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良
[摘 要] 大學語文散文教學一要按照散文的構成規律來確定教學課型進行創新設計與實施,以培養學生建構散文的文體意識;二要按照不同的散文結構模型,變傳統的線性課堂結構為板塊結構,以便抓住重點開展細節化微型化教學;三要重視閱讀方法指導,以幫助學生在課外運用這些方法自讀更多散文。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學生自主閱讀鑒賞散文的能力。
[關鍵詞] 散文教學;創新設計;課堂實施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7-0103-03
散文是一種以記敘和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而富有文采的一種文學體裁。其特點主要表現為題材廣泛、形散神聚、短小精悍、語言優美。故此大學語文散文教學的創新設計與實施應著重抓住如下環節。
一 深鉆課文,掌握結構規律
散文教學在這一環節的設計與實施,要注重研究“形散神聚”中的“形”是什么,課文通過什么“神”把諸種 “形”聚集在一起的; “以小見大”中的“小” 是什么,課文是怎樣通過“小”見出什么樣的“大”來的;“文美情深”中的“文”怎樣美,課文是怎樣通過“美文”見出什么樣的“深情”來的;“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什么,課文是怎樣通過“物”言說出什么樣的“志”的;“借景抒情”中有哪些“景”, 課文是怎樣通過“景”抒發出什么樣的“情”的;“形象說理”中有哪些形象,課文通過這些形象是怎樣議論出什么“理”的。掌握了課文的這些結構規律,等于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再根據寫作思路確定教學思路,從而選定課型結構與主體教學方法。這就是給散文教學創新設計定調,這個調定得準,教學設計就具有新意,散文教學就會獲得成功。
《梅香》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這篇課文敘述一個乞丐在富人家乞討時,富人驚訝地發現乞丐也能欣賞梅花的芳香,然后自己也領悟到了梅花芬芳的故事。說明人人都有自性的內在芳香,如能自省,就能品賞到自己的心靈之香。可見這是一篇借事抒情散文,這樣的文章一般分兩大層次:一層重在寫事,一層重在抒情。說明“因事緣情”是它的結構規律,因此可以斷定,作者的寫作思路就是借事抒情。依據這一結構規律與寫作思路,教師確定的課型如是學法指導型,選定的主要教學方法則為閱讀學法指導。其教學流程表現為:其一,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其二,讀課文,分清層次,分清哪些層次重在寫事,哪些層次重在抒情。其三,讀課文,體味情感,通過語言的情感色彩,思考作者在這件事情中表露了什么感情。其四,讀課文,概括主旨,思考本文作者通過一個梅香的故事,表達一種怎樣的情理。這樣設計與實施教學,學生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順著課文的結構規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學到閱讀此類散文的方法,學生如果再遇到“因事緣情”的散文,即使教師不教,也能自求得之。這樣,教學設計就不僅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有了一種由一而多的方法論意義,因為按照這種設計實施教學的結果,可使學生終生受益。
二 精細策劃,注重教學細節
這是散文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時,一要注重“活”,要從散文的語言、形象、線索、意境、文眼、情感、哲理、結構等不同角度設計活的教學細節。二要注重“新”,要新在創設主問題、創造性復述、學習思路的疏通、各種學法的指導、多體裁的改寫等。三要注重“講”,注重講就是注重教學對話,要注重講的內容,要講要點、講重點、講難點。要注重講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教師、文本、編者的對話過程。要注重“練”,要練閱讀、練對話、練選詞、練寫話、 練寫文,等等。要注重“評”,要評 “教”的思路如何適應“學”的思路,要評學的“法子”如何適應學的“內容”,要評解題的過程是按照何種解題思路推進的,要評練習中的閃光點和改進策略。要注重“改”,要預設多種方式隨時改換不合學情的教法,要預設多種學案隨時指導學生改換不合規律的學法,要引導學生改錯之前先要改換錯誤的解題思路,要預設好讓學生在改錯中進步的方式。
《永遠的憧憬與追求》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可為例證。本文的教學目的是根據課文“文題點睛、統攝全篇”的結構規律,讓學生學會在閱讀散文中運用主問題探究法學習理解課文的形式與內容,從而學會鑒賞這類散文。其細節具體表現在各個教學板塊中。
教學板塊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永遠的憧憬與追求》一課,結尾有一句話說“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根據這句話,我們知道課文標題“永遠的憧憬與追求”的原來是“溫暖”和“愛”。作者因為什么想著要永久地憧憬和追求“溫暖”和“愛”呢,同學們可以從人物、景物兩個方面邊讀邊思考。
