菜,可以料理各種家務。上初中后,劉墉還要求劉軒暑假一定要出去打工。當時,劉軒找了份擦車的工作。夏日炎炎,他必須穿著寬大的不透風的工作服,汗流浹背地擦著車,一天才掙25美元。
做父親,不可能一直都正確。劉墉有時也會錯怪兒子,這時,他不會為了維持一個嚴父形象而讓兒子受委屈。他采取了一個道歉獎勵制。比如,有一次,劉軒在彈鋼琴,劉墉突然聽到一個錯音,就要求劉軒改正。但劉軒堅持自己沒錯,這可把劉墉氣得狠狠地打了劉軒一頓。事后,劉墉才發現是琴譜印錯了,他趕緊對劉軒道歉,并給了兒子5美元的“精神補償費”。出人意料的是,劉軒收下錢并退回劉墉2美元,因為他認為,劉墉打得并不痛,所以只值3美元。也許在外人看來,這種金錢獎懲未必合適,但這種教育會讓孩子更早地明白做錯事的代價,父母也一樣,長大后的孩子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多的反思。
形成自主的人生
劉墉對兒子的嚴厲,不僅沒讓劉軒養成很軟弱的性格,反而更有主見。高中時的劉軒認為自己長大了,不該再聽父母的安排,所以任何事都和劉墉對著干,并美其名曰是要尋找自己的方向。對此,劉墉其實并不擔心,也對他的行為不多約束,甚至鼓勵他。暑假,他讓劉軒自己去為臺南的德蘭啟智中心募款,去各種社區中心做義工,并要求劉軒吃穿住行都自己解決。等劉軒從臺灣回到紐約,劉墉發現孩子更成熟、更關心家人了。劉墉對此也有領悟,他說:“要一個年輕人尋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主動地參與社會、關懷別人、貢獻自己。因為只有成熟的人才能懂得關懷,只有獨立的人才能夠作出貢獻,人不是在“受”當中成熟,而是在“施”當中成熟,而且給予別人的愈多,愈會去關懷?!?/p>
盡管父親很強勢,劉軒依然堅持走自己的人生。在劉軒高二時,他在不斷地學習壓力中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有一天,他在同學聚會上發現了一個讓他為之瘋狂的興趣——DJ音樂,于是劉軒從鋼琴黑白鍵走向流行的搖滾樂,從古典音樂溜進了電子音樂的世界,但在學業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脊饡r,遵從內心的意志,劉軒選擇了當時并不熱門的心理學,并一路讀到博士。
由于各種原因,現代意義上的父子關系越來越缺少溝通,在彼此情感上也日漸疏遠。然而,劉墉一直對劉軒似乎有些專制,其實他在兒子成長過程中也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培養方式。正如劉墉接受采訪時提到那樣:“讓他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讓他叛逆,讓他走對路或者走錯路,自己去走出一條路??傊且芑畛伤约旱臉幼?,而不是所有的家長制定一個規矩,規定他該怎樣做?!?/p>
女兒,讓她自由地飛
在劉墉的教育中,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家庭的地方,就是對兒子很嚴,對女兒反而采取自由式的教育方式。不過,劉墉認為,其實女兒的教育方式更適合孩子的成長,所以當他意識到要給兒子自由時,但已改變不了。因為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初階段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決定了未來的走向。對此,劉墉不僅在自己的著作中,而且在采訪中都反復告誡其他父母:“教育是一條不歸路,一開始用了什么教育方式,就不能再回頭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起步階段千萬別走錯路。”
劉墉對女兒很“放縱”。她想趴著寫作業就趴著,想晚上熬夜到4點,第二天上課打瞌睡也沒問題,都是自己選擇。此外,劉墉還刻意給她一個“自由”的環境。當女兒學習、睡覺的時候,劉墉會特意打開她的房間,而他和妻子該看電視看電視,該說話就說話,打掃衛生的聲音也不會降低,就是讓她能在這種嘈雜的聲音中不受干擾地做自己的事情。因為面對社會時,不會再有父母為了照顧孩子而營造出的安靜、平和的假象,從而能更好地應對殘酷的世界,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自由。
幸而,劉墉的女兒也是個極為有主見的孩子。曾經,讀小學的劉倚帆,堅持去參加草山音樂夏令營。那是一個在父母看來都是受苦的地方,一間只供轉身的房間,伸手就能觸到天花板,又正值暑假,房間并沒什么制冷設施,早上7點就得去幾百里外的食堂吃飯,8點半就得開始練琴,一旦舍監沒聽到琴聲就會警告,兩次警告后就必須禁足一周。整個夏令營時間并不短,長達7周時間,中途不能回家。對于嬌生慣養的孩子來說,一般都受不了那種苦,所以參加這個夏令營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長逼迫來的,而劉倚帆卻是主動申請的。其實,怕女兒吃苦的劉墉也勸過倚帆別參加,但女兒的堅持也讓他看到孩子的成長與努力。
女兒的成長給了劉墉很大的反思,所以他寫了一本送給女兒的書——《靠自己去成功》。其實,與其說這書是寫給女兒的,不如說是寫給劉墉這些年在家庭教育中的思考。在書中,他不停地在反問,兒女沒有遵照父母的安排,是不是就叫反叛?父母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是不是就會幫助他們成功?父母的民主、給予孩子的自由,是不是讓他們不努力?不是,在劉墉看來,這是在教他們自己尋找方向,靠自己的努力去成功。
劉墉的育兒觀,應該是一種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反思與詰問。對待兒女,他采用了兩種方式,完全的不同,反而讓他有了更多的思考,也給了他著書闡述自己觀點時的依據與理論基礎,似乎其中還夾雜著中西教育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