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瀝丹



摘要:中國和美國分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與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各有差異。基于比較近年來兩國的FDI流入量,從軟環境、硬環境和配套環境的層面具體比較分析了中美兩國的直接投資環境,并著重比較分析了中美兩國不同的工作倫理。從總體上看,美國的環境更為成熟,而中國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關鍵詞:中美;直接投資環境;工作倫理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7-0047-05
國際直接投資環境是指一國的投資者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活動時所面臨的東道國的各種外部條件和因素的綜合體。一個國家的直接投資環境的吸引力可以直觀地表現為該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的大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FDI流入量就是物化的、直觀化的國際直接投資環境,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會吸引大量的外資流入,進一步影響該國直接投資環境的變遷。
一、中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比較
(一)美國FDI流入量數額大,波動幅度大
美國作為戰后最發達的國家,市場經濟體制完備,投資環境成熟,FDI流入量常年來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疲軟,隨之FDI流入也遭受重創。2015年美國流入3840億美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超越了國際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見圖1)。在2016年1月20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報告認為2015年全球FDI增勢強勁,但沒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FDI增長主要由發達經濟體貢獻且集中在并購,而美國的資本流入只是改變了企業的資本結構和金融賬戶,并不帶來資源的實際流動。
(二)中國FDI流入量穩步增加,且結構不斷優化
從總體數額上來看,中國的FDI流入量小,但是發展迅速。在1999年,中國的FDI流入量為400億美元,到2015年達到了1360億美元(見圖1)。在2008年,雖然國際金融危機波及中國,但是FDI流入量所受影響較小。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勞動力成本和其他商務成本持續上升,部分勞動密集型低端制造業的外資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往低收入國家,但流入中國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的外資卻有增無減。自2011年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首次超過制造業比重以來,服務業已經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2014年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上升,達到55.4%,高出制造業22個百分點,達662.3億美元。這也反映出外資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直接投資環境的總體比較
從各種因素所具有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方面,可將投資環境分為硬環境、軟環境和配套環境。
(一)硬環境
1.基礎設施建設
(1) 從“態”的方面來講,美國的基礎設施狀況總體優于中國
在《2015—2016全球競爭力報告》關于基礎設施的排名中,美國得分 5.87 ,排第11位;中國得分4.73,排第39 位。在全球最大的10個經濟體中,美國擁有最大的公路系統、鐵路網絡和最多的機場,全球航空貨運量最大的10個機場中,有5個在美國,包括世界上最繁忙的貨運機場(詳見表1)。
(2)從“勢”的方面來講,美國的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而中國發展勢頭良好
美國基礎設施年久失修,事故頻發,危機運輸及交通業。2013年美國土木工程協會(ASCE)對全美的15個基礎設施項目如灌溉、飲用水、鐵路、學校等進行了評估,美國基礎設施的總體得分為D。從現實原因來看,主要原因在于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往往不會符合政客的利益——周期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反而可能給他們帶來責難而非聲譽。而從歷史上來看,美國龐大的道路交通網大都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為連接城鄉地區、刺激經濟增長,簽署了聯邦資助公路法案。在其后的40年,政府對公路建設和維護的支出被視為一項重要投資,且平均投資額一度超過了國民消費總值的2%。但在2012年,跌至1.5%,達到了20年來的最低點。
而中國的基礎建設狀況與美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基礎設施投入占GDP的7%,而且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有一定的體制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且效率很高。截至2014年底,中國高鐵里程達到1.6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營業里程的一半,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2.氣候及資源狀況
(1)中美兩國的大部分領域地處溫帶,氣候適宜,有利于進行經濟活動
美國地處北美洲,與之接壤的國家少。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因為遠離歐洲大陸,因此免于生靈涂炭,在今天,同樣因為遠離歐亞大陸,因此歐洲的難民危機不會直接波及到美國。相較于中國,美國的地緣爭端少,發展更加穩定。
(2)中美兩國自然資源豐富,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在人均占有量上更具優勢
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中國自然資源種類多,數量豐,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 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
(二)軟環境
軟環境是指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觀念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1.總體概況
