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芹
創新是新時代的要求,新的世紀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下面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就如何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創新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曾指出:“創造性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于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于整個人口中間。”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但是,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完全自發,也不是隨處可遇,而是需要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氛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師生關系,即“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作風民主,師生感情融洽時,學生就會敢想、敢說、敢問、敢幫,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合作,對關鍵性問題展開討論,人人都有發言機會,講錯了,不會受到批評,對學生作業展開自評、互評,鼓勵學生勇于發言,積極爭議,如計算13-9時,出現如下多種算法:(1)數一數:一個一個拿,還剩4個。(2)連減:13-9=10,10-6=4。(3)破十法,10-9=1,1+3=4,先讓學生談談各種計算的理由,然后評論哪些算法比較好。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多種思路,反饋信息,促使創新的欲望在兒童心理得到萌發。
二、增強主體意識,解放學生感官,誘發創新意識
小學生在對新事物的直觀感知過程中產生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如果教師在課堂中,把學生當做知識的接收器,并要求學生,不能亂說亂動,做一個聽話的學生,讓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樣的教學就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好奇心,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解放學生的感官,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學生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做到手腦口眼,互相協調,合作參與。為此,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十幾減九的教學中,我這樣引入:昨天,老師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白胡子老爺爺,他說他叫智慧爺爺,智慧爺爺問我,你是不是要去一年級二班上課呀,我說是呀,智慧爺爺說一年級二班的孩子可聰明、可可愛了,我有幾封信要送給他們,你要一封一封讀給他們聽,早上醒來,我發現枕邊真的有信,我就原封不動帶來了,你們想聽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新的認識結構形成過程,同時,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三、確立主體地位,解放學生的空間、時間提供創新條件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小學生是未來世界的探索者,許多問題等待他們去解決。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除了有豐富的知識外,還必須勇于實踐,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從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使學生有自主安排事件的權利,有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廣闊去了解生活,接觸實際,并在實踐中使學生體會到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自覺形成解決問題而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例如,在研究破十法的過程中,通過看一看老師演示破十的過程,擺一擺自己動手操作破十,想一想回憶操作的過程,說出破十法計算13-9的過程,填一填寫出兩步口算過程中所缺的數。把具體的操作過程,用語言敘述的過程和抽象的計算過程對應起來,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破十法,為脫離事物通過思考算出得數打下基礎。
四、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主動參與,增強創新動力
數學學科既是一個充滿思維系統的知識結構,又是一個蘊涵豐富情感內容的學科,是認知和情感的天然結合體。積極的情感為有效的生理機能作用、創新作用和創造力的發揮提供背景動機,因而情感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要認識到數學教師不僅要教數學知識技能,而其力圖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數感”。為此,我在教學中,總是千方百計使學生感到數學是一門非常有趣、有用的學科,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13-9怎樣算,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去發現,破十法為什么從10里減,讓孩子思考去發現。這節課我們計算題目有什么特點,讓孩子認真觀察發現。智慧爺爺的好辦法,讓孩子仔細看圖去發現,19-9與其他題的算法有什么不同,讓孩子在比較中去發現,十幾減九有什么規律,也讓孩子自己去發現。一路探究,一路發現,相信發現的愉悅會如春之花草芬芳孩子小小的心靈。
總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而艱巨復雜的過程,這就要求每位教師要有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要有長遠打算,不斷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有機會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持之以恒,才能使每個學生創新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王莉.確立主體地位 培養創新能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 2014.