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摘 要:從社區與我國社會保障社會化的關系入手,分析社區在我國社會保障中所發揮的功能作用,并從我國社區社會保障現狀出發,提出完善我國社區社會保障建設的思考。
關鍵詞:社區;社會保障;作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7-0053-03
一、社區
“社區”最早出現于拉丁語,德國的社會學家滕尼斯最早將社區應用到社會學的研究中。20 世紀30年代初,由費孝通先生翻譯滕尼斯的著作時翻譯過來的,逐漸被學者引用并流傳下來。近年來,我國很多學者也開始對“社區”進行重視,“社區”一詞在我國學術界學者觀點諸不相同,但在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上認識還是基本一致的,學者大都認為一個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地域、設施、文化、組織,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二、社區與中國社會保障社會化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將“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的理論假設。“社會人”的概念在當時是欠缺的。政府將社會人由誰來管、以什么主體為依托來進行管作為首要的問題考慮。“社區人”的概念因此產生了,“行政社區”的地位也得到了重視。
20世紀90年代后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使社會承擔了數以萬計的下崗、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原有的以“單位”體制構成的社會組織逐漸喪失了本來的作用,使社會管理在許多領域沒有了可以依托的承載體。這些群體形成了中國首批“社區人”群體,行政社區的作用開始被國家和社會重視,自此被正式推上社會政治舞臺。20世紀80年代推行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對城鄉老年人實行社會撫養照料成為居民新的愿望,社區養老服務將成為今后中國養老服務的一種主要模式。
三、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的功能作用分析
(一)服務功能
社區服務是社區保障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在社會保障層面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向全社區居民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和向社區特殊群體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社區向全體社區成員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包括:社會保險待遇的發放、退休職工的社會管理、老年人的社區養老、社區醫療服務等;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便民設施、社區志愿者服務等;在信息服務方面主要提供政治、經濟、文化等與居民生活相關的信息。社區通過多形式的傳播渠道,對政策上情下達、將居民的需求下情上呈,為社區居民提供社會保障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服務。社區可以通過網站、告示欄、宣傳欄等方式及時向居民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尤其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信息;社區及時為居民提供就業信息、培訓和咨詢等服務;向居民公開社會保障對象的申請資格條件和待遇發放要求,提供社區及本地區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及其服務項目等信息。
社區向特殊群體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包括:失業登記及失業金的發放,就業指導、培訓和安排就業,計劃生育相關工作等;社會救助方面負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登記、審核,社區救助物資的征集及發放,災害救助和社區互助等服務;社會福利面主要包括對福利對象的救助、服務,殘疾人社區康復等;社會優撫方面則包括對優撫對象的照顧、擁軍優屬等。我國城市在社會保障社區服務中的經驗較為豐富,先進經驗譬如養老服務、托幼服務、勞動就業服務、扶貧幫困服務、及法律服務等系列經驗。
(二)保障功能
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的保障功能是指社區對社區居民提供的保障其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所進行的社區管理活動。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為居民提供的保障功能主要包括:弱勢群體權益保障功能、社區自組織保障功能和托底保障功能。
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是指社區在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服務,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時,為滿足其精神和心理需要、享有的正當權利、社會地位等提供保障服務。弱勢群體一方面自身存在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會受到社會的歧視,在社會中承受的壓力較大。社區能最直接地與弱勢群體接觸,最能了解其心理特點及需求,社區可以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反映弱勢群體的需求,幫助其維護自身的權益。
社區自組織保障是指以社區組織為主導,通過社區內部資源的優化整合,為社區居民提供具有社區特色的保障項目。社區可以為居民提供定期的健康檢查、為居民修建文娛中心等。為特殊群體提供特殊保障服務項目,如:建立社區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鼓勵社區志愿活動,建立社區互助小組等。社區還可以通過發展本社區經濟來為居民提供補充社會保險及補充社會救助等。
社區托底保障是指社區成員享受法定的基本保障之后,如果仍然生活困難,社區保障中心將會發放托底保障,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社區可以通過整合社區內部資源、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資源、社區與社會之間的資源來拓寬社區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及時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體發放托底保障資金,保證其托底保障功能的發揮。
(三)管理功能
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的管理功能是指對社會保障對象的社會保障項目進行的社區管理。包括對社會保險的對象的社區管理、社會福利的社區管理、社會救助對象的社區管理等。社區建立社會保障對象檔案,加強社區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力物力管理,積極開發整合社區社會保障所需的各項資源,及時為社會保障對象提供社會保障服務。
(四)安全穩定功能
社區安全關系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社區安全是社區居民最基本的保障需要。目前,我國城市社區主要通過保安執勤、警民聯防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保障。面對外來人口增多的形式,一些城市社區專門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為無業人員等特殊外來群體建立個人檔案,并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減少了社區治安隱患。
