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 要] 我國已進入新經濟發展時代,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對高職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而高職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職教師。高職院校教師在高職教育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在職業生涯中,高職院校教師面臨著較大的教學、科研、職稱、人際關系、生活等各方面壓力,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港,幸福指數并不高。因此,各高職院校應了解教師的具體需求,采取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等多種手段和方法積極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 高職;教師;激勵;原因
[中圖分類號] G311[文獻標識碼] B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我國進入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總體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是高水平普及15年基礎教育、大力創新職業教育、有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等各項重要任務的關鍵五年。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主要是從中職、高中、中技的基礎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學生的畢業的時候出現就業難。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多,但是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肯定是分不開的,與高職院校的教師能否在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也是緊密相關的。
一、高職院校教師的積極作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師教學水平、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科研,鼓勵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高職院校教師積極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教學和科研兩大方面。
(一)在教學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而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教師教學存在直接的關系。高職院校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技術學校,它具有自身的特點。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一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在職業教育中,高職教師通過了解所教專業面對特定的崗位,分析崗位需求,確定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該課程的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把目標細分成各項任務,確定每個任務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并輔之實驗實訓,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教育。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使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與工作進行對接。
(二)在科研中的作用
職業教育雖然具有明顯的職業特色,但是在職業院校競爭越來越激勵的背景下,一些競爭力不強的專業或學校會逐漸被淘汰。高職院校只有具有充分的競爭力才能獲得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而教師的科研成績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一方面,教師的科研活動可以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通過教育教學研究,可以解決教學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加快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創新,進一步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通過科研可以搭建校企雙方合作平臺,可以轉化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也可以把企業的新技術,新理念帶進課堂,把企業的崗位需求融合進教學內容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學校和企業進一步實現雙贏。同時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高職院校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增加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認可度。
二、高職院校教師激勵的原因分析
(一)高職教師壓力大
高職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學校教師的共同點,也具有高職特點。雖然高職教師不需要面對成績排名、升學率等硬性指標的壓力,但是要求他們不斷地更新知識,需要和行業發展、社會需求緊密相關。高職院校教師不僅需要上好課,完成教書育人的強大使命,還必須加強和企業的合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做好社會服務工作,還需要能參與技能競賽,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技能大賽在這兩年發展勢頭很猛,高職院校往往會要求教師利用上課之余時間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有時因培訓指導不得不停課、調課,甚至占用休息時間。在完成學校工作的同時,廣大高職教師還希望自己能在職稱上有所建樹,那就必須書寫論文,申報課題。同時高職教師也是一個社會人,還存在人際關系壓力,生存壓力等。
(二)高職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美國作家Greene的小說《一個枯竭的案例》中提到了職業倦怠,也稱之為“工作倦怠”,高職教師在一開始入行的時候一般都對教學工作抱著很大的熱情,有著理想化的預期,比較傾向于理想和完美主義,但往往由于期望過高,非自己能力所及,或自我要求過高,不容易得到自我滿意,所以常會給自己帶來許多挫折。在之后的工作中發現高職院校的教學任務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重很多,每周上課普遍在12節到20節之間,有些老師的周課時甚至超過20節,除教學工作任務之外,教師還需承擔學校其他相關工作,如完成專業發展建設,企業頂崗等任務,工作負荷過度,一周結束之后往往筋疲力盡。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之下,老師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一旦出現職業倦怠,會喪失對教學工作的熱情,不能全省心地投入教學,不能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學質量必然堪憂。
(三)高職教師教學難度大
進入本世紀以來,高職教育發展迅速,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支持,但是社會、家長對高等職業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見,甚至一些職業教育專家對高職教育也持不肯定的態度,報考高職的學生一般都是分數較低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對象是學生,在高等教育擴招以及生源減少的背景情況下,有些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較差,有些學生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加起來的總分不夠100分,甚至有些專業是通過注冊入學招生的,學生的基礎非常差,教師教學難度較大,面對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有些教師束手無策,有些教師則對學生放任自流,當然也有些老師會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改革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這種改革往往要耗費老師較多的精力,但是這種付出往往是沒有報酬和回報的。
(四)高職教師考核不全面
教書育人是高職教師的主要職責,各個高職院校往往會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進行考核,如規定每學期的教學工作量,對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會通過督導、專家、學生等進行評價,只有達到學校要求的教學工作量或是教學質量,教師才能享受一定的待遇。但是對教學工作以外的事務很多高職院校是不予以考核的,如是否提供社會服務,是否完成自我的學歷提升,是否積極地參與專業建設等,這些方面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由于在這些方面考核難度大,所以高職院校不給于激勵,這就導致教師忽視這些,在完成教學工作之余,不愿參與到學校的長遠發展中,甚至對學校的發展漠不關心。
(五)高職教師職稱評定困難
對于一般的高職教師而言,在辛勤工作之余希望高職院校能保障其發展和晉升的機會。但是從職稱晉升情況而言,一方面受到名額的限定和職稱評審條件提高的影響,很多教師即使付出了較多的努力,職稱評審競爭過于激勵,即使達到省的職稱評審要求,也很難達到所在學校的職稱評審要求,而且在職稱評審導向中,重科研輕教學,科研的比重大大高于教學的比重,這會導致老師們為了盡快評上職稱埋頭搞科研而忽視教學,造成教學氛圍不濃,教學質量不高。另一反面,很多高職院校由于受到崗位設置的限制,實現評聘分離,即使通過了職稱評審,但是無法享受對應的報酬。而教師作為一個社會人,就會對吃、穿、住、行有基本需求,如果不能滿足他們基本的生存需要,那他們就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同時教師也會橫向地與同一組織或類似組織中的他人進行對比,如果感受到不公平時會很自然地產生消極感。
三、總結
研究表明,高職院校教師在高職教育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在職業生涯中,高職院校教師面臨著較大的教學、科研、職稱、人際關系、生活等各方面壓力,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港,幸福指數并不高。因此,高職院校應了解教師的具體需求,采取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等多種手段和方法積極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參 考 文 獻]
[1]張娟.教師職業倦怠的危害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10)
[2]姜麗霞.激勵理論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5(2)
[3]高明.增強黑龍江省高職院校教師薪酬激勵作用的建議和措施[J].商業經濟,2010(6)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