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娥


摘要:近年來,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集聚度不斷上升、傳統文化產業與現代文化產業同步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集聚功能不斷顯現四大特點。而推動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來源于內外兩種力量的綜合作用,其中內部動力機制包括外部經濟效應、文化產業關聯度和地方文化底蘊,外部動力機制包括政府支持、人力資源和創新環境等。
關鍵詞: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動力機制;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7-0064-04
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有利于培植山東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也有利于傳承與發展優秀的齊魯文化。近年來,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良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這得益于山東省對高科技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的著力培育;同時,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也拉動了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但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產業集聚優勢不明顯、高端創意人才缺乏等制約瓶頸。因此,深入探討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外動力機制,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及解決辦法,對于提升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整體實力和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文化產業集群化程度的不斷加強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對文化產業集群的持續關注,并呈現許多研究型成果。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阿倫·斯科特是較早研究文化產業集群的學者,他通過研究文化產業生產的特點,指出了文化產業需要從當地社會團體的特征風格、敏感性和論壇中挖掘資料;2002年德國學者Claus Steinle和Holger Schiele 歸納分析了文化產業集群生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理查德·弗羅里達(2002)和普拉特(2004)仔細比較和區分了一般類型的產業集群和創意產業集群之間的異同之處,分析歸納出了創意產業集群自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其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要素條件。國內對于文化產業集群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產業集群的運行模式、發展動因、區域文化產業集群等幾個方面。關松立(2007)通過比較中國與外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尋找其異同之處;詹大成(2009)主要從文化產業集群生成和發展模式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周國梁(2010)分析了影響美國文化產業集群生成和發展方面的具體因素并進行仔細的研究與評價。
雖然目前國內外對于文化產業集群的生成原因、基本特點、運行機理、發展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成果,但是對于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還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認識,而這是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需深入進行探討研究。尤其是山東省作為我國文化大省,文化產業發展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分析其發展態勢及動力機制,對山東省及其他各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二、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文化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會快速增長。2014年山東省經濟發展總量達到59426億元,同比增長8.7%,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大幅增長。在全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順勢上揚,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占全省GDP比重逐年上升, 2013年底,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000多億元,占全國的10%,位列廣東、江蘇之后,居全國第三位。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為3.6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1%(見表1)。預計到2020年,山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將超過5%,文化產業總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二)文化產業集聚度不斷上升
產業集群的顯著特征是集聚,而識別產業集聚的方法比較適合的是產業區位熵法(Location Quotient,即 LQ 系數),該方法主要是分析一個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具體計算公式為:
LQiei/∑n[]i=1eiEi/∑n[]i=1Ei
其中,ei表示山東省某個產業i的某項指標,∑ni=1ei表示山東省所有產業的該項指標總和,Ei表示整個國家該項產業的該項指標,∑ni=1Ei表示整個國家所有產業的該項指標總和。如果LQ=1,表示山東省文化產業的集中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LQ﹥1,表示山東省文化產業的集中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而如果LQ﹥1.5,說明山東省文化產業集中度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LQ﹤1,表明山東省文化產業的集中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根據產業區位熵計算公式,得出山東省2004—2013年間文化產業集聚數據(見表2)。分析得出,2004—2013年間,山東省文化產業區位熵都大于1,說明山東省文化產業集中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山東省文化產業基本上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但是LQ﹤1.5,說明山東省文化產業集聚優勢不明顯。
(三)傳統文化產業與現代文化產業同步發展
山東省文化產業逐漸顯現出集群優勢,目前已經形成文化藝術、文化創意和設計、文化休閑娛樂等10個大類。其中文化旅游、文化娛樂、文化會展、藝術品和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產業在集團化、產業化、市場化等方面處于全國前列,在全國同行業發展中搶占先機;而以動漫、藝術創意和設計、網絡文化、文化產品數字制作與相關服務等為主的現代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也不斷增強,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以動漫業為例,2011年底山東省已有3個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440家省級動漫企業,相繼出品了《泰山》、《山東好漢武二郎》、《魯班的故事》以及三維動畫《少年岳飛》等大量原創動畫,山東省動漫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雖然傳統與新興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電視動畫片制作數量和質量方面,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廣電總局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國產電視動畫片制作備案中,全國12個月共備案動畫片559部,總時長444944分鐘,而山東省只備案12部,占全國備案總量的2.1%,總時長8062分鐘,占全國備案總時長的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載體集聚功能不斷顯現
據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4月底,我國已建成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共計1216個。其中,山東省各類示范園區基地110個,約占全國文化產業園區總數的9%,與廣東、上海、江蘇、北京一起列入第一梯隊。截至目前,“山東省現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1 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1 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2家、國家級動漫基地3家,轄區內吸納企業3861個,從業人員12.9萬人,資產總額超 2852.6 億元,年主營業務收入1029.9 億元,創造增加值1399.6 億元。”山東省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發展吸引了大批文化企業的集聚。
三、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
(一)內部動力機制
1.外部經濟效應