在圖2中,除基礎設施之外,都屬于軟環境。總體上來看,美國的軟環境優于中國,尤其在創新能力、科技支撐、高等教育及培訓方面,美國的優勢非常明顯。美國是全球的創新中心,研發能力強。2012年,美國研發投入占GDP 的2.81% ,研發支出為4186億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據諾貝爾基金會統計,自2000年以來,美國在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數目超過了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同時,美國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明顯的優勢。據《時代高等教育增刊》報道,世界最好的10所大學中有7所在美國。美國的研究機構還招收了50多萬名國際學生,約占全球國際學生總數的1/4。很多社區學院還為在本地的國外投資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
根據圖2可以看出,中國的宏觀環境相較于美國優勢明顯,且市場大小的得分略高于美國。在全球競爭力報告的市場排名指標上,中國位居第一,美國第二。 中國30多年來,經濟長期維持高速增長,市場機會多,整體發展勢頭好。
2.政府辦事效率
中國政府的辦事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還在不斷改進。2013年3月14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的第七次政府機構改革。“簡政放權”成為新一屆政府應對中國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舉措,截至2016年1月13日,國務院已相繼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項行政審批事項。在《2016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所做的統計中,中國在提高納稅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的納稅的稅項與時間成本分別從2004年的37項、832小時改進為2015年的9項、261小時。
相較于中國,美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干預比較少,市場經濟體制也發展得比較完善。根據表2可以看出,在涉及政府的辦事效率方面,如開始一項商業活動、納稅,美國的總體得分都遠遠高于中國。
3.稅收優惠政策
根據“選擇美國”網站信息,美國聯邦政府目前只提供一項針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稅收優惠。該項目適用于商業、工業、公共設施、農業行業的公司的所得稅抵扣、減免。太陽能、燃料電池、小型風力發電行業企業可減免30%的企業所得稅;地熱、廢熱發電企業減免10%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從2008年起實施,開始調整對外商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該法第五十七條,2013年起,外商所享受的一切稅收優惠全部取消,從此實現內外商所得稅的統一,結束了外商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這一政策的出臺與平穩推行,是中國吸引FDI的環境進一步成熟的標志,中國不再依靠稅收減免政策來吸引外資,更多地是依靠中國市場的規模和良好成長的勢頭。
4.商業爭端解決
根據表2可以看出,經商環境中的爭端解決方面,中國的總體得分高于美國,在此方面,中國最大的優勢在于訴訟費用大大低于美國。主要原因在于中美兩國的法律環境大不相同,中國屬于大陸法系,而美國屬于英美法系。在訴訟程序方面,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律師所發揮的作用很大。美國的法律體系為龐大的律師群體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在律師市場中,由于有大量高素質人才的涌入,代理費用也非常高,律師業屢屢進入美國高薪職業榜單。2014年職業門戶網站Careercast最新出爐的2014年最佳報酬職業排名顯示,律師的平均工資為113530美元,名列美國高薪職業榜單第10位。
5.工作倫理
馬克斯·韋伯在1904年首次發表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系統化地闡述了新教工作倫理與資本主義衍生、發展的關系,在此書中,“工作倫理”首次作為一種系統的社會經濟理論研究對象,而在此之前,工作倫理只是一個散見于文學作品中的概念。
(1)美國的工作倫理演變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早期的歐洲移民時期奉行清教徒式的工作倫理。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歐洲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美國經濟是歐洲經濟在新大陸的延續,也是歐洲經濟在一個舊世界殘余很少的地區的創新性發展。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工作倫理相似,美國經濟發軔于清教徒精神,強調為上帝的榮耀而工作,而且在消費方面,強調勤儉節約,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人只是受托管理著上帝恩賜給他的財產,他必須像寓言中的仆人那樣,對托管給他的每一個便士都有所交待。因此,僅僅為了個人的享受而不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花費這筆財產的任何一部分至少也是非常危險的,財產越多,為了上帝的榮耀保住這筆財產并竭盡全力增加之的這種責任感就越是沉重。”
第二階段,18世紀中葉,在“大覺醒”運動結束后,清教神權體系走向沒落,人們普遍接受了自由平等、自力更生的個人主義精神。“大覺醒”運動的目的在于恢復人們的宗教熱情,但是事與愿違,教派之間的紛爭、相互攻擊反倒有損各個教派的神圣性,而且歐洲的啟蒙運動宣布著理性對宗教的勝利,最終“大覺醒”運動失敗。清教倫理最終褪去神學的色彩演變為重視勤儉節約、追求財富的世俗化的工作倫理。在此前,對財富的追求是為了榮耀上帝,但是在此之后,人們可以承認自己對于財富的追求是自己的個人愿望。
第三階段,20世紀60年代,內戰之后,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大工業生產意味著勞動的異化,勞動成為資本家獲取利潤,工人謀求基本生存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巨大的貧富差距使得之前的富蘭克林式的倫理與傳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便可以成功——受到人們的質疑。但是,在這一時期,個人主義在美國仍然根深蒂固,它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結合更是將個人奮斗、追逐財富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這成為美國在20世紀末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社會倫理基礎,也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埋下禍根。
