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木花
[摘 要] 近年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高專院校大力推行。在具體實踐中,由于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師資力量、學生管理等問題,“訂單式”人才培養實行起來還是困難重重,難達實效。文章就目前“訂單式”人才培養實施中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訂單式”人才培養;問題;可持續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07-0016-02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高職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徑之一“訂單式”人才培養,即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簽訂用工合同,并利用雙方資源在技術、設備、師資等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合作辦學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進行,使高職教育呈現出新局面,很多高職院校竟相實施此類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校企合作不斷深入,“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矛盾和弊端逐漸顯現。如很多“訂單式”人才培養目標僅僅體現某個企業崗位需求,是某個企業某個崗位的“訂單”。而真正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課程的設置、選用的教學方法及評定方式、學生個人素質在內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規劃。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如何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 訂單式人才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
1 學校熱企業冷,培養目標難統一
教育部2004年4月下發的《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作為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各高職院校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訂單”人才培養的機會。很多學校的專業開始與企業合作辦學。企業方面,一開始看到了“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好處: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訂制人才,同時學生假期或定期到企業實習,可為企業解決用工不足問題等,企業也愿意與學校合作。但隨著合作深入,企業發現接收“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實習,增加了企業人事、經營和風險成本。如要為學生安排特定的崗位與指導教師,要為學生購買意外保險、提供住宿等,學生在生產中一旦發生事故,企業要承擔相應責任;實習生操作水平一般也較低,態度散漫,可能影響生產的進度及產品質量;學生實習結束可能離開企業,企業人才培養投資得不到相應回報,還得找人接替實習生所在崗位。這些問題使有些企業認為“訂單式”人才培養增加了企業負擔,并沒有給企業增加什么效益,等等,而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從而一些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下降。
同時“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學生相對較多的時間是在企業一線完成的,企業的工作性質決定專業技術人員偏重實踐功能,現在的“訂單式”人才培養結果顯示,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單純在學校學習有所提高,但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卻相對弱化。顯然這并不是學校與企業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初衷。因此學校與企業的培養目標較難統一,導致近年來“訂單式”人才培養成功率越來越低,效果越來越差強人意。
2 重實踐輕理論,育人功能弱化
當前“訂單式”人才培養結果顯示,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單純在學校學習有所提高,能與相應崗位較好接軌,但學生的綜合素養卻相對弱化。主要原因是學校為了達到與企業的合作,形成“訂單”,會主動或被動地迎合企業的現實需求,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注重實踐培養,以求快速上崗。缺少育人意識,忽視并弱化工學結合過程中的育人功能。因此傳統“訂單”基本是針對訂單企業某個崗位需求而定,而對社會發展與行業需求的通用技能考慮得少,個體創業創新能力幾乎不涉及。導致學生綜合能力低,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可持續發展水平低。
3 自發合作缺規范,合作機制不完善
當前這種合作行為是校企雙方自發結合的,是單純的校企合作關系,缺少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參與及督導,從制度或政策等層面上沒有形成規范,建立正規完善的合作機制。
同時訂單企業資質沒有標準,學校對企業可選擇性有限,在教學過程產生諸多的不良現象。比如學校追求就業率,迎合企業需求,訂單課程隨意性大,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等活動制定隨著企業的需要而改,沒有明確而固定的目標;有些資質水平不高、缺少育人條件而需要勞動力的企業,為了取得廉價勞動力而愿意與學校進行訂單培養合作。結果在所謂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的時間幾乎用在工作上,學習時間安排得很少,無法完成教學目標。致使訂單培養難以取得實效。
4 渠道缺少標準,“訂單”缺乏可持續性
簽訂訂單時,學生對企業背景和崗位需求不夠了解,校企雙方缺乏充分溝通,隨著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對訂單企業了解的深入,部分學生認為訂單企業不適合自己會出現“跑單”,結果打亂企業的人力資源計劃,影響學校的社會聲譽,浪費有限的教育資源,導致校企合作不暢。制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上崗初衷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是校企共同參與,把理論、實踐與育人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實現培養目標。目前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大多是學校相關人員憑個人關系聯系來的,渠道單一,只是短期合作行為,訂單范圍窄,質量不高。雖然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的協議具有法律效力,但執行周期較長,執行效果會受到很多方面影響,如由于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企業發展的不可預見性,一旦企業經營呈萎縮狀態,培養出的人才按“訂單”就業就會出現問題。
因此如何建立學校與企業間的長期戰略伙伴關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點。在具體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訂單”,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的“訂單”的問題,行政干預顯然難以長期奏效,必須尋找一種校企人才培養合作的長效機制。
二 “訂單式”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措施
為了更好地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進職業(技能)與人的發展。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以職業生涯為目標,明確“訂單式”人才培養定位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培養符合特定企業需求的人才,但這種培養絕不是微觀培養,絕不能把培養目標僅僅停留在某一個企業上,而忽視整個行業和整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了眼前的就業,造成學生失去了更多提升個人能力和職業長遠發展的機會。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高職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不是技能培訓,我們不僅要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還應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健康的個性,即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訂單培養只有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職業精神、創業創新能力等更高的層面上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幫助和支持,才能使他們形成適應復雜多變的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職業能力和生存能力,從而滿足學生將來作為“職業人”的需求,同時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2 以職業能力為依據,設計“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
“訂單式”人才培養在滿足企業的需求基礎上,將職業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作為專業內涵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任務,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項任務和活動中,使學生全面主動地自我發展。
在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崗位實習、環境文化熏陶和行為養成訓練各個環節中設計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路線,優化途徑,如采用國際先進的LTM教學法設計整個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具有“即時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技能人才。
3 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就業能力培養
貫徹“將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教育理念,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參與的、校企雙方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與各項制度,使校企雙方參與合作各要素都能發揮自身的功能與作用,最終實現目標一致、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合作通暢、運行有序,校企雙方各項工作目標與任務都能真正實現的良性合作運行方式。聘請有知名度的企業人員做為本專業的專業帶頭人,把“菜單式”培養、培訓與職業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注重技術創新者的培養,以達到促進就業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終實現就業,使廣大的高職畢業生由求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
4 政企校“三位一體”,“訂單式”人才培養形式多樣化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所辦的訂單班往往是單一專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主要由學校與企業針對某一專業簽訂的,只是為了滿足某一企業的需求,培養側重于企業崗位技能,僅適應某一企業的某一崗位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訂單”簽定過程中,主體應該是學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與要求,學校、企業和主管部門“三位一體“,可以針對專業、崗位或企業,如根據企業不同的用人崗位,特別是有一定技術含量又需要一定培養成本的技術崗位的要求,二年級中選拔,實施“2+1”的培養模式。或者以多專業來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任何一個企業都設有多種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是綜合的。根據企業的需要,打破以專業來組建訂單班的常規,一個訂單班的學生由多個專業組成,以適應企業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總之,在“訂單式”人才培養過程中,即滿足企業崗位需求,又要注重學生技能與素質共同提升,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適應崗位的橫向變動和縱向提升,具備終身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這樣,“訂單式”人才培養才能形成良性長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玉,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淺析[J].中國高校
科技,2013(09):73-74.
[2]王瑩,王華,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
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綜合版),
2014(01):114-116.
[3]崔曉玲.論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J].天津職
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2):28-30.
[4]吳紅宇,郭麗冰.構建高職“訂單式”培養模式的條件
及對策建議[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