當某一文化企業的生產或消費決策無意識地影響到另一方文化企業的生產或消費決策,而施加影響的一方并不對受影響的一方進行補償,這樣文化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效應就產生了。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效應是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可以進行專業化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共享勞動力資源、降低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形成集群區位競爭力和各企業之間的內部約束機制。山東省通過不斷打造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增加文化產業集群項目,文化產業集群外部經濟效應逐漸顯現。“十二五”期間,加大了對骨干企業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評選命名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5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4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到了9個,曲阜新區文化產業園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成為全國六個國家級示范園區之一。
2.文化產業關聯度
產業關聯程度決定著產業競爭力的大小,而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文化產業集群產業關聯度較強,產業鏈條長,范圍廣,其自身發展的好壞極大地影響著相關產業的發展。 “十二五”期間,山東省利用文化資源的投資,深度開發文化產業與先進制造業、金融、旅游、科技、體育、會展、物流、信息等產業的關聯內容,建立了一條上下游聯動的文化產業鏈條,發揮了文化產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作用,提升了相關產業的文化內涵。以孔子故里曲阜為例,依托新區文化產業園優勢,將孔子文化和儒家文化所創造的文化價值,擴展和延伸到會展、旅游、制造業、物流、信息等相關產業,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帶動效應。
3.地方文化底蘊
山東省歷史文化悠久,資源豐富,其種類和數量居全國前三位。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淵源帶動了山東省文化企業的集聚和產業集群的發展。山東省在歷史上屬于齊魯文化的范疇,以齊文化、魯文化為代表,代表性的齊魯文化鑄就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如以“三孔”為代表的曲阜文化產業、青島啤酒文化及海洋文化產業、泰山文化產業、以沂蒙紅嫂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產業,這些都成為具有山東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外部動力機制
外部動力機制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文化產業或企業所對應的外部環境的研究。任何文化產業或企業,都處于一定的外部環境系統,故無法回避其產生的影響。按照其思路,外部動力機制主要是一些影響文化產業或企業的組織決策、經營行為和經營績效的各種外部因素的集合,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人力資源和創新因素等。
1.政府支持
政府在文化產業集聚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比較特殊,因為一般文化產業園區是由政府出資構建的,單純憑借企業的力量很難完成大型項目的建設。因此,政府對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持應該是全方位的,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適當引導。
為充分發揮政府在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山東省適時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編制了《山東省文化廳“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山東省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同時與省農業銀行聯合下發了《關于搭建融資平臺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同時,山東省加大對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每年投入文化產業專項資金10億元,著力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山東省著重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增創齊魯文化新優勢。”顯示出山東省對打造文化產業集群的重視程度及支持力度。
2.人力資源
文化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源主要體現在對勞動力的需求方面,這是文化產業集聚的實質。而創新性人才的集聚是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載體,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文化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源又體現在技術發展和創新方面的人力資本集聚,這種集聚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更為重要。
近年來,山東省全面實施《山東省文化系統人才發展規劃(2012—2020年)》,加大人才發展投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各種形式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在綜合類大學如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創新型文化產業管理人才。
但是目前山東省人才結構不合理,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以動漫市場為例,山東省高校開設動漫相關專業的數量居全國前列,培養的技術類人才過剩,而高端創意人才、營銷和商業運作人才緊缺,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更是一將難求。由于山東省動漫人才供需失衡,出現了一方面動漫專業學生就業困難,而另一方面動漫企業求賢若渴的矛盾局面。動漫人才結構失衡,制約了山東省動漫產業的發展。”
3.創新環境
創新驅動機制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創新環境的營造對文化產業集聚的作用,二是創意的學習和擴散對文化產業集群的推動。山東省在對文化產業集群創新環境的營造上主要表現在政府財政支持和人才推動兩個方面。如整合特有的文化資源,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加大對骨干企業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建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大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基地,初步形成東、中、西三大文化產業集聚區。此外,山東省出臺了各種舉措鼓勵文化創新。如2012年山東省出臺了《關于支持臺資企業發展擴大魯臺經貿合作的意見》,以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臺資企業拓展文化創新和文化高新技術領域;2013年又進一步加大了對山東省文化創新的獎勵力度,鼓勵文化產業企業創新,推動了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的創新性發展。
從對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分析看出,與其他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相似,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也存在內外動力機制,如政府的支持、地方文化底蘊、外部經濟性等。且這些因素相互整合在一起,直接或間接地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山東省文化產業集群在內外動力機制驅動下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和瓶頸,如文化產業集群企業規模小、集群內部分布不合理、創意人才缺乏等。因此,如何提升文化產業集群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成為山東省亟需解決的問題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Scott, A. J.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 Vol.39,No.4.
[2]Claus Steinle & Holger Schiele: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J].Research Policy, 31(6),2002.
[3][美]理查德·弗羅里達.創意經濟[M].方海萍,魏清江譯.北京:中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關松立.中外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比較及啟示[J].發展研究,2007(5).
[5]詹大成.文化產業集群及其發展模式[J].浙江經濟,2009(9).
[6]周國梁.美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0.
[7]桂園.山東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促文化產業轉型升級[EB/OL].http://www.hinews.cn/ news/system/2015/04/11/017474477.shtml, 2015-04-11.
[8]阻礙中國山東省動漫產業發展因素分析[EB/OL].中國報告網:http://baogaowang.alibole.com/.2014-
06-25.
[9]韓雷.山東省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R].2013.
[10]張鈺.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3.
[11]山東省文化廳“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EB/OL].山東省文化廳.http://www.sdwht.gov.cn/html/2012/fzgh_0313/2940.html.
[12]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R].http://finance.takungpao.com/hgjj/q/2015/0202/2910449.html.
(責任編輯:郭麗春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