教學板塊二:朗讀——整體感受全文。教師:下面請同學們回到上面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永遠地憧憬和追求“溫暖”和“愛”。現代文學作家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時在課文中找一找這“沙粒”和“花瓣”是什么。 接著由學生來發言。學生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作品中主要寫了父親和祖父兩個人物。“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 祖父卻寬容大度,重義輕利。因此“我”從父親那里認識到人生的冰冷和憎惡,卻從祖父那里懂得了人生的溫暖和愛。學生2:從景物的角度來看,作品中主要寫了白雪和暖爐。白雪寒冷刺骨,暖爐令人倍感溫馨。因此“我”產生了對溫暖和愛的憧憬與追求。教師:同學們說得好,下面我們對上述兩個方面進一步分解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樣通過寫人寫景表達主旨的。
教學板塊三:精讀——領悟課文內容。教師:看看作者是怎樣寫人寫景表達主旨的。我們可以采用多角度領悟的方法進行閱讀。寫人物包括的角度是方法、情感、語言以及人物的行動、感覺、心理、性格等。寫景物包括的角度是景物的形狀、特點,景與景的聯系、景與景的區別,景中情、情中景等。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運用老師教的方法,對作者寫人寫景的不同視角進行分析,通過勾畫圈點,準備發言。
首先,教師示范:文章通過父親對待仆人、兒女及祖父的吝嗇、疏遠、無情,和祖父對房客的同情、對我的關愛,使我產生了一種鮮明的對比,“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因為這種對比,使我產生了對溫暖和愛的永遠的憧憬與追求。接著同學們發言。如學生3:在房客交不出租金這件事上,父親是把房客的全套馬車都趕過來抵租金,祖父知道后就把兩匹馬解下來還給房客。因為這種行為,使我產生了對溫暖和愛的永遠的憧憬與追求。學生4:在我的感覺中,“后來就連父親的眼睛也轉了彎,每從他的身邊經過,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針刺一樣。”而在祖父那里,“圍著暖爐,看著祖父讀著詩篇時微紅的嘴唇,”我就覺得溫馨。因為這種感覺,使我產生了對溫暖和愛的永遠的憧憬與追求。學生5:為著這兩匹馬,祖父說“兩匹馬,咱們是算不了什么的,窮人,這兩匹馬就是命根。”而父親卻向祖父起著終夜的爭吵。因為這種語言,使我產生了對溫暖和愛的永遠的憧憬與追求。學生6:文章多次寫到白雪與暖爐,白雪象征著寒冷,暖爐象征著溫暖。因為這種景物,使我產生了對溫暖和愛的永遠的憧憬與追求。最后教師小結:文章既寫了人也寫了景,但始終都是圍繞一個主旨來寫——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教學板塊四:品讀——把握寫作特色。先請同學們選句、品讀,準備說話。再請同學們發言,概括其內容可能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1)突出本色。所謂“本色”,在這里是指生活的本來面貌。蕭紅在《永遠的憧憬與追求》中,用她的筆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貌,使得父親與祖父的生活細節如在讀者眼前。(2)追求自然。蕭紅的散文在語言方面始終追求自然。在《永遠的憧憬與追求》中,寫“白雪”“暖壺”“馬車”等,這都是她的家鄉特有的景與物,如實寫來,非常質樸自然。(3)文淺意深。蕭紅的散文創作,看似淺白,實則深刻。在《永遠的憧憬與追求》中,她多次提及雪,雪既是實有的景象,也起了襯托的作用。寫這些看起來淺白,表現的內涵卻非常深刻,稱得上文淺意深。
這樣在橫向教學板塊中設計教學細節,避免了傳統線性教學結構的程式化以及走過場的現象產生,有利于抓住教學重點進行細節化微型化處理,使整個教學在實施中產生英國學者斯蒂芬·圖爾明提出的“電影片式”的效果,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能抓住教學重點。
三 教給方法,促使舉一反三
“方法”一詞來源于希臘文,含有“沿著”和“道路”的意思,表示行為選擇的正確途徑或道路。英國哲學家培根將其稱為“心的工具”,認為它的作用是“給理智提供暗示或警告。”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方法則是學習思路中的路標,有了這個路標的指引,學生的學習才能朝著正確的途徑進步。因此散文教學既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與內容,還要教給學生鑒賞散文的方法。
《榕樹,生命進行曲》的教學就是這樣設計與實施的。本文的教學目的是根據本課“借物抒情”的結構規律,讓學生在這篇散文的學習中學會運用閱讀體驗法,從而運用此法鑒賞這類散文。運用閱讀體驗法學習這篇課文,可分下面幾個步驟進行。
1 朗讀體驗
然后全班動情地朗讀課文——體驗情感基調。明確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激情奔放、愛意盎然。
2 發現體驗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對于當得起藝術家這個稱號的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謂大師,就是在那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出美來。簡言之,有發現就有美。下面的教學活動圍繞這樣一個問題進行:“這篇課文中有什么樣的榕樹有什么樣的朋友還有什么樣的我”,我相信同學們在閱讀中一定有自己的發現。
