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摘 要:現在的孩子們因缺少小伙伴而產生很多的問題,如表達能力的欠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部分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們在交流的同時,發展人際交往、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教師需要抓住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把握年齡特點,掌握他們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將語言學習滲透到生活和環境中進行。
關鍵詞:幼兒;口語表達;語言教育
一、原因分析
在日常活動中發現,個別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幼兒,在社會交往中因為不知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退縮,有的則是以“暴力”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這種幼兒很難融入同伴中,往往處于被排斥和被忽視的尷尬境地,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對幼兒以后多方面的能力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幼兒在表達的完整性、連貫性和正確性方面比較弱,回答問題時,很多幼兒會詞不達意,答非所問。更多的是說話不完整、不連貫,有的需要不斷地提示,然后才蹦出幾個詞語,有個別甚至是不參與討論,如一個旁觀者。
二、實踐與對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是所有知識的寶庫。我們認識世界、吸取知識、開闊眼界,與人的交往都需要憑借語言進行。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期。”據研究表明:“對幼兒的語言教育要越早越好,如忽略了對孩子語言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就必然會給孩子造成終身難以彌補的損失。”為了提高幼兒語言教育的實效,通過觀察、思考和實踐,我摸索出如下教學方法。
1.采用多渠道、利用多種資源為幼兒提供“活”的語言環境
投放多樣化的語言活動材料、創設語言環境,使孩子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首先是材料多樣化,如繪本、碟片、電腦網絡等。同時,教師要想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加強自身語言修養,因為幼兒學習語言的基本方式是模仿,而教師是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做到發音準確規范、生動有趣,也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認識到興趣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于是我培養幼兒對新聞活動的敏感性,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1)談話活動——小班幼兒的特殊新聞
托爾斯泰明確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教育中對激發學習的興趣是極為重要的。而新聞活動也需要孩子對此產生興趣,才能使他們輕松愉快地參與進來。
對很少接觸新聞的孩子來說,這是抽象與模糊的,那如何將它具體化和變得清晰,讓他們了解新聞、發現新聞呢?我發現談話活動是一個較好的切入點。在談話中,孩子們盡情地講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就是他們獨特的新聞。我們開展了各種談話活動,如《快樂的周末》,這樣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的問題,給予他們講述的空間,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講著:“星期六,爸爸帶我去玩碰碰車,我們的車都碰在一起了。”“星期天,我去了外婆家,外婆買了蘋果給我吃……”孩子們興奮地說著自己的新聞。節假日到處是熱鬧的場景,這些都成了孩子眼中的新聞,在談話中孩子們還了解了不少關于節日的、季節的知識呢!
(2)童心世界——中班幼兒的新聞敏感度
孩子進入中班以后,開始好問、好奇、好模仿,并有強烈的交往意識,但由于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限制,他們在交往時畏縮、膽小,不敢主動交談,對周圍的事物也缺乏關注。因此,根據中班幼兒特點,開展了培養幼兒關心周圍事物、人的一系列的活動。
剛開始,我讓幼兒收看《1818》,但他們對此類節目并不感興趣,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大部分的新聞他們都難以理解,因此也無心收看,更無法開展播報。經過分析,我更換了新聞的內容,選擇了《動物世界》,它的內容淺顯易懂,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適合中班幼兒的心理和知識水平。如有一次,在《動物世界》中播出一條新聞:一只小老虎生下來后,虎媽媽就死了,它就喝猩猩奶……這讓孩子們十分好奇,這條新聞理所當然地在第二天的新聞播報時間出現了。現在,孩子們在生活中找到了他們喜歡的新聞,他們的視野越過了圍墻,走入更加廣闊的新聞世界。
(3)小小主持人——大班幼兒的新聞事業
經過小班、中班兩年對新聞這方面的經驗積累,孩子到了大班之后對新聞的理解更加深一層次。于是我讓幼兒觀看了新聞主持人的圖片與視頻,我想,能否讓他們嘗試著模仿,更加正規地主持新聞,于是“我是小小主持人”活動開展了。一開始,他們因為不識字,更不會寫字,讓他們搜集新聞成了一個難點。于是,我搜集了許多報紙,讓他們在報紙上尋找自己喜歡的圖片,我將圖片剪下來,并把關于這張插圖的新聞告訴幼兒,讓他們知道報紙上也有新聞,激發了他們從報紙上搜集新聞的興趣。之后我通過家園聯系欄、家長談話等,讓家長幫助孩子從報紙上、電視上尋找新聞,陪著孩子講一講新聞,使得孩子第二天能進行新聞主持。家長們的參與讓孩子們發現了更多的新聞,而新聞搜集活動也讓孩子們的知識日益豐富,推動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2.投其所好,為幼兒創設“活”的多變的活動內容
(1)真正參與新聞活動
一星期一次的新聞主持,使每個孩子都有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語言表達、自信心、認字等方面得以提升。但同時我們也發現,有時家長與孩子準備的新聞內容會比較狹隘,這是需要思考的。為了新聞內容的教育價值性與正面性,在之后的新聞主持中,我都會定一個主題,讓家長與孩子有目的地去尋找,比如動物是怎么冬眠的,為什么會沙漠化……
(2)自制報紙,變廢為寶
由于每天都有小朋友在主持新聞,堆積起來的新聞該怎么處理呢?每張新聞紙都是精心準備的,扔掉實在可惜。我們考慮為何不讓孩子來編報紙呢?于是,大膽地讓孩子進行嘗試。報紙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向人們傳遞信息,為生活提供了方便,告訴人們世界各地剛剛發生的事情。我讓幼兒自由組合,選出“主編、副主編”,大家一起動手動腦。經過數次嘗試后,幼兒在爭論中獲得了喜悅,獲得了經驗。之后增加難度,讓幼兒學習用作畫、粘貼等方式編寫報紙,這比起先困難很多,有的甚至剪一大段就貼滿了整張紙,我們還在不斷嘗試中。
通過活動的不斷實施與沉淀,“小小主持人”活動已經是我班的一個特色,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發展。總之,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教師與家長都必須要把握這個時機,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來培養和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幼兒多模仿、多議論、多練習。同時,教師與家長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隨時隨地、形式多樣地對孩子進行培養,最大限度地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唐淑.幼兒園語言與科學教育[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