第四階段,羅斯福新政改革之后,美國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個福利國家。社會的工作倫理觀念也發生了比較大的震動,貧窮不再是個人的責任,勤奮工作不再是個人成功的保證。隨著自由主義思潮的發展以及國家福利思想的傳播,部分人開始接受福利是權利的思想,不再認為申請社會救助有損身份和人格,受助時的恥辱感減弱,隨之而來的是工作榮譽感的降低。在福利項目相對完善的詹姆斯·厄爾·卡特政府時期,單身母親可以同時享受多重福利,完全不必為生計發愁。對這些人來說,選擇領取救濟金而不是工作,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但是這樣的福利體系給美國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陷入滯脹,經濟政策、社會思潮方面開始了新一輪的變革。
第五階段,里根政府時期,保守主義再度回歸。里根推崇自由企業制度和自由貿易,在輿情和經濟形勢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種懲罰性的福利改革措施,它幾乎削減了所有的公共援助項目,強調個人奮斗、提高工作能力的工作倫理得以復興。經過年代末布什的強化與鞏固,年代初克林頓的改革和完善,以市場化取向為核心的美國社會福利體系日益完備起來。美國社會的價值取向仍然是以個人主義為主,強調個人的奮斗,同時完善的福利體系為人們提供基本的社會安全網。
(2)中國的工作倫理演變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封建社會時期,人與土地沒有分離,沒有產生黑格爾所說的“異化”現象,相反,中國最廣大的社會群體農民,對于土地有一種深厚的情感。社會的根基是農業,農民雖然不富有,但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勞動受到尊重,而且勤勞地耕耘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美德。在文人墨客筆下,勞動人民是謳歌的對象,農村的淳樸生活是社會的典范。
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后,發展重工業成為趕超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手段,社會勞動帶有濃厚的政治熱情,中國人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生產建設之中。雖然社會分工在進一步擴大,但是機械化程度比較低,因此異化現象不會顯現出來。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幅下降,機械化程度提高,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化,勞動“異化”也逐步顯現,對于某些人而言,尤其是在流水線上的被機器支配的工人,勞動是對生存的交易而非享受。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維度理論來看,中國是一個權力距離較高、集體主義較強的國家,勞動可以創造社會歸屬,這也意味著中國是高情景的國家,一些社會規則不會以顯性的語言闡述出來。這些因素與承襲于中國傳統的倫理“勤奮工作是美德”相結合,表現在中國的企業之中,就是中國的員工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員工能夠做到免費加班。
(3)中美工作倫理的綜合比較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是分析不同國家組織文化差異與個人心理軟件的經典理論,該理論對于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決策管理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化組織并沒有絕對的優劣,從圖3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的心理軟件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除卻在不確定性規避指數與陽剛氣質指數方面相近的得分之外,中美兩國在權力距離、個人主義以及長期導向方面基本上處于世界范疇內的兩個極端。
中國典型的高權力距離指數、低個人主義指數以及非常高的長期導向指數顯示出中國員工堅韌節儉,重視工作的情感歸屬。而與此相對,美國的低權力指數、高個人主義指數以及低長期導向指數,這使得完全相同的工作品質在中美兩國有不同的內涵。中美兩國的高陽剛氣質指數顯示出兩國都是偏好更多的金錢而非更多的閑暇。勤奮工作是追求金錢的重要途徑,但是在于其他因素的交織中,中美兩國的勤奮的真正含義表現出一些深層次的差異。在美國,工作是為了一項任務雙方簽訂的平等的契約,這是追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實現的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處于中國這樣的文化維度上的國家,勤奮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實際的收益, 也是為了獲得一種組織上的歸屬感,同時,在高情境文化中,表現出來的勤奮工作是獲得認可的最直觀的方式。
(三)配套環境
在全球價值鏈中,美國是一個創新中心,居于價值鏈的高端。中國處于世界工廠的地位,產業部類齊全,擁有完備的供應鏈體系,但是相較于美國,中國仍舊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邁向價值鏈高端的過程中,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總結
長期以來,美國作為最發達的國家,無論是在硬環境還是在軟環境方面都發展得更為成熟;而中國作為發展最快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潛力巨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環境不斷優化,在此過程中,FDI的流入總量在擴大,而且也正在經歷著深刻的結構調整,逐漸以依靠稅收減免吸引外資轉變為依靠龐大的市場來吸引外資。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外資的流向與流量也反映著中國投資環境在世界潮流中的深刻變化。
[參考文獻]
[1]吉爾特·霍夫斯泰德, 格特·楊·霍夫斯泰德. 文化與組織[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94.
[2]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98.
[3]商務部合作司,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美國(2014年版)[M].2015: 16.
[4]王萍. 美國工作倫理的演變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2: 1-12.
[5]李靜. 兩稅合并動了FDI的“奶酪”?[J]. 中國外資, 2007 (3).
[6]界面. 美國的基礎設施為何如此落后?[EB/OL].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83921. html2015-5-19.
[7]鳳凰財經. 中國高鐵到底有多牛?奪8項世界第一![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020/14028456_0.shtml,2015-10-20.
[8]新華社. 中國政府簡政放權再發力[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1/13/c_128625611.htm2016-1-13.
[9]UNCTAD. 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EB/OL]. 2016(1): 2.
(責任編輯: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