老師先示例:課文中有寄寓著故鄉靈魂的榕樹;課文中“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 課文中還有一位時常思念、不斷追求、依然向往、永恒愛戀故鄉榕樹的“我”。接著讓同學們發言。如:課文中有洋溢著生命活力的榕樹;課文中有像一支鐵流似地前進的榕樹。課文中“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課文中有一位 “覺得自己的靈魂升騰起來了” 的北方朋友。課文中還有一位“生命里積淀著更多的榕樹的碧葉”的“我”;課文中還有一位高聲贊美一棵倔強的小榕樹“是一支鐵流似的生命凱旋曲”的“我”。
最后教師小結:根據同學們的發言,可以見出課文中有榕樹,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還有一位永恒愛戀故鄉榕樹的“我”。在作者的構思中,這三者是各有分工的,榕樹是抒情對象,北方朋友和我都是抒情者,寫北方朋友的目的是為了襯托我,使我在北方朋友的基礎上,對榕樹感情顯得更為豐富更為深厚,這樣就更便于深入地抒發作者對榕樹與生命的深情。
3 欣賞體驗
散文的優美不是作者一人的獨創,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發現和創造的。這樣,從讀者的角度來講,就要學會欣賞。欣賞散文的什么呢,答案是散文的語言、形象、情感。如何欣賞散文的語言、形象、情感呢,有價值的方法是統觀全篇,品味語言;知人論世,感受形象;還原情境,體驗情感。老師先示例:“我喜歡這種綠色世界在無風中的平靜、雍容、豐盛、滿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樣巋然而立。”這句話寫得妙,“我喜歡”一詞切合全文的情感基調,洋溢著盎然的愛意;“平靜”寫出了榕樹的穩重;“雍容”寫出了榕樹的大氣;“豐盛” 寫出了榕樹的豐富;“滿足” 寫出了榕樹的充實;后邊的比喻,形象地寫出了榕樹巋然而立的頑強精神。接著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交流心得,準備欣賞發言。如學生1:我覺得“(我)生命里積淀著更多的榕樹的碧葉” 這句話寫得妙,一是通過“我”生命里的積淀,表現了課文歌頌生命的的主題;二是通過“榕樹的碧葉”這個隱喻,表現了我從小受到榕樹強勁生命汁液的灌注和熏陶。學生2:我覺得榕樹的形象是不畏艱險、不屈不撓、努力前行的勇敢者的形象,它在幾乎沒有泥土的地方發展它的生命。所以也是作者從小就崇拜而向往的形象,因為榕樹“把巍峨的韌性,第一次灌進了我的貧窮而干旱的童年,灌進了我的還在襁褓中的人生。”
最后教師小結:根據同學們的發言,可以見出作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借物抒情。先總寫對榕樹的向往和愛戀,然后層層深入地贊美,無風時贊美榕樹巋然而立的頑強精神,有風時贊美榕樹編織著生命的織錦,雄風時贊美榕樹發出拍打藍天的沙沙響聲。不僅如此,作者還借一位北方朋友之口進行贊美,在榕樹的撼動中“覺得自己的靈魂升騰起來了,仿佛也變成了一只扇動著翅膀的綠蝶,也在這個充滿生命的蔥蘢世界中快樂地翔舞”,為作者的深入抒情做好鋪墊。最后真正的抒情主人公才亮出自己最深情的贊美,它“突破、掙扎、發展、挺進,這是一支青綠色的生命進行曲,這是一支鐵流似的生命凱旋曲。”至此,既揭示了主題,又把贊美之情抒發到了極致。
這樣將課文與方法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作為學習路標的方法,就能指引著學生朝著教學目標前進。前進途中并非沒有困難與障礙,但有方法的暗示與牽引,所有的困難與障礙都會逐一得到消解,學生學會了對課文的正確理解和閱讀方法的運用。
綜上可見,本設計與實施的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按照散文的構成規律來確定教學課型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建構散文的文體意識,從而促使他們在大腦中印下散文多樣化模型的圖式,為深入探究課文的形式與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按照不同的散文結構模型,變傳統的線性課堂結構為板塊結構,既有利于節省教學時間,又能突出教學重點,方便抓住重點開展細節化微型化教學。因為線性課堂結構是一種模式化的直通性結構,經常出現一種縱向滑行走過場的狀態,教學內容模式化并具有隨意性。板塊結構則不然,每個板塊都有預定的教學內容,整個教學呈現一種橫向的遞進滾動式狀態,教學內容具有重點性和規定性。三是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能融合教學內容進行主問題探究法、閱讀體驗法等方法的指導,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就會在課外運用這些方法自讀更多散文,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伯石.寫作與作文評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郁達夫.郁達夫自選集·序[A].余樹森.現代散文序跋選[C].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3.
[3]培根.新工具[A].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C]. 北京:三聯書店,1958.
[4]魯迅.花邊文學·看書瑣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5]羅丹(口述),葛賽爾(記).羅丹藝術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