四、我國社區發揮社會保障功能的現狀及思考
(一)我國社區發揮社會保障功能的現狀
1.老齡人口的社會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在經濟不太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高峰,這將必然增加我國社會化養老的壓力。城鎮退休人員的養老問題和農村社會的養老問題都將賦予我國社區于重任,加上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的轉變,社區成為我國社會化養老的重要力量。社區承擔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居家養老的重擔,但我國社區的養老能力遠趕不上社會的養老需求,社區養老機構的規模小、服務不規范、不完善,社區醫療機構的規模小、條件差、技術水平有限等現實問題,使得我國社區在現有水平上很難肩負起社會化養老的重擔。
2.社區承擔大量的社會救助工作。自我國政府頒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以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城鄉,為城鄉所有滿足條件的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區承擔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請、資格審核等工作。一些地區還建立了鄰里互助制度和本社區的社區救助制度。此外,社區還承擔著災害救助的職責,為災民發放救災物資、提供災后慰問、幫助其災后重建工作。
3.社區特殊群體的社會福利服務有待提高。雖然我國各級政府已經建立了4萬多個福利機構,但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社會福利服務仍然不能滿足需求。人口的城市化流動導致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已不能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而我國現有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設施遠遠跟不上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一方面,我國老年人福利機構數量不能滿足龐大的老齡人口;另一方面,老年人福利機構的設施及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我國福利機構的床位數不到老年人的1%,老年福利機構工作人員服務水平較低,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4.社區社會保障缺少專業人才隊伍。社區在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政策活動中社區承擔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請、資格審核,承擔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保險金的收繳等工作。另外,社區還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失業人員的登記、管理,失業金審核、發放以及對失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盡管這些措施對救助社區的弱勢群體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社區中的專業人才短缺和專業化技能不高的現象仍不能忽視,且將影響我國社區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社區發揮社會保障功能的思考
1.建立完整的社區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明確社區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鼓勵社區在本社區內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區保障服務,既可以減輕政府的社會保障負擔,又可提高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應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由社區承擔部分社會保障工作的社區社會保障體系。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其責任主體的作用,制定社會保障制度、負責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管理、運營和給付,并統一領導各項政策的調整;社會負責政策的具體事項操作及落實,為社區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服務,完成政府各職能部門交辦的各項事務。
2.強化社區社會保障工作隊伍建設。政府和社區應共同努力,不斷優化社區工作隊伍,吸引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到社區服務。一是要定期對社區工作隊伍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保證其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二是要采取積極措施引進優秀高校畢業生到社區社會保障工作崗位上來,并且通過國家財政補貼和社區引進補貼資金等方式,提高人才隊伍的待遇,逐步穩定社區社會保障工作隊伍。同時,也要發揮社會志愿者的作用,擴大社區志愿者隊伍,為社區社會保障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3.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以政策和財政方式保證我國城鄉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加大財力物力完善城鄉居民社區的文化娛樂設施、社會福利設施,政府要積極加強對城鄉社區的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醫療服務建設,提高各服務機構的服務條件、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保證居民的社區保障需求。
4.拓寬社區社會保障資金支持力度。資金是發展我國社區社會保障必要的支撐。政府在我國社區社會保障的建設中要提供優惠和扶持,為社區社會保障建設注入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現代化建設中來;社區在社區保障建設中要主動積極引進建設資金,從社區自身的資源優勢出發,大力發展社區產業,同時廣泛引進社會資金,保障社區社會保障各項服務工作的順利展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社區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楊團,葛道順.中國城市社區的社會保障新范式——大連與杭州社區個案研究與探索[J].管理世界,2002,(2):57-64.
[2] 郭文臣,陳樹文.社區保障功能的再認識[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8-33.
[3] 胡煒.淺談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J].煙臺教育學院學報,2003,(3):95-96.
[4] 劉海燕.社區在社會保障中作用[J].勞動保障世界,2007,(3):47-48.
[5] 王思斌.充分發揮社區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J].勞動保障通訊,2002,(3):31-33.
[6] 劉傳璽.論社區保障和社區服務[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7] 王燕.當代中國城市社區保障問題探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